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学年第二学期综合组第一次教研活动集体评课

(2022-04-02 12:24:00)
2021学年第二学期综合组第一次教研活动集体评课

2021学年第二学期综合组第一次教研活动集体评课

体育《迎面接力跑的练习方法

》评课稿

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让了解体育课堂,了解体育技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锻炼方法,采用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思维、情绪、活动同教师的教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学生敢于动脑筋,大胆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接下来是我在旁听这节课中的几点感受:

本节课刚开始,由体委来进行整队报数,说明徐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本节课是田径中的迎面接力跑内容,这个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交接棒的练习,需要多节课的练习才能达到效果,徐老师通过基础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交接棒的手势、动作,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徐老师也能及时的提醒,大部分同学的错误问题,也能马上停止练习后集中讲解,并针对问题再次练习,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完成交棒送棒的动作。后续的内容也是循序渐进,跟进主教材交接棒的形式来进行,比赛的内容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学生们也在玩乐中收获了知识。

优点:1.课堂中,老师通过自己声音,口令,哨声,来给学生下达指令,队伍整齐有序,对于身体不适的同学给与了关心。巡查辅导动作的时候能考虑到学生的易犯错误,并加以说明和示范、通过木质哑铃来代替接力棒的的设计,更能让学生明白握棒的位置区域。多次,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锻炼来学会动作。

2.对于最新省教育局体育研究院所提出的一堂课的个基本要求也都能达到,开始有队列老师在课中的队伍调动中有体现、准备兼体能,教材三个一—单一的交接棒练习,组合的跑动+交接棒,以接力跑形式进行游戏。复习成环形—有练习,有纠错,再练习,总结,放松内容化—不拘于形式的放松,能真正的让学生达到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放松身体,少讲需多练—在一节课中,讲解的次数少,练习次数多,学生一节课基本都处于在练习或者游戏的阶段。安全组织妥—课前有安全的提示,每次游戏跑动后的队伍排队中能体现出来。

3.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如:接棒手势,接棒方向与角度,跑动摆臂后直臂送棒等。老师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同时将交接棒的组织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掌握接力跑的技能。课堂从头到尾。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这堂课中能够得到初步的提高。

不足:1.对于学生练习交接棒的内容是,重点不够突出,交接棒的练习次数较少,学生对于动作的掌握程度不够高,有少部分学生跑动过程中还是出现直臂跑的现象。

陈志坚

2022.03.16

《巴塘连北京》评课稿

胡迎接

    本课以“欢乐的村寨”为题,旨在通过“欢乐的村寨”这一人文主题感受、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温老师选用了藏族民歌《巴塘连北京》“切分音”知识技能融入当中,其风格多变、内容丰富。在个课时内完成初步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开阔眼界,又能培养、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喜爱与探究的意愿。鉴于此,温老师在本课的设计安排上体现出以下方面的特色:

    一、激活学习动机,音乐课堂教学形式丰富、手段灵活

    关于“兴趣”,从古至今不论中外,名言警句都从未缺少过。亚里士多德就曾揭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莎士比亚留下了“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的感悟;孔子也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名言传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明确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课堂教学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激活“兴趣”这一学习动机,对于音乐学习而言尤为重要。本课教学设计中温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梳理整合内容、突出“审美为核心”的基础上,结合小学高年级段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教师为主导,时时紧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设计出了以“舞蹈、视唱、模唱等形式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激活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住“新鲜度”和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去体验音乐情绪的发展,关注旋律、速度等音乐要素,领略作品丰富的表现形式,探究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场景与氛围的差异。

    、培养学力“授之以渔”,提升问题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音乐教育同样也需要“授之以渔”,通过教学中的探究、思考、分析、总结和编创等活动,培养学生拥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音乐中汲取养分、提升情操的能力,这种能力将搭建起学生和音乐之间终身的桥梁。

    温老师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视、听、媒体等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便学生获取“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源,而不是由于多次传递而导致讯息递减的、走形的欣赏素材。凡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教师不应去越俎代庖,而是帮助学生从中获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梳理、分析、归纳、整合信息,进而得到结论或形成自己的观点。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而创新力的培养则源于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也对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又辩证的阐述,他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本课音乐课堂教学设计里,温老师有意识、有目标导向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带领学生通过聆听、赏析、观察和思考,过渡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以达到培养学力、提升能力、涵养情操的最终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