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评课稿 宋俊英
(2017-06-16 14:22:57)| 分类: 练小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
以学位本,让神话故事更神奇
【背景思考】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借助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世界起源、诠释自然现象、化解社会矛盾、探询社会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传说性故事。神话故事大多内容浅显,但却以神奇的想象和优美的文句吸引着读者。
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在各种文学样式中,神话类题材占有不小比例,其中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就是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专题编排教材的。这无疑将神话教学推至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引发了我们对神话教学的思索: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好这种文本体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从神话故事中汲取营养,提高语文素养?
中年级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段,神话教学该“教什么”、“怎样教”?
在思考和探索中,我们开始了《女娲补天》的磨课历程。
【磨课历程】
读着这故事,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冶炼五彩石补天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我,她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
试教后,我们感到很困惑:初读感知时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要么过于简单,将课文概括为“女娲为人类补天”;要么啰啰嗦嗦,将文中具体描写的语句也读了出来。而在感悟形象时学生将课文学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究竟问题何在?在与教研组老师的讨论中我终于明白:问题就在于我将这篇课文等同于一般的叙事文章,采取相同的教学策略,使神话这种文体特点丧失无余。
《女娲补天》作为中国神话故事的优秀代表,它承载着此种文体的哪些特点呢?反复研读教材后,一切渐渐明晰:神话故事属于民间故事的文学样式,字里行间充满了想象的张力,弥漫着神秘的色彩。从文字来说,神话故事的语言准确,形象生动,节奏感、形象感极强。抓住了神话的特点,课堂上就要充分关注这些特点展开教学。
此外,作为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本课又该如何体现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呢?纵观整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我发现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提出了“讲故事”、“演故事”的要求,口语交际的主题又恰好是“神话、传说故事会”。然而这些三年级的孩子们虽然爱听故事,讲起故事来却并不那么生动流畅,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此时,一个设想便在我的脑海里产生:何不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为经,以感受神话的神奇作纬,经纬交织,建构起一种扎实有效的神话教学课堂模式?这一次教学尝试,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也促使我对神话故事类文体教学的深入思考和实践。
一、“教什么”——中年级神话故事教学的原点扣问
神话作为表达、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教学时,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文体,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学会取舍,精心制定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轰隆隆、零零星星”等生字词,部分词语能结合语境,在复述中初步运用。
2、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感受神话故事的的神奇魅力,体会女娲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对神话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
3、学习用“提问题、找答案、连答案”的方法概要复述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在理清文路的基础上借助重点词复述课文。
在制定过程中,我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把准文本特点。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楚,语言凝练生动。如第一段对天塌地陷的描写和第三、四段中关于女娲找石炼石补天动作的描写,将汉语的形象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的魅力,充分体现在故事的神奇和言语的魅力上。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候,我提出了“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感受神话故事的的神奇魅力;体会女娲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对神话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这一目标。
二、“怎样教”——中年级神话故事教学的应有策略
如关于女娲找石补天部分,寥寥数语却留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我主要抓住“几天几夜”、“终于”等词语启发学生想象:“在这几天几夜里,女娲会怎么找,她会走过多少地方,会遇到多少困难?”“当女娲终于找到纯青石时,你能想象得到她的动作和神态吗?”学生通过静心朗读和大胆想象,深入感悟女娲的无私奉献精神。再如故事中第一部分关于天塌地陷的景象描写,夸张而离奇,学生读着读着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象是“入”,朗读是“出”。朗读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还原画面的过程。通过“朗读”这一手段,让学生浸润在神话的情感磁场中,领略神话的无穷魅力。通过朗读和想象,让学生充分领略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及女娲的鲜活形象,从而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为了转变为复述而复述的现状,我将平时对字词教学的要求有机地融合到了这堂课整体的设计思路中去,引导学生在字词理解、课文理解中复述,在感受人物形象中复述,在领悟神话的语言特点中复述,从而使复述不再平面,变得有层次,有梯级。教学中概要复述的指导围绕课题质疑展开,先扶学复述“女娲为什么补天”部分,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长句子浓缩成一个短语一个词,并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从中领悟概要复述的方法;再从扶到放,引领学生逐步掌握方法;最后归纳方法要领,即诸如题目中告诉我们人和事的故事,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提问题连答案”的方法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中的详细复述也是如此具体而细致地展开指导的。我没有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来展开复述,而是直奔重点段“冒险补天”部分。为了降低复述的难度,我引导孩子们将经过部分分解成“找石、炼石和补天”三块,帮助他们理清层次,一步一步进行复述指导。
神话题材的课文因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魅力。这魅力,一方面有赖于想象,另一方面,则有赖于语言的“诗性”和“灵性”。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上,而忽视了其语言表达的特色。因此,教学此类课文时,我们要高度关注文本语言特色,透过对语言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人物是如何被刻画、塑造的。如“女娲找石补天”部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深入的:先请学生到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女娲“炼石、补天”的动词,再将这些动词拎出来,以口头填空的形式将它们送回文中对号入座;接着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感受女娲补天的巨大的神力:石头竟能熔化,还能补天,而且一泼,天上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多么神奇呀;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对无私奉献的女娲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体悟、积累了语言。
总之,在教学神话时,教师要注意挖掘独特的语言现象,领着孩子们反复朗读,让他们读得有滋有味;在反复读的基础上,引领孩子们领略并发现语言的规律,感受和洞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这样,才使神话文体的课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