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缺失——观文有感
(2011-03-09 11:35: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杂论 |
中国教育的缺失——观文有感
转发: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在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开幕主题演讲及评论
详见相关链接如下:
钱院长这篇讲稿视点高、立论足、主题深。选取的三个视角相互联系,论证非常充分。我们的传统教育确实存在学科发展不足、偏重知行的弱点。但同样,经过近现代特别是文革以后,一切都被否定,就连传统文化优秀部分也被一概批判、否定。改革后,“第三次浪潮”又席卷而至,我们实际上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反思,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此起彼伏,思潮相当混乱。实际上纵观历史,我们看不清现在鲜明的文化特点。而各国都应有自己的主流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受学科局限,但多为策论类型,需要议论时政甚至针砭时弊,需要拿出观点、立论,对综合归纳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清末在形式上开始僵化,戏称“八股取士”。不过仍然因人而异,有真知灼见者照样能巧妙表达自己的施政思想。现在的高考制度下,门门都考,每门两个小时,哪一门都挺难却不深,缺少抒发自己观点的、充分发挥的太多空间。语文作文倒还占一些分数(占总分的1/7、1/8),可受题目、字数、时间、分数所限,匆忙完成却难以体现多少思想深度,阅卷负担又重,不一定能选拔出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
古代也很重视社会风气的传播。如张释之针对汉文帝欲提拔上林苑啬夫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表明特别留意宣化,注重风气的影响力。“从众”是不是一件好事?总是耐人寻味的。
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