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与滚动》评课稿
麻步镇小
章青付
我评的这节课是温端美老师上的五年级的《滑动与滚动》。这节课温老师紧扣主题,扎实落实重难点,学生通过实验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点,对这节课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我们在上每一节课前,都会设计这节课的各各环节,这是每个老师都会做的事。但是对于不同的学生,能不能用一种更适合他们的方式来教学这往往会考虑不到。可能某一个小问题对于老师设计时可能认为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它可能就成为学生的大问题,原因是老师对于学生的不了解。不要是异地授课,就是自己的学生,同样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课堂的不确定性正是课堂教学的魅力。结合这节课我来讲一讲温老师的设计。
1.
充分的预设。尽可能的把学生在课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设计中一一罗列。
2.
明确的目标。把这节课的总目标明确,再把每一个环节的分目标明确。不仅老师要明确,学生也要明确。在你的教学语言中一定要体现。
3.
教具的准备。最可能出问题的就是教具,一个绳结,一个罗丝的问题,都可能打乱你的节奏。本课中测力计,小车的车轮都会出了一些小问题。以后这样的问题要注意。
4.
有意识的创新。要有自己的特色,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要全方位的考虑,只有老师思维不固化,学生的思维才能开拓。本课中对于许多问题的处理,温老师都有所创新,增加了一些教材中没有但又很必要的内容。
5.
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设计一节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的难易,这个问题是否会让他们兴奋,学生通过这个问题会有什么想法。等等。
6.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注重教学中的知识的联系。本课的设计就是单元教学环不可缺少一重要一环,认识到教学不是孤立的,是上下联贯的。从小处着手是指教学中的层次,要有层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进行,就本课来说正是有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感性的体验,从水桶来铅笔盒,到小车。滑动与滚动的感性体验到最后的理性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的认识不能是突兀的,应有一个过程让学生学习的舒服。
7.
细节决定成败。本课中两个细节,一个笔芯的放置,是放在一边,还是放在车上。这个细节,看重的是学生对于科学严谨性的认识。一个是用培养皿来替代瓶盖,看重的是如何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事件的变化。当然还有许多细节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师生的互动
没有师生的互动,就不会有动态的生成。互动对于师生都是重要,教育专家对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有过精要的阐述。温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
互动应该是双向的,不仅是老师问,学生答的互动,也应该有学生问,老师答的互动,但在课堂中,前者占大多数,后者也现的太少太少。学生没有问题吗?不是,他们的问题有很多很多,每到下课的时候我总是被这些孩子围起来,问一大堆的问题,但课上情况却很少看到。这是以后教学中要想到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能提出问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三.动脑在前动手在后。
“谋定而后动”这是温老师上课的一个特点,没有充分的思辨,就不能盲目的动手实验。实验是为证明推论的一种手段而不能成为一节课的目的。可能一节课中对于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考会占用一些时间,但正是这些思考会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考虑的更加的全面。实验才会更加的顺畅和有目的性。
缺点与不足
一.时间控制
本课教学拖堂7分多种。这是本课的一大缺点,产生的原因是教学安排的环节过于饱合,没有留下更多的机动时间,对于一些可能产生的拖延考虑不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所取舍,简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注意把握时间。
二.对于滑动与滚动与摩擦力的关系的推出。
对于这一环节的处理有些失当,反思后应放在实验之前让学生明确,滑动与滚动费力与省力的现象,是由于相应产生的摩擦力不同而造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