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2011-10-25 18:58:26)
标签:

莒县浮来山

浮丘景

定林寺

天下银杏第一树

文心亭

莒县浮来山镇

旅游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浮来山:浮丘景】

一、浮丘三峰:佛来峰、浮来峰、飞来峰

浮丘山,今称浮来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镇驻地西北方向,东距莒县城阳镇9公里,莒县、沂水、沂南三县界山,面积3平方公里,海拔298.9米。神话传说浮丘公驾鹤栖此,故名浮丘山,后演化为浮来山。沿着莒浮公路西行,远处便可以看见浮来山的三峰:北为佛来峰,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三峰鼎峙又拱围相连,中为谷地,唯东面略微开放,建起宏伟高大的石坊山门。三峰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早在远古时代,有一位神仙云游至此,见沭河一带土地肥沃,碧水长流,花香鸟语,景色宜人,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青山点缀,于是便施展佛术,从远处挟来一山安放在此,即佛来峰;后来水神漂游到此,见独峰耸立,孤单无侣,于是也施展法力,从水上漂来一山与佛来山相依为伴,即浮来峰;一夜之间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山,坐落在两峰南面作为屏障,即飞来峰。于是三峰耸峙,如龙盘虎踞,世代相依,人们把三峰统称浮来山。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浮来山地处沂沐断裂带的中部,其东西两侧,分布着昌邑——大店、安丘——莒县、沂水——汤头、 唐阝吾阝——葛沟等四条地质大断裂。浮来山所在的汞丹山隆起区,是胶南隆起区和鲁东隆起区的分界线。构成浮来山山体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和砂、页岩。产三叶虫化石。据地质专家介绍,大约在四、五亿年之前,这一带还是汪洋大海,和其它地区一样,这里也形成过层层叠叠、漫无边际的沉积岩石灰岩即其中一种,后来随着地面抬升,海水退去,在十分漫长的地质作用下,那些暴露在陆地的沉积岩,绝大部分被剥蚀的荡然无存。后来在浮来山的东西两则,同时分别发生了南北走向的地壳断裂,而被这两条断裂切下来的地壳,随之沉了下去,并由此躲过了被剥蚀的厄运得以保存下来。再后来,在地壳的继续变动中,那块曾经沉下去的地壳,又在汞丹山隆起时,被抬出了地面,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由石灰岩等构成的浮来山。由于抬升时东西两侧用力不均,西侧的升力大于东侧,又使本来呈水平状的岩层向东发生了倾斜,因此浮来山的岩层如今是近乎直立的产状。

据说在路旁的山坡上,经常有人拣到燕子石。其实这是一条岩层直立的页岩出露带,燕子石中的小燕子,便是6亿年前生存于海中的三叶虫的骨骼化石。地质工作者根据这些岩层的厚薄和古生物的种类,可以判断这些岩石形成时海水的深浅、波动情况和年代。神话传说,固不足信。但从山上多次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和其他海生物化石来看,说明早在四亿年前古生代奥陶纪,浮来山确实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沉积了深厚的岩层。由此可见,说浮来山由海上漂动而来,其实是不无根据的。

 

二、千年古刹:浮来山定林寺

浮来山又称福来山,素以天宫赐福于此山而著称。千年古刹定林寺依山傍水,雄踞于佛来峰下。顺石阶仰望,寺门上悬挂着一块黑色匾额,上书“定林寺”三个金色大字。寺门左侧立一石碑,上镌“刘勰故居”,据传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挂锡的地方。

“定林寺”三字的含义,有如下解释:禅宗专修“禅定”。“禅定”者梵语。译为汉文即:安静而止杂念意,主张“坐禅入定”。林者作大寺院解。如丛林、禅林、少林······概而言之,定林者,即信仰“坐禅入定”之禅林也。(见《莒县文史资料》第九辑“定林寺析”)

