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评课稿
(2013-12-16 18:43:10)
标签:
教育 |
分类: 集体备课教案、专题文稿 |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评课稿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过去,解方程的教学与列方程的教学是分开进行的,而改版后的人教版教材,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所以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要掌握的知识量是非常大的。对此杨老师很好得进行处理,把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方法先教学过。这样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相对来说少了,重点放在教学列方程后如何解方程的方法上。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再解方程。看整个教学过程,杨老师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条理清楚,一环扣一环。而杨老师始终以亲切的教态引导学生,很自然、很亲切。复习导入中杨老师就让学生说出题的数量关系后列方程,这个安排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把关键句分析透彻,然后再出示完整的题目,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当学生有多种解答结果时,杨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理清思路,启迪思维,学会解答方法。并从中让学生体会列方程在具体题目中的优越性。
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对这堂课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在座的诸位及时批评指正。
一、
把握好教学重、难点是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这堂课中,杨老师紧紧抓住“如何列方程”和“如何解方程”这两个任务,自始至终以“列方程方法解决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教师按“知识回顾”、“合作探究”、“变式练习”、“总结思考”、“巩固应用”这个流程进行教学,这样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因为:
1. 以学生上节课学习的列、解最简单的方程这个内容作为本堂课的铺垫,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获取一系列的数学信息后,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2.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主要侧重于探究列和解稍复杂的方程。这里,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让学生思考、分析、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每个教学环节目的明确、条理清楚,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本堂课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师通过大屏幕的展示,让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尝试、交流互动等活动,掌握列、解稍复杂的方程的思路和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今后发展的角度来看,解方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基本过程是:观察图片→获取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重、难点的处理恰到好处。
在处理本堂课的重、难点上,杨老师做的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
1. 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数量关系式,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通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它实际上是找题目中相等的数量关系较为直观、较为实用的,而且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在列和解稍复杂的方程的过程中,教师还多次强调先把“2X”看成一个数(整体),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较难理解的。
2. 教给学生方法。
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需要教。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学生方法,启迪其思维,提高其解题的能力。在“总结思考”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以上的交流、操作、探索等等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列和解方程的基本步骤,这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会永远记住的,不是吗?
四、质疑
对这堂课,我个人有两点不同的看法,与杨老师及在座各位商榷。
1. 思品教育渗透不到位。比如在观察大屏幕时,是否用一点点时间来激发学生建立起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2. 分组交流探讨时自主探究教学法的一种形式、手段,是一种在教师科学地、有机地指导下,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在这堂课这个环节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看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