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沂水陈永杰
沂水陈永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97
  • 关注人气:2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2012-05-15 20:38:22)
标签:

老龙湾

熏冶泉

冯惟敏

潍坊临朐冶源镇

旅游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老龙湾

    老龙湾古名熏冶湖,民间传说藏有蛟龙,故称龙湾,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驻地。

    冶源镇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临朐城南12公里处,北临胶济铁路,南达泰薛公路,西抵仲临公路,东接东红公路,镇区内潍九公路、冶石路、冶大路贯穿而过,四通八达,交通便捷。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辖50个自然村,5.8万口人。

    冶源镇明、清属临朐县孝慈乡,1912年属临朐第四区,1945年后属纸坊区,1952年划为第二区,1956年改为冶源区,1957年改为冶源乡,1958年成立冶源公社,1984年改为冶源镇,1993年乡镇机构改革,原米山乡划归冶源镇。

    冶源镇历史悠久,郦道元《水经注》载,此处有冶官祠,为古代冶官驻地。老龙湾主泉“薰冶泉”相传是春秋时期吴越间人欧冶子鼓炉铸造“龙泉宝剑”之地,故又名“铸剑池”。薰冶泉万泉齐涌,汇流成河,为冶水之源,故取名冶源。相传春秋时期吴越间人欧冶子曾铸剑于此,因称熏冶泉。

冶源地处鲁中泰山—沂山山脉北麓,境内山体绵延,河流纵横,有老龙湾、海浮山、巨洋湖、温泉河、官松树、卧龙岗、轰雷溅雪等自然遗产十几处。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衬映,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相互融合,形成了冶源特色的地方文化。秦始皇曾赐名老龙湾“神池”;齐国酿造巨匠田无忌在此酿成“千日醉”名酿,驰名当朝;铸造巨匠欧冶子曾在此铸剑,名盛吴越;刘邦之孙袭封齐王,后人曾为其建大孝王殿;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曾到此考察;南齐高僧曾远在此建浮山庙,北宋刘概、范仲淹曾留居于此,流连忘返;明代散曲家冯惟敏仕途坎坷,曾在此常年久居。历代文人墨客,依恋这里的山水,或修亭建居,或赋诗作画,对冶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已开发的老龙湾旅游区包括老龙湾、冶源水库、海浮山、悬泉寺、温泉河、风火洞等,地处平原与山区交接地带,西南为山区,东北为山前冲积平原和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4°C,降水量为750毫米。

老龙湾位于海浮山北麓,泉水系地下泉脉涌汇地表而成,水域面积80余亩,水深盈丈,清澈见底,四季恒温18°C,湖中水鸟嬉戏,岸上竹林环绕。盛夏酷暑,泉水清凉甘冽,浸入肌肤;数九寒冬,雾气蒸腾,古人留下冶源烟霭三冬暖的诗句。老龙湾内泉计万许,主泉有铸剑池、万宝泉、秦池、善息泉、濯马潭等。另外还有雪化桥、陈荣碑竹、清漪亭、江南亭、上天梯、松节亭、古戏楼等景点。主泉铸剑池,水出石坎下,突涌若沸,传说春秋时期欧冶子曾于此铸剑淬火。熏冶泉南有磐石横卧,侧镌明嘉靖年间雪蓑道人书“铸剑池”三字,字体遒劲,气势飞动。旁镌一联:“天丁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池。”池东有一石桥,旧时桥石微露水面。降雪时雪飘至桥面即为泉温溶化,因名雪化桥,1958年重修。桥南立清人陈向荣画竹石刻,镌竹数竿,枝叶劲峭,甚是洒脱。湾北岸清漪亭,为明末礼部尚书冯琦创建。南岸有江南亭,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晚年弃官归里,隐居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建江南亭并自题“即江南”三字匾。亭前点缀八角湾、太湖石、小云桥、卧柳等。西、北两面临水,凭栏北望,天光云影,碧波荡漾,沿岸种竹植柳,为老龙湾胜景。他曾作《桂枝香》十首,盛赞这里海上三山秀,人间万古奇,见说江南好,江南恐不如的风光。