据史料记载,定林寺始建于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定林寺的开山祖僧是竺法汰和僧远。《高僧传》载:“晋太元间(380年前后),高僧竺法汰曾至莒之定林寺讲法。”《重修莒志》载:“定林寺六人造像记,佛座高厚八寸,横长二尺二寸,此石人当是北齐之物”。据该寺最后一个住持僧佛成相传,梁武帝普通元年,刘勰出家于京口定林寺,北归返籍居此,遂以定林寺称之。《高僧传》载:“仁寿中岁,昙观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定林寺”。由此可见,隋朝中叶,莒之定林寺已闻名京都。据传过去在浮来山的东山口曾有一座过路牌坊,前后两面的楹联就是对这一历史掌故的记载与诠释。牌坊正面的楹联是:“浮丘公驾鹤来山曰浮来乡人尽信,竺法汰传禅定寺名定林远客鲜知。”其背面的对联是:“鲁公莒子会盟处,法汰僧远坐禅山。”由此可见,竺法汰和另一位叫僧远的禅师就是定林寺的最早住持。据《重修莒志》卷四十六,坛庙下篇记载:从竺法汰和僧远再往后数,能见之经传并有所建树的还有隋代仁寿中岁奉敕自长安送舍利于莒州定林寺的“昙观”长老;南朝萧梁时从南定林寺回祖籍莒地浮来山隐居校经的“慧地”刘勰;宋代靖康年间修造三门石柱的僧道“英建”;嘉靖年间铸造十九尊铁佛、新建毗庐阁的名僧“了礽”;清康熙年间募修天王殿重修泰山行宫,为碧霞元君再塑金身的“宏恪”;重修地藏王祠的“继荣”;还有清同治年间的定林寺住持“隆济”等。莒地僧侣,皆为禅宗临济派别支。隆济是佛成的师傅,他为同治年间修复定林寺做出过重要贡献。据传,同治初年,定林寺遭到严重破坏,急待修复而又确少钱款。同治二年,一位在兰山、沂州剿杀幅、捻的干员长庚(旗人)兼任莒州正堂(《重修莒志》卷四十八长庚亲笔写的碑记中有“余于同治甲子五月间,暑兰山令蒹摄莒篆”的记载)。公元18645月长庚到定林寺参禅拜佛。隆济住持就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了拨款修庙的要求。长庚借故推辞。可是当这位渴望升官的长庚听说定林寺香火特别灵验后,就当着众僧之面向神佛起誓许愿:“如果佛祖显灵,能叫我升为省官,我长某保证大修定林寺。”结果事有凑巧,不足一年,长庚果然被提升为山东省按察使。然而他却没能及时还愿。隆济就坐在省布政司门前敲木鱼化缘,力促长庚“还愿”。长庚惧怕神威,只好实践了诺言,拨银五千两,命当任知州陈兆庆负责监管于同治十三年重新修复了定林寺。 

全寺南北长95米,宽52米,总面积494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有五殿、二堂、一楼、一宫、二庑,整个建筑皆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朱柱,飞檐螭首,画栋雕梁,轩敞典雅,古朴大方,颇具北方建筑的风韵,殿内塑像、壁画各具姿态,栩栩如生。前院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向后左右展开,东西两旁对称,依山势向后逐级升高。前院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左右展开,殿内中为释迦牟尼,两边分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后有四大天王。东西两侧有日、月光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塑像十六尊。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关帝殿(亘古一人)和泰山行宫,分别由关公和泰山娘娘主宰。其他各殿均有塑像,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大雄宝殿建筑雄伟,飞檐螭首,雕梁画栋,轩敞明朗,典雅大方,颇具北方古建筑风格,

定林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循迹之地,现已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银杏树下,进月洞门,有一所清雅小院,便是定林寺的中院。院内垂槐罩地,青桐参天。桐槐深处,有一幢二层小楼,玲珑有致,造型古朴。门匾上镌刻校经楼三字,为郭沫若1962年题据《南史》载,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此楼乃为当年刘勰校经藏书之处。刘勰于此,晨钟暮鼓之余,埋头校经,直至圆寂,埋骨塔林。浮丘塔林,不只代代相传,且有资料可证。据《高僧传》:隋仁寿中岁,昙观奉敕送舍利于本州(莒州)定林寺。明嘉靖《青州府志》、清嘉庆《莒州志》均有此类论述。可惜塔林为清康熙七年(公元l668年)大地震毁坏。后人哀悼,题咏崖壁:铁佛悯莒归地府,彦和碑碎遗荒坟。当年定林寺最后一位住持僧佛成(卒于1942年前后),在世时曾多次指点他的墓塔遗址就在寺西。每年清明节,和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佛成总要至遗址前做佛事,以示纪念。

