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斌《唢呐配喇叭》评课稿
(2018-10-24 06:35:26)
标签:
麻步中心小学 |
分类: 集体备课教案、专题文稿 |
《唢呐配喇叭》评课稿
胡老师今天给我们上了一堂与孩子们“零距离”的音乐课,为什么说是零距离呢?老师开始进入到孩子当中了,老师开始放下自己与孩子们一起玩了,老师时常坐在学生当中,老师时常让生来当师,师来当生。这就是新体系音乐让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我说这是一堂零距离的音乐课。
胡老师今天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音乐课。有趣在哪呢?有趣的“演与体验”上。本堂课抬花轿的情景表演,让孩子们很欢乐,欢乐表演的同时,我们的老师又提出音乐要素的要求,让孩子动随着音乐动,演随着音乐情绪而演。既好玩又能体验音乐要素与情感,这就是我们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音乐课。玩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体验。
胡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享受”的音乐课,享受在哪里?享受在它的歌唱上,胡老师添加了二声部,丰富音响和声上的碰撞,让我们聆听者的耳朵的到了声音的享受。同时也非常关注孩子的演唱音色、音准、状态。这也是歌唱课当中必须关注,但又经常被忽视。不要为了环节而歌唱,不要玩了体验了却忘了最基本的要求,而我们胡老师非常注重细节上的挖掘与把握。所以我说这是一趟声音上很“享受”的音乐课。
我用三个词语“零距离”、“有趣”“享受”评价了这堂课的亮点之处。接下来我从六个点,对本堂课进一步思考:
1.
2.
3.
4.
5.
6.
这六个点是我们每堂课都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你的座位安排对本科有什么帮助,你的语言设计有没有起到作用,你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吗,你的音乐活动是摆设还是有效设计。你的音乐设计在实际课堂中你呢掌控好吗?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旋转,我就一一的对本堂课进行进一步思考:
座位安排是合理的老师撤掉了凳子让孩子席地而坐,整个教室都是孩子活动的空间,但并没有安排的非常好,导致孩子一座地上就喜欢说话,说明你的常规指令不够。语言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推敲,比较生硬,无童趣,语言上与学生还有点距离感。《抬花轿》这个音乐活动目的是什么,好玩有趣吗?你设计了想学生达到什么,你目标是什么?孩子们达到了吗?并没有,所以这个活动虽好,但操作起来变成无效。导致学生生成情况不大乐观。所以一堂好的设计,还要进行不断的磨课,让自己能够很好的掌握课堂。但胡老师进步很大,今天她终于解放了,解放了思想,解放了课堂模式,真正走进新体系音乐教学法。
研讨之路虽遥远,可能每一堂课都有很多可能性,很多问题,但我们会坚持,会思考,会改变,会想问题,会想策略。今天虽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看到老师进步了,孩子们也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