如今的老龙湾岸边茂林修林,袅袅生风,盛夏荡胸涤虑,令人心旷神怡;冬日云蒸雾腾,烟霞蔽天,若锦幛高悬,胜似玲珑剔透的皇家园林。但路宗元等著的《齐长城》一书中,却讲了一件十分离奇的事:“整个大型泉群于1990年的3月底某夜突然销声匿迹,各种游鱼也不翼而飞,第二天那干枯的湾底龟裂如鳞。然而,第三天又出现了奇迹,偌大的老龙湾在轰轰隆隆的声响中瞬间又恢复了原貌,清泉碧波依然如旧,而且增添了一尺多长的大鱼,漫游水中。”书中提醒人们:“这种地质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大自然在向我们发出警告!”如今我们的地面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随处可见。建设不一定非得建立在破坏的基础之上。

老龙湾景区门票30元。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戏楼: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铸剑池

    又名薰冶泉,为老龙湾水出石坎下,突涌若沸,汇流成河,为冶水之源,故取名冶源,相传为春秋吴越冶公欧冶子鼓炉铸造“龙泉宝剑”之地,元《齐乘》有记载。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到“薰冶水已成名迹”。熏冶泉南有磐石横卧,侧镌“铸剑池”三字,字体遒劲,气势飞动。旁镌一联:“天丁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池。”均刻于1548年。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迁居此处,并约雪蓑道人书写“铸剑池”三字。

传说,春秋期间著名冶工欧冶子被吴王阖闾追杀,隐藏在这里的茂林修竹中铸剑,后得神人指点,劈地为老龙湾泉,并用这泉水淬火锻成的龙泉宝剑杀死了吴王。因制造龙泉宝剑淬火时即腾起熏人的水气,当时这里便叫铸剑池,又称为熏冶泉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雪化桥

铸剑池东原有一青石拱桥,是游人进入老龙湾的通道,造型优美。旧时桥石微露水面,因老龙湾泉水常年恒温,桥面离水较近,冬天雪落桥被溶化,故名雪化桥。冯氏后裔冯恩利曾撰回文联曰:“海浮山因山浮海,雪化桥为桥化雪。”1958年重修。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万宝泉

位于老龙湾北,为长方形水池,池水清澈。此泉北曾有一石铺路曰“兴隆街”,当地居民多从此泉取水饮用,并由此路过。旧时习俗每逢节担水者必先焚香烧纸,往泉中掷一钱币,以求吉利此泉便以得宝多而曰“万宝泉。水池东边松节亭内有一石碑,万宝泉三字,清同治拾年秀才冯锡田手笔为县级保护文物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清漪亭:

    湾北岸的清漪亭又名芳洲亭,建于1592年,由冯惟敏的侄孙,明末礼部尚书冯琦修建。清漪亭探入老龙湾中,四周环水,丹柱青瓦,映于池中,阳春看澄潭清泉,岸柳吐绿;秋日绿水映蓝天,秋高气爽;酷夏挥汗而至,暑气顿消;严冬雾霭蒸腾,如入仙境。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拜龙台: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长寿桥和钟云桥: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放生池、报恩亭:

    在老龙湾的东北岸,原有一个东西长2.6米,南北宽2.5米,池壁深2米,水深5米的水池,这便是放生池。放生池之置,始于汉武帝初年,当时只限于京都长安,数仅一二,均在佛教寺院内。至唐代皇帝李亨因忌鲤鱼的“鲤”字与其姓氏之“李”同音,便下了一道禁食鲤鱼的赦令:捉到鲤鱼,必须放生,凡天下置放生池九九八十一所。本佛家畜养水族不杀生之意,后国内僧寺及庵堂往往设之,以示佛之慈善。

    当年,著名散曲家冯惟敏隐居熏冶湖畔。他多积盛德,与众族人约定:在每年秋“天赦日”(秋天的一个不包括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农家时节,俗谚“豆过天赦使镰钩”。约在“白露”前后),冯氏族人便到集市上买些活鱼,到放生池放生。为此,这放生池被称为“冯氏放生池”。

