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2013-04-22 08:45: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中层干部培训材料 |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富区前库勒小学
应该说,这门课并没给我太多的所谓“正确”方法,而是更多地告诉我管理学校的原则、方向,告诉我“名校”、“名人”们在学校管理方面不断探索的轨迹与热情,以及中国教育管理方面兼容并蓄的襟怀、与时俱进的精神。
下面我谈谈有关学校管理的几点体会。
一、 学校管理误区谈
1. 重视教师的管理,轻视教师的发展
重视教师的发展,除了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外,还要重视教师的人文发展和个人需求,因为这些都与教师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
管理要严,但严中要有人的情感、要有人文的关怀,只有糅进情感和人文的管理才是科学的管理,也只有这样的管理,广大教师才容易激发起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服从意识,乃至主人翁意识。一些名校的人文管理是成功的,如江苏的启东中学,其校长的管理主要就是在用人上、在服务上,他们为教师排忧解难,大至婚丧嫁娶,小到柴米油盐,领导体贴入微的关怀转化为教师极大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
虽然社会给教师这个职业赋予了崇高的使命,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耀眼的光辉,但在现阶段,我们不能否认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个养家糊口的工具。我们提倡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作为自然人的教师的个人欲望和利益;我们提倡服从工作的需要,但一定要兼顾教师的个人特长与爱好。只有把精神追求和个人欲念和谐统一起来,才能使广大教师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形成亲和力与凝聚力,也才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理想的人际氛围和工作氛围。
2. 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轻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为什么现在我们越来越少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的设计都没有中国人的份?看来我们的教育的确出了大问题。孩子们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许多人(不仅仅是家长)把学习理解为作业、考试、分数、升学等,他们认为孩子到校后的唯一目的就是在小学语、数、外都考100分,在中学就是考上最好的高中和大学,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决定一个人成长的关键不是上了什么大学,学了什么专业,而是其情感发育的程度。
应试的压力不仅来自于要出“政绩”的上级领导,更来自于家长和社会。家长这个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是非理性的,他们向学校唯一要求的就是分数,但在现行高考体制下,我们怎么能责怪家长。但教育毕竟是一个良心活,它必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按照人的认知规律,精心教书,潜心育人。例如,有些家长希望他的孩子从早上睁开眼就开始看书学习,一直到晚上十点以后,并且每一次考试都能取得满分或第一名;差不多100%的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且是名牌。我们怎么能让家长满意?我们能把这个当作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吗?恐怕只有等到大学的录取比例达到了1:1,我们才有可能满足家长的要求。而现在我们无论如何努力,甚至不吃饭、不睡觉也不能让他们满意。
二、 一所成功的学校是管理出来的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所成功的学校都是管理出来的。历史上的名校不必说,就是最近几年闻名遐迩的洋思、杜郎口、东庐等名校也是如此。名校的成功,与校长,与学校的管理者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学校的校长和管理者都具有先进的甚至超前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功动机,他们都非常看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且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在品行上都能得到提高;他们也都善于适当的分权,避免使自己成为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注意培养出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学校中层骨干。所以说,办好一所学校固然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校长的因素一定是起决定作用的。
三、新时代对校长的新要求
跨世纪素质教育的目标的实现,绝非轻而易举之事,需要每一位中小学校长用自己的管理智慧、管理经验以及管理能力和魄力,在办学模式、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等方面大胆地进行探索、研究,把自己定位在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实践者,而且也是学校管理的研究者方面。只有把学习和研究作为我们终身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只有这样重学习,更重实践,我们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