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2012-06-16 21:38:57)
标签:

沂水八景

岜山耸翠

前岜山

后岜山

荆山古墓群

岜山传说故事

旅游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附:荆山古墓群)】

    岜山在县城西南2公里处,有前后两岜山,或称之为东西两岜山,沂河流经其西、南。岜山海拔240.3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因其为石山,周围系平原,势若拔地而起而得名。“岜”义即为石山,音八,但当地人音爬。

清康熙《沂水县志》“山川”载:“县南十里为岜山,沂水经其下。”《嘉庆重修一统志·沂州府·山川》载:“岜山,在沂水县南十里。沂水经其下。”清道光《沂水县志》“山川”记载较详:“南十二里,自东皋而西为岜山。沂水经其南。岜山东麓为蝙蝠岭(岭石形似蝙蝠,故名。岭东北与东皋衔接)。岜山西北为荆山(县西南八里,沂水经其西南,与西岸塔山直对)。山北麓即回龙庙岭(县西南四里,沂水经其西)。”

今天所称的前岜山,又称东岜山,亦即志乘记载中的岜山,海拔240.3米。前岜山北麓的漫岗称回龙庙岭,东麓为蝙蝠岭。今天的后岜山,又称西岜山,亦称郭山,俗称郭山子,志乘中称之为荆山,海拔214前岜山、后岜山,与沂河西岸的塔山,大体呈三足鼎立之势。

    抗日战争以前的岜山上,满山松柏,林木繁郁,冬夏青翠,故称“岜山耸翠”。一说是因早晨雾重时,雾中带红翠色,故称。据清康熙十一年修《沂水县志》载:“山多乔木,有耸翠之异,为邑景八乘之一。”清道光《沂水县志》也载:“山多乔木,有耸翠之意,为县八景之一。”明代进士邑人杨光溥《题沂阳八景——岜山耸翠》诗曰:“县郭南头路几重,两山隐隐列西东。云开螺髻高千丈,日出金莲挣半空。春雨更添无限绿,晚霞别助一般红。酒醒却忆行吟处,只在青青一抹中。”诗中向我们描绘了当时岜山的优美景色:县城南郊,走出几段路,两山隐隐约约,一东一西并列着。天云散去,千丈岜山象发髻一样高耸在面前,太阳出来了,照在峰顶,金光闪耀,就象金色的莲花盛开在半空中。刚刚洒过的春雨给岜山增添了无限绿意,晚霞映照着它,就象涂抹了一层红色。我从沉醉中醒来,还能回忆起独步吟咏的地方,你若问在哪里,就在山间那一抹青色之中。(诗译文据辛鸿义主编《临沂历代诗词选注》,山东友谊书社)

    清道光《沂水县志》还记载了一位曾在岜山隐居的隐者——卧石山人:康熙四十一年冬,来沂,居岜山磵谷中。每卧石上,人问其姓氏、里居,不语,袖中出笔研(砚),书于掌云:“居山不必言家业,学道何须说姓名。”或问君将安归?复书云:“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他乡。”时岁歉,督赈大臣来沂水,独步山中,赋诗以赠,并构木室居之。四十二年秋遁去。后数年,有识之者曰:“君非向居岜山者耶?”山人以手画地云:“予岂岜山客,乾坤一野人。”寻复去,不知所终。其与人唱和,自署“卧石山人”,遂以名之。

    清朝以前岜山林木繁郁,“岜山耸翠”为沂水胜景之一,后此景逐渐湮没。清康熙《沂水县志》记载:“旧传山多桥木,有耸翠之名,为沂阳八景之一,而今亡矣。”可见那时就已胜景不再,后经抗战时期的战火洗涤,满山翠木破坏殆尽。如今山顶东面剩残墙一段,高约1.5,杂草从中零星点缀些小松树,大多高不过1.5

如今前岜山北侧有335省道经过,以北、以东以辟为工业园,附近有昆达生物、鲁洲食品、普锦哺食品等企业。

 