    某日,有人从熏冶湖中捕得鲜活的红鲤鱼,以献海浮公。公实怜而不忍食之,便在此鱼左腮处系一金环,放于池中,让其复生。后来,冯公去世,有一陌生美貌少女披麻戴孝,参与丧礼,其情尤为哀切,众人不禁生疑——此女系何人?非亲非故,人皆不识,缘何参与丧礼,且如此伤心悲恸呢?然众人皆知冯公好友甚多,可能此女乃冯公生前好友之女,虽未接到报丧贴,仍来送殡。殡葬既毕,有好事者悄悄跟在此女身后,想看个究竟,不料那少女走到放生池边,似欲弯腰洗手,却倏然不见。此人说开此事,众皆愕然,有一位冯家送殡的媳妇说,她曾留意到此女的左耳上戴一金环。众人忆起冯公曾将红鲤挂金环放生之事,遂恍然大悟:这少女乃美人鱼也!为报冯公放生之恩,特化人形,以子女之情为其送葬。后人为纪念红鲤鱼报恩之意,遂建“报恩亭”。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有人高兴有人恼。两个小家伙闹了点小矛盾,我一提议可以吃点东西,两人就直奔我的背包,欢乐如初了。

 

百龙园、龙碑廊:

    为了强化老龙湾之“龙”的主题特色,丰富龙文化内涵,提高对龙的想象空间,老龙湾风景区就景随意,开发建设了这一组人文景观。它收藏、展列了中国一百多位著名书法家的“龙”字真迹,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调整充实后建设而成,占地30亩,总投资400万元。包括吟龙堂、墨龙斋、龙碑廊、龙亭等主题建筑。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龙吟桥: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墨龙斋: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竹林:

    竹林面积百余亩,是江北面积最大的天然翠竹林。翠竹四季常绿,潇洒挺拔,林中群鸟争鸣,长年生机勃勃,与龙湾景区的婀娜垂柳、潺潺清泉共同构成了“北国江南”的天然姿色。每年谷雨时节(“五·一”黄金周前后)是竹笋出土的时节,走在竹荫蔽日的林间小径上,随处可见密密麻麻、刚刚崭露头角的紫红色的嫩笋,让人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活力,竹笋青云直上,十八天成竹。“烟静平湖云齐古木,竹声碎玉泉响佩环”,正是对老龙湾竹林景观的真实写照。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江南亭:

    江南亭是老龙湾景区内现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建筑之一。1572年,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修建书房,并自题“即江南”三字匾。1912年修葺时,依照当地习俗改题“江南亭”。亭前点缀八角湾、太湖石、小云桥、卧柳等。江南亭三面环水,凭栏北望,天光云影,碧波荡漾,沿岸种竹植柳,为老龙湾胜景。当年,冯惟敏就是在这里写出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散曲作品,博得了“明代散曲第一大作手”的称号。“四面琅玕三面水,一亭风雨半亭山”便是当时江南亭的真实写照。江南亭虽经战乱之祸及风雨剥蚀,但仍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现已定为省级一级保护文物。清乾隆年间,大学士于疏敏为老龙湾题书“碧波云潭”。现在悬挂的“碧波云潭”四字是现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所题。《桂枝香·冶源大十景》,对当时老龙湾的景象作了生动的描述,其中“见说江南好,江南恐不如”更是体现了冯老先生对老龙湾的热爱之情。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冯惟敏雕像:

冯惟敏(1511—约1580),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嘉靖十六年(1537年)举人,历任涞水知县、镇江儒学教授、保定通判等职。隆庆五年(1571)辞官归里。冯惟敏弟兄5人,长兄早逝,兄弟4人都以文采学行闻名齐鲁,被称为“临朐四冯”。

冯惟敏一生著述甚富,著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4卷,收入套曲47套、小令514首;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两种;诗文集《石门集》、《海浮集》等。

冯惟敏所在的家族临朐冯氏是齐鲁著名的文化家族之一。

冯惟敏的曾祖冯子振官至南京户部郎中。父亲冯裕为海岱诗人,王世禛曾经说过:“冯氏自闾山先生裕起家进士,以诗名海岱间。有四子:惟健、惟重、惟敏、惟呢,皆有诗名。”冯裕四子被称为“临朐四冯”。

