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组评课稿:评杨雄老师的《鸡兔同笼》

(2017-05-22 19:38:47)
分类: 教案、评课稿、教师发展手册

《“鸡兔同笼”》评课稿

       赖艳晓

     《“鸡兔同笼”》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本数学书《孙子算经》中,原题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鸡兔同笼问题,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学校杨雄老师的“鸡兔同笼”这堂课,让我对鸡兔同笼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思索。 

首先,鸡兔同笼问题的思维含量较高,对于农村孩子而言,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又作为数学广角的内容,如果硬是让每个孩子对这类问题都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算式的应用,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从杨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出,从画图法、列表的尝试法再到假设的算术法,不仅从思维上层层递进,更关注了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和成长体验,同时也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第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有绘图的数形结合思想、还有假设思想。然而,一节课如果把所有的思想内涵都包容进去,如何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和关注度,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教学难点。杨老师选取了适合孩子们认知的方式,以列表的一一对应思想和算术解决的假设模型为本课数学思想的重点渗透,让孩子们从两个层次,深入探讨学习内容,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我想,这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能够提出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已经达成多半了,因为学生已经体验和形成了假设的数学思想。 

再者,教学的展开,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杨老师先以我国古代的一本数学书《孙子算经》中的题目,引出课题,并将较大数目的鸡兔同笼引进行改变,从小数目开始,从小数目的研究中建立模型,从而以模型解决较复杂的大数目的题目;从鸡兔同笼的原型中引申到生活实际中的鸡兔同笼变式,让学生学一道而通百道,同时体会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思想的生活应用价值。 

第四,课件生动形象,能够把鸡和兔的只数,以及脚的数量以动态形式体现地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当然,我也提几点个人观点: 

第一:课堂时间分配不大合理。在讲列表法、画图法时,鸡换兔、兔换鸡、怎么换,有点啰嗦,老师重复学生的回答,有时候也浪费了时间,导致后面算式的引出时间太晚,最后练习也是匆匆一练,没有充足的时间讲解。

    第二:“鸡兔同笼”问题比较抽象,单单通过画图、列表或者算式可能比较枯燥,导致课堂气氛不那么和谐。我认为可以先增加学生的活动经验,比如让学生去充当“兔”和“鸡”,模拟“鸡兔同笼”的场景。再通过画图、列表,可能更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个差数“2”是怎么来的,也就利于算式这种方法的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