校经楼现辟为刘勰生平陈列馆。馆内悬挂着黑伯龙、王小古创作的刘勰肖像,两边是著名文学史教授陆侃如撰写、蒋维崧手书的《刘勰生平》和《刘勰年表》,还陈列着《文心雕龙》的各种版本和当代研究文献及纪念文章。古今文人墨客来山瞻仰者,面对这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莫不肃然起敬。触景生情,追思怀古,写诗以颂者代代有人。

出中院沿石阶北上,便来到第三进院落,曰三教堂。三教者,儒、道、佛也。当年曾供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人牌位,院门昔有联云:“儒、释、老共祭一殿;僧、道、尼分祀三峰。”以此可证昔时此山寺、庙、庵齐全,僧、道、尼皆备。现辟为《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专题陈列。院内有同根并茂的银杏树四株,大逾三围,传系唐朝栽植。院有石碑数通。其中“浮丘八观”(诗八首)最引人注目。

 

三、天下银杏第一树

《左传》载:“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相传即此山也。定林寺前院中央,巍然屹立着一棵枝叶参天的银杏树,高26.3米,干周粗15.7米,须八人伸展双臂方能合围,遮荫面积900平方米(约20余亩)此古树乃冰川时代留下来的树种,有“活化石”之称。据专家考证,此树树龄4000余年。它的树龄之长、干周之粗是世界之最,素有“天下银杏第一树”的美称。

此古银杏历尽沧桑,有诗描述它的生平经历:“蓦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汉柏秦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清顺治年间,莒守陈全国立碑,上镌诗云:“大树龙槃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古今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由此可见,春秋时期此木已为大树。三千多年来,这棵古老的银杏树,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仍以它特有的生命力,茂盛生长,生意盎然,冠如华盖,繁阴数亩,春华秋实,生生不已。在炎夏之日,汗流浃背的游人来到树下,顿感暑气尽消。近几年在树的主干上,也常见生叶结果,蔚为奇观。

关于这棵古老的银杏树,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莒县东一书生进京赶考,途中避雨于这棵巨大的银杏树下,一时兴致,决定量一量该树到底有多粗,便围着大树搂了起来。他搂了七搂,还没有到起点,当他准备搂第八搂时,没想到恰有一个小媳妇紧靠树干躲雨,秀才没法子再搂,只好用手去揸余下的树干,揸了八揸就没法再揸了,最后把小媳妇的体宽也算作一个长度,于是便有了“七搂八揸一媳妇”的说法。这个故事几百年来在莒县世世代代广为流传。

古老的银杏,从古到今倍受推崇巍巍银杏树,身历古今,誉满中外。

 

四、文心亭

出定林寺山门南去不远,穿过柳桥,但见一片怪石,其状如睡狮、如奔马、如卧牛,形态各异,妙趣横生,巉岩不足喻其怪,嶙峋不足状其奇,名曰“怪石峪”,在怪石峪的摩崖上刻石较多。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之奇妙,令人叹为观之。在怪石丛中,树荫处,建有“文心亭”,由郭沫若亲自命名,并题字。

公元463年,20岁后与僧佑共处,相传在莒县浮来山定林寺校经,并在寺前摩崖上亲题“象山樹”三字,落款为“隐仕慧地题”,字迹清晰,沉雄豪劲至于“象山樹”作何意解?其说不一:

据《重修莒志》记载:“象山树:浮来之西南怪石峪,有树拱把,高不逾寻,传与定林寺银杏树同时,即今所谓玄棗也。”就是说刘勰所题“象山树”三字指的是一种枣树;另一说是银杏树寿与山齐;一说是三个字各指一事,“象”为寺内众多造像,“山”即浮丘,“树”指寺中银杏,三者构成浮来胜景,是刘勰言简意赅地对浮来山、寺、树的赞美。

