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取舍与机会成本

标签:
经济学原理 |
分类: 经济原理 |
※《经济学原理》/{第01篇·绪论}
※{第01节·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专题06
※《生产可能性边界》/ 分述02
权衡取舍与机会成本
见下图示
http://s15/mw690/002by4Lzzy718BA09Vc1e&690
若图片无法显示,刷新页面即可
如果经济从其可以获得的资源中得到了能够得到的全部东西,就称之为有效率的结果。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不是这条线之内)的各点代表有效率的生产水平(但就只表示可供选择的配置,并不表示哪一点是最好的配置,或说最有效率的生产水平)。例如:A点、B点、E点和F点,若不减少一种物品的产量,就无法生产更多的另一物品。
D点代表无效率的结果:经济的产量小于其可以获得的资源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可能产量(只生产了300辆汽车和1000台电脑)。如果消除无效率的来源,经济就可增加这两种物品的产量。例如:从D点移至A点。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了经济学原理中的: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另见】《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一旦达到该边界上的有效率的各点,要得到更多的一种物品,唯一方法就是减少另一物品的生产。例如:从A点移至B点,即多生产100辆汽车,但要以少生产200台电脑为代价。
这种权衡取舍又关系到另一经济学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即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了用另一物品来衡量的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
【另见】《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从A点移至B点,为了增加100辆汽车而放弃了200台电脑,即在A点时,100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200台电脑。换言之,每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两台电脑。
注意,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等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
【另见】《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