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

标签:
经济学原理 |
分类: 经济原理 |
※《经济学原理》/{第03篇·市场和福利}
※{第01节·赋税的无谓损失}/ 专题03
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
为了对税收引起无谓损失的原因有一些直观认识,看下例——
假设:甲为乙打扫房间可得到100元;甲的机会成本是80元,乙对打扫房间的评价是120元。因此,甲和乙从他们的贸易中各得到了20元的福利。二者的总剩余为40元(衡量这一贸易的好处)。
再假设:政府对打扫房间服务的提供者征收50元的税。乙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120元,但此时甲在纳税之后只剩下70元,小于甲的机会成本80元。相反,如果甲得到他的机会成本80元,乙就必须支付130元,大于乙对打扫房间的评价120元。结果甲和乙取消了贸易。甲没有收入,乙的房间依然脏乱。
税收使甲和乙的状况一共变坏了40元,因为二者各自失去了20元的剩余量。但注意,政府也没有从甲和乙那里得到税收收入,因为二者取消了贸易。40元是纯粹的无谓损失:未被政府收入的增加所抵消的市场上买者与卖者的损失。该例中可看出无谓损失的最终来源: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与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
如下图示
http://s14/mw690/002by4Lzzy71rhglMf3dd&690
若图片无法显示,刷新页面即可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C+E)衡量了这种无谓损失的大小。
需求曲线反映了买者的评价,供给曲线反映了卖者的成本。
【另见】《市场均衡的评价》
如下图示
http://s2/mw690/002by4Lzzy71rhiHJkt91&690
若图片无法显示,刷新页面即可
当税收使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到PB,卖者得到的价格下降到PS时,边际买者和边际卖者离开市场,因此,销售量从Q1减少到Q2。这些买者的评价仍然大于卖者的成本。在Q1和Q2之间的每一销售量上,情况都与所举的“甲和乙”的例子相同。贸易的好处——买者评价与卖者成本之间的差额——小于税收。因此,一旦征税,这些贸易就无法进行。无谓损失就是由于税收阻止了这些互利的贸易而引起的剩余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