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麻步镇小校本培训
麻步镇小校本培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16
  • 关注人气: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评课稿

(2013-12-16 18:43:10)
标签:

教育

分类: 集体备课教案、专题文稿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评课稿
                                           
麻步中心小学  王声心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过去,解方程的教学与列方程的教学是分开进行的,而改版后的人教版教材,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所以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要掌握的知识量是非常大的。对此杨老师很好得进行处理,把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方法先教学过。这样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相对来说少了,重点放在教学列方程后如何解方程的方法上。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再解方程。看整个教学过程,杨老师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条理清楚,一环扣一环。而杨老师始终以亲切的教态引导学生,很自然、很亲切。复习导入中杨老师就让学生说出题的数量关系后列方程,这个安排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把关键句分析透彻,然后再出示完整的题目,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当学生有多种解答结果时,杨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理清思路,启迪思维,学会解答方法。并从中让学生体会列方程在具体题目中的优越性。

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对这堂课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在座的诸位及时批评指正。

一、     很好地把握教材,课堂结构合理。

把握好教学重、难点是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这堂课中,杨老师紧紧抓住如何列方程如何解方程这两个任务,自始至终以列方程方法解决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教师按知识回顾合作探究变式练习总结思考巩固应用这个流程进行教学,这样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因为:

1. 以学生上节课学习的列、解最简单的方程这个内容作为本堂课的铺垫,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获取一系列的数学信息后,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2.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主要侧重于探究列和解稍复杂的方程。这里,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让学生思考、分析、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每个教学环节目的明确、条理清楚,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本堂课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师通过大屏幕的展示,让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尝试、交流互动等活动,掌握列、解稍复杂的方程的思路和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今后发展的角度来看,解方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基本过程是:观察图片获取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重、难点的处理恰到好处。
在处理本堂课的重、难点上,杨老师做的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

1. 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数量关系式,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通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它实际上是找题目中相等的数量关系较为直观、较为实用的,而且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在列和解稍复杂的方程的过程中,教师还多次强调先把“2X”看成一个数(整体),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较难理解的。

2. 教给学生方法。

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需要教。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学生方法,启迪其思维,提高其解题的能力。在总结思考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以上的交流、操作、探索等等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列和解方程的基本步骤,这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会永远记住的,不是吗?

四、质疑
对这堂课,我个人有两点不同的看法,与杨老师及在座各位商榷。

1. 思品教育渗透不到位。比如在观察大屏幕时,是否用一点点时间来激发学生建立起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2. 分组交流探讨时自主探究教学法的一种形式、手段,是一种在教师科学地、有机地指导下,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在这堂课这个环节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看法。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