    1962年,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周年,郭沫若同志亲自命名并题写了“文心亭”三字,建造六角飞檐红亭,笼罩着象山树巨石,右边立碑,镌刻“文心亭”三个大字。我国第一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亲笔题字与近代最伟大的文、史学家郭沫若的亲笔题字排放在一起,形成统一整体,永垂青史。

 

五、救生泉与卧龙泉

定林寺西南去不远,有一山泉名救生泉”。据莒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捻军过莒,官兵迫杀,附近乡民入山避难,因水源不足,掘地尺许得此甘泉,故名。今在泉畔立有石碑,镌有救生泉三字。原建于清同治三年,1982年重新整修。

在柳桥西面的石壁之阴,还有一泉,泉畔石碑,镌卧龙泉三个大字。泉口呈方形,泉的内壁砌一石雕龙头。当年所以如此修砌和命名,是根据一则民间传说。据说昔年有条恶龙,能呼风唤雨,伤害浮来百姓。浮丘公怒,乃将恶龙压在浮来山下,此泉为头朝阳观龙泉为尾。浮丘公勒其永远吐水,造福山民。另有一个传说若干年前,泉内生存一种头生双耳的龙鱼”(学名鳗鲡,因生于莒地,故名莒龙。后因环境变迁,龙鱼绝迹。自此,取名卧龙泉,以警示后人保护生态环境。

从卧龙泉和救生泉旁出露的岩石地层判断,两泉生成于寒武纪馒头组砂页岩中,从南北两侧山坡上渗入地下的降水,沿着岩石层理,向下运送,在这里遇到新裂构造,原来的地下水通道被破坏,于是溢出地表,行成了裂隙泉。

 

六、清泉峡和云龙崖

在定林寺南面不远处,文心亭以东,一泓清泉自石罅中涌出,顺山峡蜿蜒而下,水质清冽,夹溪松茂槐翠,风景优美,是为浮来八景之一的“清泉峡”。清泉峡内,伏卧一只巨大的“天然寿龟”,面向东方,有神龟探海之势,形态极其逼真。此巨石龟于2004年在浮来山被发现,为4亿年前喀斯特地貌岩石,是经海水冲刷天然形成。在清泉峡下游有一天然巨石,石上有天然石纹,构成的图案很象“清泉涧流“四字,名之为“仙书石”。《重修莒志》记载:“浮来山清泉峡,有清泉涧流四字,系石之筋文构成,体兼行草,以水沃之愈显。

越沟壑,穿蓁莽,便到飞来峰东坡的“云龙崖”。云龙崖又蟠龙岩,分上下两道,南北走向,长约100米,每道高23米,恰似两条绣花丝带,束在飞来峰的额头上。这些天然形成的图案,如乌云叠涌,蛟龙厮缠,蜿蜒凹凸,错落有致,在杂树掩映下,远望如似有龙舞飞动之态,蔚为石中之奇观。

从稍远处看去,崖面上的图案,既象大脑回纹,又象堆在一起的猪肥肠,在近处观察,又会发现,这些回纹肥肠并不连续,而是分成若干形态各异的的长短几十厘米不等,的大小,有的似碗,有的象盆,一律呈灰褐色。关于云龙崖的形成时间和形成原因,当地百姓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但地质专家告诉我们,所谓云龙崖,也是一种岩溶现象,只不过这层灰岩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地质时代,与怪石峪的灰岩不同,后者形成的早,海水深而静;前者形成的晚,海水浅而且动荡不宁。云龙崖的灰岩,在先期形成尚显幼稚的时候,被外力击碎甚至搬运过,后来再次发生沉淀和胶结。当这层灰岩被抬出地面后沉淀和胶结晚的部分抗风化力弱,便在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小溶沟,那些相对老的碎,就突出为小石牙了。

 