后岜山位于前岜山西北,东麓有荆山古墓群。荆山即今天所称的后岜山,位于沂水县城西南2公里,海拔214米。沂河由北流来,绕过山的西侧;东南连岜山;东北原是一片小平原,今为工业园区。19741月,后岜山村社员在荆山东坡挖掘石料时,发现一座古墓葬。县文化馆作了现场勘察,并对残墓作了清理。

发现的古墓为长方形竖穴,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长3.6、宽1.6米。墓室长3.2、宽2.8米。墓底用自然山石平铺。墓顶已被破坏,结构不明。葬具和人骨架已腐朽。随葬器物大都被群众取出,墓内剩下的一些陶片、玉石片和板灰痕迹,也已被扰乱。出土器物有壶、甑灶、豆、钵、耳杯等陶器;鼎、鐎斗、鐎盉、提梁奁、洗、舟、盒(?)、弩机、带钩、镜等铜器;以及铅铸兽饰、玉石饰等。

沂水县以往发现的汉墓多为砖室或画像石墓,这次发现的是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墓。考古人员根据墓葬的形制和随葬物品,判断这座墓的年代为西汉时期。沂水在西汉时期属琅琊郡,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沂水县。在荆山汉墓西北12公里古城村北500米处,有一汉代故城址,现遗迹尚存,近几年城址内常出土两汉遗物。据《嘉靖青州府志》载:“旧东莞县属琅琊国,晋置东莞郡,隋属密州,今县西北古城疑即东莞城。”从出土遗物、地理方位推测,此城址可能是两汉的东莞县城。考古人员人为荆山发现的这座汉墓也可能与城址有关。(见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县荆山西汉墓》,载《文物》1985年第5期)

1983年,荆山古墓群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以东毗邻荆山湖村。村中多枣树,有多株树龄在70年以上,村民说以前更多,后因建房毁掉不少。

明清时期山顶建有老姆奶奶庙,香火旺盛,后来毁于兵燹。如今山东有一座小庙宇,为十几年前重修。解放以前国民党曾在此修筑过碉堡、围墙,如今已不留痕迹。后岜山附近有五个山峰,站在最高的北大山上看,中间的山像凤凰身子,东山、西山很像凤凰的两个翅膀,正中的中山在前为凤凰头,后面长长的山头则为凤凰尾巴,所以本地人都形象地叫这座山为“五顶凤凰山”。

    美丽的山名也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如老姆奶奶、金凤凰下蛋、神仙炕、万年缠活和山神庙背背等等,为这座美丽的小山增添了无限的神秘。

    相传在很久以前,老姆奶奶在天上呆烦了,就带着众仙女到凡间来看风景。看遍了大江南北,华夏东西,来到了沂蒙山区,看到岜山青松翠柏,鸟语花香,西有沂河,东有雪山,北眺穆棱,南瞰湖园,风景秀美,民风淳朴,见到如此美景,不禁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就在岜山的最高峰修建了行宫,老姆奶奶四季光临,山上时时云霞翠碧,翔云环绕,周围的村民就纷纷上山朝拜,老姆奶奶也是惩恶扬善、有求必应,教化村民积德行善,尊老爱幼,勤俭节约。

岜山周围的村民淳朴善良,但因属粗放式土地耕作,生活很是清贫。老姆奶奶就想了一个办法,从天上带下一只金凤凰,对村民说,山上有一只金鸡,一年四季在山的周围下金蛋,要是能捡到一个就发家致富了,但是谁也不知这只金鸡把蛋下在那里,金蛋都埋在很深的土里。村民听到后都想发财,男女老少都到地里挖土找金蛋。金蛋没找到,但是在深翻的土地上种的庄稼疯长,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现在当地还流传着“要想吃面,围着岜山转”、“要想吃好,跟着金鸡跑”这样的歌谣。

【前岜山照片】

前岜山远眺: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北面人工断崖: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岜山以北的沂水工业园: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山顶风貌: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西南面的漫岗及沂河: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西临沂河: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后岜山及荆山古墓群照片】

后岜山远眺: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前后岜山远眺: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东侧采石坑: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后岜山北侧、东侧的沂水工业园: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登山小径: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山顶小庙: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后岜山东麓有荆山古墓群: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古墓群以东的工业园: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荆山湖村: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芭山、荆山(郭山)位置地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