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标签:
老龙湾熏冶泉冯惟敏潍坊临朐冶源镇旅游 |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
【老龙湾】
冶源地处鲁中泰山—沂山山脉北麓,境内山体绵延,河流纵横,有老龙湾、海浮山、巨洋湖、温泉河、官松树、卧龙岗、轰雷溅雪等自然遗产十几处。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衬映,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相互融合,形成了冶源特色的地方文化。秦始皇曾赐名老龙湾“神池”;齐国酿造巨匠田无忌在此酿成“千日醉”名酿,驰名当朝;铸造巨匠欧冶子曾在此铸剑,名盛吴越;刘邦之孙袭封齐王,后人曾为其建大孝王殿;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曾到此考察;南齐高僧曾远在此建浮山庙,北宋刘概、范仲淹曾留居于此,流连忘返;明代散曲家冯惟敏仕途坎坷,曾在此常年久居。历代文人墨客,依恋这里的山水,或修亭建居,或赋诗作画,对冶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已开发的老龙湾旅游区包括老龙湾、冶源水库、海浮山、悬泉寺、温泉河、风火洞等,地处平原与山区交接地带,西南为山区,东北为山前冲积平原和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4°C,降水量为750毫米。
老龙湾位于海浮山北麓,泉水系地下泉脉涌汇地表而成,水域面积80余亩,水深盈丈,清澈见底,四季恒温18°C,湖中水鸟嬉戏,岸上竹林环绕。盛夏酷暑,泉水清凉甘冽,浸入肌肤;数九寒冬,雾气蒸腾,古人留下“冶源烟霭三冬暖”的诗句。老龙湾内泉计万许,主泉有铸剑池、万宝泉、秦池、善息泉、濯马潭等。另外还有雪化桥、陈尚荣碑竹、清漪亭、江南亭、上天梯、松节亭、古戏楼等景点。主泉铸剑池,水出石坎下,突涌若沸,传说春秋时期欧冶子曾于此铸剑淬火。熏冶泉南有磐石横卧,侧镌明嘉靖年间雪蓑道人书“铸剑池”三字,字体遒劲,气势飞动。旁镌一联:“天丁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池。”池东有一石桥,旧时桥石微露水面。降雪时雪飘至桥面即为泉温溶化,因名雪化桥,1958年重修。桥南立清人陈向荣画竹石刻,镌竹数竿,枝叶劲峭,甚是洒脱。湾北岸清漪亭,为明末礼部尚书冯琦创建。南岸有江南亭,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晚年弃官归里,隐居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建“江南亭”,并自题“即江南”三字匾。亭前点缀八角湾、太湖石、小云桥、卧柳等。西、北两面临水,凭栏北望,天光云影,碧波荡漾,沿岸种竹植柳,为老龙湾胜景。他曾作《桂枝香》十首,盛赞这里“海上三山秀,人间万古奇,见说江南好,江南恐不如”的风光。
如今的老龙湾岸边茂林修林,袅袅生风,盛夏荡胸涤虑,令人心旷神怡;冬日云蒸雾腾,烟霞蔽天,若锦幛高悬,胜似玲珑剔透的皇家园林。但路宗元等著的《齐长城》一书中,却讲了一件十分离奇的事:“整个大型泉群于1990年的3月底某夜突然销声匿迹,各种游鱼也不翼而飞,第二天那干枯的湾底龟裂如鳞。然而,第三天又出现了奇迹,偌大的老龙湾在轰轰隆隆的声响中瞬间又恢复了原貌,清泉碧波依然如旧,而且增添了一尺多长的大鱼,漫游水中。”书中提醒人们:“这种地质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大自然在向我们发出警告!”如今我们的地面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随处可见。建设不一定非得建立在破坏的基础之上。
老龙湾景区门票30元。
戏楼:
铸剑池:
传说,春秋期间著名冶工欧冶子被吴王阖闾追杀,隐藏在这里的茂林修竹中铸剑,后得神人指点,劈地为老龙湾泉,并用这泉水淬火锻成的“龙泉宝剑”杀死了吴王。因制造龙泉宝剑淬火时即腾起熏人的水气,当时这里便叫“铸剑池”,又称为“熏冶泉”。
雪化桥:
铸剑池东原有一青石拱桥,是游人进入老龙湾的通道,造型优美。旧时桥石微露水面,因老龙湾泉水常年恒温,桥面离水较近,冬天飞雪落桥即被溶化,故名雪化桥。冯氏后裔冯恩利曾撰回文联曰:“海浮山因山浮海,雪化桥为桥化雪。”1958年重修。
万宝泉:
位于老龙湾北,为长方形水池,池水清澈。此泉北曾有一石铺路曰“兴隆街”,当地居民多从此泉取水饮用,并由此路过。旧时习俗每逢节担水者,必先焚香烧纸,往泉中掷一钱币,以求吉利,此泉便以得宝多而名曰“万宝泉”。水池东边松节亭内有一石碑,上书“万宝泉”三字,系清同治拾年秀才冯锡田手笔,现为县级保护文物。
清漪亭:
拜龙台:
放生池、报恩亭:
有人高兴有人恼。两个小家伙闹了点小矛盾,我一提议可以吃点东西,两人就直奔我的背包,欢乐如初了。
百龙园、龙碑廊:
龙吟桥:
竹林:
江南亭:
冯惟敏雕像:
冯惟敏(1511—约1580),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嘉靖十六年(1537年)举人,历任涞水知县、镇江儒学教授、保定通判等职。隆庆五年(1571)辞官归里。冯惟敏弟兄5人,长兄早逝,兄弟4人都以文采学行闻名齐鲁,被称为“临朐四冯”。