冯惟健(15011533),子汝强,号陂门。中举之后,屡试不第,遂专力于诗文创作,在家乡一带颇有影响。著有《陂门山人集》。

冯惟重(15041539),字汝威,号芹泉,嘉靖十八年(1539)进士,授行人司行人,不幸早亡。著有《大行集》。

冯惟讷(15131572),字汝言,号少洲,与兄惟重同榜进士,隆庆五年(1571),晋光禄寺卿,当年秋致仕归里。著有《光禄集》。他本人的文学成就并不高,但对前人诗歌的整理和研究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所辑录的《古诗纪》,至今仍是研究六朝以前诗歌的重要文献。

冯惟敏的孙辈中,以冯琦的影响最大。

冯琦(15581604),字用韫,号朐南,万历五年(1577),刚20岁时就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礼部右侍郎,改吏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冯琦著有《宗伯集》82卷,万历末云间林氏刻《北海集》46卷。

另外,冯氏家族中惟讷的曾孙士衡、惟健的曾孙士标,皆有诗名,前者著有《西苑诗》,后者著有《西征记》行世。冯士衡之子冯溥(16091691),字孔博,中举后适逢明清易代,清代顺治二年(1645)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是冯氏家族中官位最高的一位。他屡任考官,又慧眼独具,清初一大批著名文人出其门下,其中有法若真、施闰章、毛奇龄、朱彝尊、陈维崧等,就连康熙诗坛领袖王世禛也自称为其门下士。冯溥著有《佳山堂诗集》。

冯溥的儿子协一,字躬暨,号退庵,官台湾知府,有《友柏堂遗诗选》,收入《四库全书》。

    (据《齐鲁文化通史》第7卷《明清卷》,安国璋、王志民主编,朱亚飞、石玲、陈冬生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濯马潭

    江南亭前为八角湾,又名濯马潭,泉旺水清,传为战国末期齐宣王妻无盐娘娘洗马,故名濯马潭。在《东周列国志》中对无盐娘娘有如下记载:她本名钟离春,无盐人(今山东东平县境内),相貌丑陋但有才华,四十多岁了仍然择嫁在家,后来她毛遂自荐,要入宫为妃。齐宣王为其才华所动,就将她立为正后。无盐娘娘辅佐齐宣王招贤下士,疏远奸臣,使齐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国家一时强盛起来,所以后人编了一俗语说:“西施娘娘长得俊,害得吴王家国破;无盐娘娘长得丑,保得齐王坐江山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云桥

濯马潭出口处横一拱形石桥,名云桥。濯马潭系老龙湾四大主泉之一,水温常年18°C,泉水清冽甘甜。受温差影响,潭水与湾内之水形成两种不同比重的水流,在云桥处产生了一条水线”,静如纹痕,动若游丝,其位置随季节而多变,有缘人皆可看到。千里姻缘一线牵。情侣来此牵手许愿,让圣泉见证爱情永恒,故有“爱情红线”之美誉。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秦池:

  东周战国时的齐国酿造巨匠田无忌用秦池泉水酿制成“千日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饮此酒而醉,醒后说“非神泉之液,少康之术,难令朕醉”。秦始皇亲临此泉,赐名“神池”,后人又改称“秦池”,并建亭刻碑,以为纪念。池、亭四周竹树环绕,幽静雅观,凭栏俯瞰,甘泉似酒,远望对岸,风光无限。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云栖亭: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珍珠泉

    珍珠泉是老龙湾的主泉之一,在老龙湾南白龙行宫故址东40米处。泉水由海浮山脚卧牛石下喷涌而出,水泡泛花而上,如珍珠一串串一簇簇,碎而复圆。至水面,瞬间迸裂,似泉吟琴鸣,如珠落玉盘。后散为一轮轮涟漪,渐渐荡去,故名珍珠泉。北魏太和年间大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多次游老龙湾,并常在此泉边石上小憩,而其字曰“善长”,遂亦呼曰“善息泉。泉水水质经地矿部鉴定为优质矿泉水,可直接饮用。

