天下第一镇山——东镇沂山(三):百丈崖瀑布、玉皇阁、花枝台、歪头崮

标签:
东镇沂山百丈崖瀑布玉皇顶和玉皇阁花枝台和歪头崮狮子崮 |
分类: 沂蒙山、沂蒙崮 |
【天下第一镇山——东镇沂山(三):百丈崖瀑布、玉皇阁、花枝台、歪头崮】
【百丈崖瀑布】
瀑布位处东镇庙上2公里。百丈崖瀑布落差86米,一瀑三叠,可与庐山瀑布相媲美。最下边的一叠,落差68米。百丈崖绝壁如削,山陡谷深。泉水从远在四五里外法云寺前参孩洞流出,又汇其他诸泉,形成潺潺溪水,流过崖顶,飞溅而下,犹如白练悬空。瀑布下注,声震山谷。志书记载说:“其巅曰百丈崖,有泉自山巅而下,洒若飞雨。”即是初夏,悬崖上尚存残雪余冰。大诗人李白所题百丈瀑布诗曰:“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从云汉来。”临朐八景诗中有“百丈瀑布六月寒”的诗句。每当晴日午间,瀑布水气上升,因太阳折射,形成一个圆形光圈,大如面盆,映于水崖之上,远远望去,恰似十五的明月,人称白日见月,为百丈崖瀑布一大奇观。百丈崖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于当地的小气候,这里的温度比山外至少低5摄氏度。
路北侧岩石壁上刻有“海岳”二字,高1.9
【玉皇顶】
玉皇顶为沂山主峰,有环山公路直达。峰顶有玉皇庙,其南矗立着电视转播塔。东侧有一巨石探出,名为探海石,黎明可观东海日出。
玉皇阁是沂山最高的建筑,相传此阁是玉皇大帝诏会群神的地方。由于登临能够观看沂山万千风景,所以人们又叫它观景台。在玉皇阁西侧有石刻东镇沂山,人世蓬莱,是迟浩田将军登沂山时所题。另有极顶石1032米石刻。玉皇阁后面是玉皇庙,庙内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道教的最高统治者,法力无边,可以统领一切。
在玉皇阁正前方的山崖下是太清洞。相传老子骑青牛遍游神州,定阴阳,查善恶,行至沂山,居于此洞为沂山降妖伏魔。因老子是三清天尊之一,住在三天界的太清仙境。此洞因而得名太清洞,俗称老子洞。
在沂山极顶可以观赏到三种特殊天气的胜景:云海、日出和日月同辉。云海多出现于春秋两个季节。需有足够湿度、较高气压和空气上下对流不大的特殊气候。雨过方晴或久雨后的第一个晴日,在极顶多见沂山胜景云海。放眼百里,云海无边,如波涛汹涌,排山倒海;又如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让人疑如仙境,心旷神怡。在玉皇顶或海拔比较高的山峰如歪头崮、狮子崮,每到晴日的初晨通常能够看到日出。极目远眺,东方乍明的云海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一霎那满天红霞尽染,气象万千,令人心驰神往。另一胜景为沂山日月同辉奇观。日月同辉顾名思义,就是白天在天空中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有幸见到者可谓吉祥之兆。由于沂山海拔高,空气质量好,能见度相当大,这种现象在沂山时常出现。

花枝台近貌、远眺:
【歪头崮】
风动石又名御封石、遇风石,有3吨多重,巨石飞探,仅有三分之一立于平台之上。正望侧视,其形独异,遇风乃动,奇妙莫测。这块巨石的形成机理为岩石周边存在多组节理,节理面受风化作用强烈,周边岩石剥蚀、脱落,仅余岩石本身存在,且受风化作用略呈圆形,重心不稳,易于推动。
碧霞祠位于歪头崮顶之阳,是朐邑内最早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全国最早的碧霞祠有四座,分别是泰山碧霞祠、沂山碧霞祠、北京碧霞祠和台湾碧霞祠。沂山碧霞祠是泰山老母碧霞元君的行宫,宋称“昭真祠”,明称“碧霞灵佑宫”,清曰“碧霞祠”,因碧霞元君住于泰山,又称“泰山娘娘”,乡里俗称“泰山老母殿”。该祠始建于北宋景佑间,元、明两朝各有修葺,并分别增建“福神庙”、“九天玄女娘娘庙”。至清末失修倒塌。1915年重修。1994年又进行了全面重修。其布局为中国传统院落式结构,正殿为老母殿,左、右偏殿分别为送生殿和眼光殿。由于山巅起伏不平,地面狭窄,祠庙规模局促,构造粗糙简陋。
登上歪头崮,折而东,过“通玄门”,山石盘陀,小径弯曲陡立,白蜡屈曲如波,似倒影浮动,景色清净而幽雅。沿石蹬而上,约百米许,至一山坡台地,便是碧霞祠所在。祠倚山而建,体量中型。祠之周围,古松老柏,荫郁苍翠。岩隙间,野榆紫荆,斜身垂枝,显柢露爪,犹似虬龙蟠伏。其南岩崖,巨石层叠高耸,险峻峥嵘。登石眺望,万水千山,无边村野,尽置眼底,令人赏心悦目。院内外多白蜡树,其最老者是碧霞祠前一株,传说为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年二十年(1755年)祭游东镇沂山时亲手栽植。该树虽非高大,但稀有而古老,更是皇帝栽植,游人登临歪头崮,争相观赏,多留诗文。此树迄今已230余载,曾树干枯空,外皮脱落,杈丫焦枯,枝叶数年萎绝,阑珊婆娑,失去生意。然近年忽复生机,重发新枝,绿叶繁茂,欣欣向荣,传为“神木”。人们喜称谓“枯木逢春”。
歪头崮全貌:
风动石:
“人世蓬莱”石刻:
抱元洞府:
碧霞祠:
白蜡树:
丹池:
佛坐石:
【狮子崮】
狮子崮是天下第一形象的山峰,远观如一只卧岗等待捕捉猎物的雄狮,故名狮子崮,它是沂山的第二大高峰,海拔973米,也是世界最大的天然石狮。在雄狮背部南侧石断崖下有锁虎桩。相传,沂山有猛虎为害,仙人张果老路过东镇沂山,闻知此事,施法将虎擒拿,锁於此桩,囚禁惩处。狮子崮巨石嶙峋,与歪头崮东西对峙,在沂山群峰中最为显要,这两座奇峰,组成沂山的又一个奇异景观——双崮天阙。
【南天门】
该门创建于唐代,牌楼式。北宋初,遭雷击倾毁,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复建,形式更为阁楼,明成化间复修,又改为戍楼式。清初重建,依然前制。门之左侧及东北面,与崮顶山石相连,其它诸面均临悬崖深谷,地形孤立少倚,陡绝险岌,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隘。是门,于清同治中期,屡遭匪祸破坏,浸寻凋敝,至十一年(1872年)秋,因暴雨楼室倒塌,基台墙裂,其额也坠于崖下摔碎,惟剩其“庙存”之画图与题额拓片。清亡,民国建立,僧道还俗,图、片亦被其卖掉无存。
时当盛世,百业并举,旅游振兴。1994年,沂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歪头崮风景区,恢复古迹,重建南天门,门已久圯,史料少记,营造乏据,幸得邑人吉梦涛后裔,将珍存70余年的有关该门画图、拓片一并献出。按图形制于旧址复修,并将明代李昂所书题额,再镌刻于石,镶嵌门楣之上,使这经历1300余载的古建,原貌复立,重现人间。
沂山南天门,倾毁120多年,而今时未半载,霍然屹立于名山极峰之巅,重振英姿,再展新颜,迎接中外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