七、朝阳观

朝阳观位于浮来山中部,浮来山主峰以北。沿定林寺西泮山路北去,可到达朝阳观。朝阳观历史悠久,原名龙泉寺,因山下一神泉而得名。据传唐代初年,僧道相争,道教得胜,便改名为朝阳观。此观三面环山,一面向阳,是藏风聚气的山坳。观的东面有龙泉,过去因为在此祈雨而得名。泉水清流,干旱不涸。今为清式建筑,分两层院落,修复工程尊重环境和朝阳观的历史,原有树木无一被损坏,玉皇殿五间为歇山式,偏殿十六间,依山而建,整体建筑群半隐山林之内,掩映树木之间,藏风得水,灵光万千,是修心养性之仙境。

 

浮来山的名胜佳境,还有柳桥飞瀑的柳丝袅袅,古藤绕柏;清泉峡的卧龙吐水,翠竹萧萧……不胜枚举。景致奇异,各有千秋。春暖花开,夏布绿荫,秋舞红叶,冬观松竹,四季不同,各得情趣。

莒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浮来山是莒文化的发源地。浮来山以清秀的自然景色,古朴的人文景观,灿烂的古代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浮来山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旅游胜地,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20111024日)

注:本文主要参考毕汝金《浮来山》一文,见《莒县文史资料》第八辑。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佛来峰远眺。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来峰远眺。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来峰颠青云庵。。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定林寺山门。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寺内碑刻。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钟楼。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念佛堂。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亘古一人殿:又称“关公殿”,始建于宋靖康元年。殿内迎面为关公、关平、周仓,东西两面侧有王甫、赵累等塑像。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校经楼:为浮来山八景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校经藏书之处。1962年,郭沫若先生亲题“校经楼”匾额志之。楼内有黑伯龙、王小古创作的刘勰肖像,两边是陆侃如撰写、蒋维崧手书的《刘勰生平》和《刘勰年表》。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校经楼前的百年龙爪槐。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天下银杏第一树:树高26..7米,周粗15.7米,遮荫面积900平方米。据专家考证,此树树龄4000余年,为天下银杏第一树。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银杏树的树干。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银杏树的树冠。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银杏树下“七搂八揸一媳妇”的美妙传说故事。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文心亭:公元463年,20岁后与僧佑共处,相传在莒县浮来山定林寺校经,并在寺前摩崖上亲题“象山樹”三字,落款为“隐仕慧地题”。1962年为《文心雕龙》成书1460周年,郭沫若命名文心亭,连同校经楼亲笔题字,以作纪念。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象山石全貌。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象山石上“象山树”摩崖石刻。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救生泉:原建于清同治三年。1982年重新整修。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卧龙泉。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清泉峡全貌。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2004年在浮来山发现的“天然寿龟”。“天然寿龟”为4亿年前喀斯特地貌岩石,是经海水冲刷天然形成,现伏于浮来八景之一的清泉峡内,面向东方,有“神龟探海”之势,形态极其逼真。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柳桥畔的古藤萝。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清泉峡附近的白蜡树。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怪石峪内的怪石及摩崖石刻。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云龙崖。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三叶虫化石。这些燕子石中的小燕子,便是6亿年前生存于海中的三叶虫的骨骼化石。地质工作者根据这些岩层的厚薄和古生物的种类,可以判断这些岩石形成时海水的深浅、波动情况和年代。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云龙崖山腰的特色饭庄。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中华寻根馆。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自定林寺通往佛来峰颠路边的五百罗汉塑像。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佛来峰颠观音阁。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自观音阁远眺莒城。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观音阁顶楼所有阁窗全部锁死,只能透过玻璃外眺,效果就模模糊糊了。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远眺朝阳峰景色。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福寿广场及福寿碑。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朝阳观:位于浮来山中部,浮来山主峰以北。朝阳观历史悠久,原名龙泉寺,因山下一神泉而得名,唐初更名为朝阳观。今为清式建筑,分两层院落,修复工程尊重环境和朝阳观的历史,原有树木无一被损坏,玉皇殿五间为歇山式,偏殿十六间,依山而建,整体建筑群半隐山林之内,掩映树木之间,藏风得水,灵光万千,是修心养性之仙境。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动物园内的猛虎。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盘山路。
浮来山:浮丘景(莒县浮来山镇)
▲城堡(南大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