    泉后半崖斜坡处1995年立一石碑,上刻“珍珠泉”三字,碑文曰:珍珠泉原名善息泉。善者,即善长也。据史料载:北魏太和十年(公元236年),河北涿县人郦道元,字善长,其父郦范,时任青州刺史,坐镇海岱,郦道元总角之年,侍节东州,寄情山水,慕名来冶源,其《水经注》载,“老龙湾水色澄清而清冷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至若炎夏流火,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筍(笋)桑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善息泉因郦道元在此坐歇而得名。后人观此泉底阵阵喷发而出的串串水泡,形似珍珠,就由书法家修德即兴题写“珍珠泉”,镌于石壁。此泉水尤其清冽。人当盛夏,临泉小憩,暑气顿消,若煮水烹茗,浸人肺腑,则其乐无穷矣。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白龙行宫

雪化桥南龙王庙旧址处,就是三面环水的白龙行宫古时每逢农历的六月十三日,便有大雨降落,据说是因为这天是白龙神的生日。白龙神姓钟名玉秀,其母为临朐县城北五里庄人,小时候帮其父浇灌花园,偶见他未劳动而花园尽湿,心中疑惑不解,问却不答,又一日窥见他只在井口招手即见水涌而上,心中一着急,推开花园门高声一问,钟玉秀正在全神贯注的引水,一声大喝受到惊吓,心神一松,井水倒流,将他也带入井中,从此杳无踪迹。后来有人见他在老龙湾南六十里处山上的白龙洞中出没,才知其在此栖隐,于是把他落井的一天作为白龙神的生日。每逢大旱,人们便焚香烧纸虔诚祈祷,求神龙降雨,每求必应,1869年,青州知府王汝讷上奏朝廷,详述了白龙神的灵验,被清朝同治皇帝敕封为“昭感白龙神”。人们于是在老龙湾建祠以祀之,称祠为白龙行宫,与旧时皇帝出巡时所居住所名称一致。白龙行宫就是专供白龙爷爷在行雨途中经过老龙湾时,稍事休息,并享受祭祀的地方。原白龙行宫毁于1969年,重建于2001年,宫内正面塑有白龙金身金面坐像,两侧塑有执管风调雨顺的雷公、电母、风婆、雨师。宫外十六根石雕龙柱刻画细致、逼真,宛若飞动。行宫四面环水,周边设有围廊,供游人近观水底游鱼,以畅心怀。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竹石画碑:

    雪化桥南立清人陈尚荣竹石画碑,石碑用青砖镶嵌,内径高1.58米,宽1.56米,镌竹数竿,枝叶劲峭,洒落多姿而布局有方。用笔遒劲,形神盎然,颇得竹质高洁之神韵。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蓬壶亭:

在梅花的拥抱之中,有一座小亭子,称为“蓬壶亭”。蓬壶,是蓬莱的又一个称号,是海上三大仙山之一。取意蓬壶就是借彼喻此:把老龙湾比作渤海,把梅花山比作蓬莱,此亭即是仙人所居之处,亭中之人即是仙人了。在亭中临崖下观,泉清松翠,生机盎然,更有冬天在水面上漫起大雾时,对岸的苍松、亭阁笼罩其中,飘飘渺渺,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就更有蓬莱仙境之意了。

亭西立一石碑,碑文中描绘了旧时此地景象。据明代冯惟健《游冶泉记》文中载:其南山崖之半,有亭岿然,下瞰碧流,题曰小蓬壶。其弟著名散曲家冯惟敏辞官归里,终老熏冶湖畔。在著书立说之余,营建园林、小桥、戏楼,营造梅花山,上有古松数百株,下野生迎春,开花时望若金竿,夏不知暑。后因冯氏后裔将此地赠给乡民建房居,故名义和庄。后民房搬迁,重建梅花山。

 

“轰雷溅雪”题字

    自冶源镇政府西去约1公里,跨过石河,桥下为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的沟壑。明代散曲家冯惟敏之孙冯瑗取苏东坡《赤壁赋》“惊涛拍岸,激起千层雪”意境,为此景观取名“轰雷溅雪”,并亲笔题书,镌于绝壁,历经风剥日蚀,至今保存完好。今日星期天,老婆加班,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游玩,怕其劳累,这次未去寻访此景。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老龙湾(临朐冶源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