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沂水城清真寺(沂水县沂水镇)

(2012-04-04 18:40:52)
标签:

沂水城清真寺

沂水县伊斯兰教

沂水县沂水镇

沂水旅游

旅游

分类: 古建、古村

【沂水城清真寺】

原位于县城东关街西侧,座西朝东,占地18.6亩,有大殿15间、北讲堂4间、水房3间、厨房1间、葬具室2间、水井1眼、明朝石碑1块、清朝石碑3块、殿前有练武台,殿后为学堂,有房屋10间。主体建筑大殿为中国宫殿式建筑。该寺大殿与上流庄清真寺大殿为同一阿訇于明末兴建。清康熙、嘉庆、光绪等年间及民国期间均有修建。经费来自各方捐赠。1966年“wen hua da ge ming”开始后,寺门被封,阿訇被撵。1970年该寺卖给县饮食服务公司后被拆除。198810月,县拨款12万元,加全县穆斯林捐资,19896月,在县城东南部泰(安)石(臼所)公路南侧重建清真寺。沂水城、姚店子镇土沟、许家湖乡前岜山等村以及在县城周围村庄居住的穆斯林约1400余人到该寺活动。

沂水县伊斯兰教发展情况:

  据沙沟镇上流庄村(旧属东于沟乡)《丁氏家谱》载:“吾丁氏自运阳祖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益都迁居是地”。这是回民居住沂水县最早记载。大批回民迁居沂水县是在明、清两代。因沂水回民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奉者称穆斯林),所以随着回民的迁入,沂水县的伊斯兰教也伴随着发展起来。上流庄、沙家庄和沂水城三个穆斯林聚居点均有清真寺,都设阿訇(宗教师)和海里凡(宗教学员)。上流庄清真寺设掌教伊玛目(教长)等,并开设大、小学堂,招收外地和本地的海里凡,实行经堂教育(亦称寺院教育),培养了不少阿訇。接受小学经堂教育的学员称小海里凡,沂水三处清真寺均设小学,学员数量以上流庄为胜,最多时达二三十人,现尚有10人。主要进行普通礼仪训练。开设大学经堂教育的清真寺不多,唯有上流庄清真寺曾以师带徒的方式招收少量大海里凡(大学生),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讲授全部《古兰经》。1913年周宝田阿訇在世时,大海里凡最多,有6名。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沂水县有穆斯林约1200余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水县先后有100多名男女穆斯林参军上前线,有的血洒疆场。新中国成立后,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受到人民政府的尊重,各处清真寺均得到修缮或重建。1966年“wen hua da ge ming”开始后,宗教组织被取缔,沂水的清真寺或被占用或被拆除,阿訇被“hong wei bing”赶出寺门,一切活动停止。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穆斯林的宗教信仰才得以恢复,清真寺也得到修复或重建,宗教活动恢复正常,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实。

   沂水县的伊斯兰教属“格底米”(古老)派,各清真寺均为单一教坊制,互不隶属。清真寺内一般都设掌教、阿訇、海里凡和乡老。通常沂水县各清真寺均各设一名阿訇和一位寺师傅。现在沙家庄和沂水城清真寺只有一名阿訇,负责整个寺的一切教务活动。

   清真寺的经费来源。一是靠寺田各清真寺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这些土地有的是寺内购买的,有的是由穆斯林捐献的。寺田由贫困穆斯林租种,每年向寺内交送一定数量的粮食。寺田在土地改革时未变动,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才归公社所有。二是靠穆斯林捐资。清真寺接受穆斯林的捐赠(称“乜贴”),并占有部分开斋捐。此外,如寺内收不敷出,欠缺部分由寺所属高目(穆斯林群众)募捐抵补,如遇修缮清真寺重大事项时,就需进行募捐。三是靠向外地穆斯林求助,叫写钱粮。但只有在修建清真寺时才能写钱粮。

   清真寺的经费开支。一是用于支付寺内的房屋修缮费、灯油炭火费,以及殡葬用具、淋浴瓶罐和桌椅条凳维修更新费等。二是支付阿訇、寺师傅的报酬费、海里凡的学杂费、助学金等。三是招待穆斯林“外客”(乞丐)和过路海里凡的部分路费。另外,阿訇的报酬除由寺内支付外,在料理穆斯林宗教事务中,还接收海代那(即报酬),寺师傅的主要报酬也是来自其从事的屠宰事务中。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伊斯兰教不向外传教,但世代奉教。外族人奉伊斯兰教者多因婚姻关系而从俗。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沂水县其他两处清真寺简介:

  【上流庄清真寺】位于县城西北50公里的沙沟镇东于沟上流庄村。该寺由河北沧州金阿訇于明崇祯五年(1632)率众兴建。主建筑为中国宫殿式兼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大殿,并配有南北佛堂和其他辅助建筑。清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年间和1939年、1962年均有修缮。经过多次修缮后的寺院,有西大殿(礼拜殿)7间、南北讲堂各3间、水房(沐浴室)5间、过道1间、影壁1座、水井1眼、松柏数株。经费由该寺所属高目(穆斯林群众)捐资和阿訇写钱粮(向外地募捐)等方法解决。1966年后遭破坏,1985年重新修复。现有西大殿7间、北讲堂5间、葬具室2间、柴棚1间、水房尚存3间,水井已重淘,古柏幸存1株。上流庄、石槽峪、霹雳石、大车峪及临朐县九峪、蜻蜓峪村的穆斯林约2000余人,到该寺活动。

   【沙家庄清真寺】始建于明末,先位于蒋家后沟村南,有大殿3间、东讲堂2间、均为草房。清康熙十五年(1676)前后,迁址沙家庄村东,遂定名沙家庄清真寺。初迁时,先建北讲堂,后由沙孟增乡老去东北等地写钱粮,盖起3间大殿,为中国宫殿式建筑。清代重修数次。1933年大殿换顶。后因礼拜者增多,1952年由沙进德乡老带领高目建后殿3间,与前殿规模等同。至此,该寺前后殿共6间,北讲堂4间,南讲堂3间,水房3间,其他房屋8间,另有院墙、大门、影壁等,院内植松柏两株,刺松1株,共占地4亩。1966年“wen hua da ge ming”开始后,该寺遭破坏。沙家庄村址迁西岭后,于1984年在沙家庄新村南重建清真寺。新建寺名称不变,有大殿3间,北讲堂3间,葬具室2间,均系瓦房,自成小院,占地1亩余。沙家庄、郭家庙子、蒋家后沟、古峰台、马站及高桥镇张家牛旺等村的穆斯林约1100余人到该寺作礼拜等活动。

 

沂水城清真寺(沂水县沂水镇)

沂水城清真寺(沂水县沂水镇)  
沂水城清真寺(沂水县沂水镇)  

沂水城清真寺(沂水县沂水镇)  
沂水城清真寺(沂水县沂水镇)  
沂水城清真寺(沂水县沂水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