冯惟敏一生著述甚富,著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4卷,收入套曲47套、小令514首;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两种;诗文集《石门集》、《海浮集》等。
冯惟敏所在的家族临朐冯氏是齐鲁著名的文化家族之一。
冯惟敏的曾祖冯子振官至南京户部郎中。父亲冯裕为海岱诗人,王世禛曾经说过:“冯氏自闾山先生裕起家进士,以诗名海岱间。有四子:惟健、惟重、惟敏、惟呢,皆有诗名。”冯裕四子被称为“临朐四冯”。
冯惟健(1501—1533),子汝强,号陂门。中举之后,屡试不第,遂专力于诗文创作,在家乡一带颇有影响。著有《陂门山人集》。
冯惟重(1504—1539),字汝威,号芹泉,嘉靖十八年(1539)进士,授行人司行人,不幸早亡。著有《大行集》。
冯惟讷(1513—1572),字汝言,号少洲,与兄惟重同榜进士,隆庆五年(1571),晋光禄寺卿,当年秋致仕归里。著有《光禄集》。他本人的文学成就并不高,但对前人诗歌的整理和研究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所辑录的《古诗纪》,至今仍是研究六朝以前诗歌的重要文献。
冯惟敏的孙辈中,以冯琦的影响最大。
冯琦(1558—1604),字用韫,号朐南,万历五年(1577),刚20岁时就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礼部右侍郎,改吏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冯琦著有《宗伯集》82卷,万历末云间林氏刻《北海集》46卷。
另外,冯氏家族中惟讷的曾孙士衡、惟健的曾孙士标,皆有诗名,前者著有《西苑诗》,后者著有《西征记》行世。冯士衡之子冯溥(1609—1691),字孔博,中举后适逢明清易代,清代顺治二年(1645)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是冯氏家族中官位最高的一位。他屡任考官,又慧眼独具,清初一大批著名文人出其门下,其中有法若真、施闰章、毛奇龄、朱彝尊、陈维崧等,就连康熙诗坛领袖王世禛也自称为其门下士。冯溥著有《佳山堂诗集》。
冯溥的儿子协一,字躬暨,号退庵,官台湾知府,有《友柏堂遗诗选》,收入《四库全书》。
濯马潭:



云桥:
濯马潭出口处横一拱形石桥,名云桥。濯马潭系老龙湾四大主泉之一,水温常年18°C,泉水清冽甘甜。受温差影响,潭水与湾内之水形成两种不同比重的水流,在云桥处产生了一条“水线”,静如纹痕,动若游丝,其位置随季节而多变,有缘人皆可看到。千里姻缘一线牵。情侣来此牵手许愿,让圣泉见证爱情永恒,故有“爱情红线”之美誉。
秦池:
东周战国时的齐国酿造巨匠田无忌用秦池泉水酿制成“千日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饮此酒而醉,醒后说“非神泉之液,少康之术,难令朕醉”。秦始皇亲临此泉,赐名“神池”,后人又改称“秦池”,并建亭刻碑,以为纪念。池、亭四周竹树环绕,幽静雅观,凭栏俯瞰,甘泉似酒,远望对岸,风光无限。
珍珠泉:
白龙行宫:
雪化桥南龙王庙旧址处,就是三面环水的“白龙行宫”。古时每逢农历的六月十三日,便有大雨降落,据说是因为这天是白龙神的生日。白龙神姓钟名玉秀,其母为临朐县城北五里庄人,小时候帮其父浇灌花园,偶见他未劳动而花园尽湿,心中疑惑不解,问却不答,又一日窥见他只在井口招手即见水涌而上,心中一着急,推开花园门高声一问,钟玉秀正在全神贯注的引水,一声大喝受到惊吓,心神一松,井水倒流,将他也带入井中,从此杳无踪迹。后来有人见他在老龙湾南六十里处山上的白龙洞中出没,才知其在此栖隐,于是把他落井的一天作为白龙神的生日。每逢大旱,人们便焚香烧纸虔诚祈祷,求神龙降雨,每求必应,1869年,青州知府王汝讷上奏朝廷,详述了白龙神的灵验,被清朝同治皇帝敕封为“昭感白龙神”。人们于是在老龙湾建祠以祀之,称祠为白龙行宫,与旧时皇帝出巡时所居住所名称一致。白龙行宫就是专供白龙爷爷在行雨途中经过老龙湾时,稍事休息,并享受祭祀的地方。原白龙行宫毁于1969年,重建于2001年,宫内正面塑有白龙金身金面坐像,两侧塑有执管风调雨顺的雷公、电母、风婆、雨师。宫外十六根石雕龙柱刻画细致、逼真,宛若飞动。行宫四面环水,周边设有围廊,供游人近观水底游鱼,以畅心怀。
竹石画碑:
蓬壶亭:
在梅花的拥抱之中,有一座小亭子,称为“蓬壶亭”。蓬壶,是蓬莱的又一个称号,是海上三大仙山之一。取意蓬壶就是借彼喻此:把老龙湾比作渤海,把梅花山比作蓬莱,此亭即是仙人所居之处,亭中之人即是仙人了。在亭中临崖下观,泉清松翠,生机盎然,更有冬天在水面上漫起大雾时,对岸的苍松、亭阁笼罩其中,飘飘渺渺,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就更有蓬莱仙境之意了。
亭西立一石碑,碑文中描绘了旧时此地景象。据明代冯惟健《游冶泉记》文中载:其南山崖之半,有亭岿然,下瞰碧流,题曰小蓬壶。其弟著名散曲家冯惟敏辞官归里,终老熏冶湖畔。在著书立说之余,营建园林、小桥、戏楼,营造梅花山,上有古松数百株,下野生迎春,开花时望若金竿,夏不知暑。后因冯氏后裔将此地赠给乡民建房居,故名义和庄。后民房搬迁,重建梅花山。
“轰雷溅雪”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