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八景:岜山耸翠(沂水县许家湖镇)

标签: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前岜山后岜山荆山古墓群岜山传说故事旅游 |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
【沂水八景:岜山耸翠(附:荆山古墓群)】
清康熙《沂水县志》“山川”载:“县南十里为岜山,沂水经其下。”《嘉庆重修一统志·沂州府·山川》载:“岜山,在沂水县南十里。沂水经其下。”清道光《沂水县志》“山川”记载较详:“南十二里,自东皋而西为岜山。沂水经其南。岜山东麓为蝙蝠岭(岭石形似蝙蝠,故名。岭东北与东皋衔接)。岜山西北为荆山(县西南八里,沂水经其西南,与西岸塔山直对)。山北麓即回龙庙岭(县西南四里,沂水经其西)。”
今天所称的前岜山,又称东岜山,亦即志乘记载中的岜山,海拔240.3米。前岜山北麓的漫岗称回龙庙岭,东麓为蝙蝠岭。今天的后岜山,又称西岜山,亦称郭山,俗称郭山子,志乘中称之为荆山,海拔214米。前岜山、后岜山,与沂河西岸的塔山,大体呈三足鼎立之势。
如今前岜山北侧有335省道经过,以北、以东以辟为工业园,附近有昆达生物、鲁洲食品、普锦哺食品等企业。
后岜山位于前岜山西北,东麓有荆山古墓群。荆山即今天所称的后岜山,位于沂水县城西南2公里,海拔214米。沂河由北流来,绕过山的西侧;东南连岜山;东北原是一片小平原,今为工业园区。1974年1月,后岜山村社员在荆山东坡挖掘石料时,发现一座古墓葬。县文化馆作了现场勘察,并对残墓作了清理。
发现的古墓为长方形竖穴,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长3.6、宽1.6米。墓室长3.2、宽2.8米。墓底用自然山石平铺。墓顶已被破坏,结构不明。葬具和人骨架已腐朽。随葬器物大都被群众取出,墓内剩下的一些陶片、玉石片和板灰痕迹,也已被扰乱。出土器物有壶、甑灶、豆、钵、耳杯等陶器;鼎、鐎斗、鐎盉、提梁奁、洗、舟、盒(?)、弩机、带钩、镜等铜器;以及铅铸兽饰、玉石饰等。
沂水县以往发现的汉墓多为砖室或画像石墓,这次发现的是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墓。考古人员根据墓葬的形制和随葬物品,判断这座墓的年代为西汉时期。沂水在西汉时期属琅琊郡,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沂水县。在荆山汉墓西北12公里古城村北500米处,有一汉代故城址,现遗迹尚存,近几年城址内常出土两汉遗物。据《嘉靖青州府志》载:“旧东莞县属琅琊国,晋置东莞郡,隋属密州,今县西北古城疑即东莞城。”从出土遗物、地理方位推测,此城址可能是两汉的东莞县城。考古人员人为荆山发现的这座汉墓也可能与城址有关。(见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县荆山西汉墓》,载《文物》1985年第5期)
1983年,荆山古墓群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以东毗邻荆山湖村。村中多枣树,有多株树龄在70年以上,村民说以前更多,后因建房毁掉不少。
明清时期山顶建有老姆奶奶庙,香火旺盛,后来毁于兵燹。如今山东有一座小庙宇,为十几年前重修。解放以前国民党曾在此修筑过碉堡、围墙,如今已不留痕迹。后岜山附近有五个山峰,站在最高的北大山上看,中间的山像凤凰身子,东山、西山很像凤凰的两个翅膀,正中的中山在前为凤凰头,后面长长的山头则为凤凰尾巴,所以本地人都形象地叫这座山为“五顶凤凰山”。
岜山周围的村民淳朴善良,但因属粗放式土地耕作,生活很是清贫。老姆奶奶就想了一个办法,从天上带下一只金凤凰,对村民说,山上有一只金鸡,一年四季在山的周围下金蛋,要是能捡到一个就发家致富了,但是谁也不知这只金鸡把蛋下在那里,金蛋都埋在很深的土里。村民听到后都想发财,男女老少都到地里挖土找金蛋。金蛋没找到,但是在深翻的土地上种的庄稼疯长,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现在当地还流传着“要想吃面,围着岜山转”、“要想吃好,跟着金鸡跑”这样的歌谣。
【前岜山照片】
前岜山远眺:
北面人工断崖:
岜山以北的沂水工业园:
山顶风貌:
西南面的漫岗及沂河:
西临沂河:
【后岜山及荆山古墓群照片】
后岜山远眺:
前后岜山远眺:
东侧采石坑:
后岜山北侧、东侧的沂水工业园:
登山小径:
山顶小庙:
后岜山东麓有荆山古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