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评课稿
麻步镇中心小学 王声心
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最终落脚点都要落到学生身上。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 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对教材的处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理念等方面都有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林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要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集合思想即可。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必须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即集合图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老师整堂课也就是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韦恩图,通过现场交流、师生辩论、事实确认来引发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经历探究并获得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整堂课学生学得都比较自然和轻松,教学目标达成度较理想。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教师在教学中并未直接教学,而是采用主动探究的形式,在学生一次一次排列调整的活动过程中,韦恩图的模型渐渐浮现。林老师在此过程中起了适当的点拔作用。学生经历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了对韦恩图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和体验韦恩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而且整个过程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环环相扣,扎实有效,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探讨之处:在设计一个活动时,没有想到: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怎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活动起来,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