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分类: 个人文章 |
打不打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很具争议的话题。在同一个场合,我亲耳听到一个家长说,孩子当然要打,棍棒出孝子嘛;而另一个家长则义正词严地反驳,声称打孩子是父母无能的表现,就是犯法,云云。
孩子能不能打呢?我先不说吧,但是同是打孩子的行为,其原因却有所不同。
第一种打孩子的行为,是父母自己的情绪被孩子的行为所刺激,打孩子实际上是为了缓解父母本身不安。比如,孩子与别的孩子打架了,对方父母找上门来,父母面子上有亏,便打孩子,一则给对方父母看,二则是缓解自己的焦虑。再比如,孩子摔了器具,这种破坏性为引发了家长的恐惧情绪,通过打孩子来缓解这种情绪,最常见的一种行为,孩子不相信摔倒在地上,父母有的时候不仅不去扶持,反而恨恨地说“活该”,甚至打孩子,这就是缓解父母的焦虑。这种情况最多,多数父母打孩子其实都是这个原因所致。
第二种打孩子的行为,父母自己本身有心理疾病,对孩子不是爱而是恨,与孩子毫无感情,拿孩子出气。比如有些父亲喝醉了之后就会打孩子,或者在外边受了气回家打孩子,等等。这种父母比较少,一般都是爸爸吧。
第三种打孩子的行为,父母是为了惩戒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打孩子。比如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或者犯了别的错误,父母通过打来表示惩罚。这一种与第一种很难分清,不过,两者的区别是,第一种打孩子,父母是被情绪所控制的;第三种打孩子,父母是被理智所控制的。
这三种打孩子的行为,第一种容易惩戒过火,第二种那就不是正常父母的表现,第三种则未尝不可。这么说其实已经蕴含了我对打孩子的看法。依我看,孩子并非一指头都动不得,打孩子也未必像有些人说的那么严重。只是这个打要分年龄,要分原因。比如四五岁以前的孩子,正是积极探索外在世界建立自我的时候,在他们的世界里就没有什么错误可言,你为什么要打他?而对于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要建立社会规则感了,在其违背社会规则的时候不予以一定惩罚,那也不见得是好事。只是,无论多大的时候,对孩子的惩罚应该保持在理智控制之下,而不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而进行的,这一般都不是什么问题。
话又说回来了,即便是表达对孩子的惩罚也不是非打不可,具体怎么做,家家都有自己的经吧,我就不多说了。
不过,我写这个最想说的不是打不打孩子的问题,而是夫妻中的另外一方打孩子的时候,作为没动手的你会怎么反映。先看看我前几天在微信和qq空间里的评论吧:
第一种情绪型。
微信中的反馈: “不言之教”说:“拦着。”“相逢”说:“生气、伤心。”“合百水香”说:“现实愤怒,然后想到他就是这么被长大的,就遗憾那个年代的教育,更遗憾他不懂心理学,不知道从他这里也许会改变家庭教育的传承模式。”瑞雪:“心疼儿子,阻止老公。了解情况,冷静后交流。”“宗春霞”:“生气,为什么不能和孩子好好说?一个连孩子都要发火的男人没什么出息,同时担心儿子受委屈。”
QQ空间反馈:“荷小她”:“ 很担心他下手重了,密切关注,随时准备用温和的方式干涉。”“草草”:“很生气。自己动手打孩子更生气。”
第二种理智型。
微信中的反馈:“天天”说:“分情况,我能感受到是就事论事的打,还是结题发挥的打,分清了这些感受也就不言而喻了!”“tnyyoyo”:“很心疼孩子,讨厌他的暴行,但此刻我的角色是润滑剂。适时给爸爸台阶下,给孩子建立爱的平台,并告诉他爸爸行为背后的含义。”
QQ空间反馈:“荷塘月色”:“ 心疼孩子,愤怒老公,为了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 隐忍不发,孩子离开后,再作理论,秋后算账,以期待不要对孩子动手。”“小辣椒”:“ 心疼,但会忍着,同时训斥几句孩子,背后再劝他爸尽量别打。”
第三种无耐型。
微信中的反馈:乐乐:“我会很心疼但什么都不说。”“Magic”:“爱莫能助啊。”
第四种未发型。
QQ空间反馈:“女人花”:“ 当时忍住,事后好好教育他,不管怎么样,打孩子是无教育能力的表现,对孩子只能是引导教育,绝不打骂,否则要么以后孩子也学着打人,要么孩子就想些消极的办法对付大人的打骂,比如学会撒谎(孩子她爸小时候在她奶奶的打骂下就学会撒谎了)
说的跟真的一样,其实我们谁也没打过孩子。是不是对此问题木有发言权哈。”“轻舞飘零”:“ 我们家都不打孩子,一是没那习惯,二是孩子们都挺听话!”
大概的观点就是这些。在和我爱人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她就说当我训斥孩子的时候——我几乎没打过他,她也会很生气,甚至有时候想着上来踢我一脚,然后把端端紧紧搂在怀里。这可能是所有的父母的反应吧,不管是情绪型的、理智型的,还是无耐型的,当对方惩戒孩子的时候,自己都会心里不舒服。只是有人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而有人没有控制住而已。对此,我给我爱人打了个比方:孩子好比是一罐子蜂蜜,本来是属于两个人的,但是其中一个人吃了另外一个人就会很生气。试想一下是不是这样呢?你自己也会控制不住情绪打孩子,但是却不容许对方出现类似的情况,这就是一种独占思想。
再有一点,孩子是自己的延续,我们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当对方惩戒孩子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己被惩罚的感觉被唤醒,所以此时就会非常不满和生气。
对方大孩子时你的反应,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夫妻关系问题。夫妻关系不融洽,甚至处于敌对状态,一方对孩子的惩戒会引发夫妻之间的争端。而夫妻关系和睦的,纵然一方惩戒孩子引发自己的不快,夫妻之间也能很好处理。
按照家庭结构的理论,夫妻之间应该是一致地对待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模式。有些时候,夫妻一方惩戒孩子,另一方站在孩子一方来对抗,似乎是保护了孩子,实际上却培养了孩子见风使舵的习性,一些本应该建立的社会规则在孩子身上就没法建立。
所以说,如果夫妻就打孩子这件事会出现争端的话,建议好好检讨一下夫妻关系吧。当然,对于那些拿孩子撒气的家长而言,他们则需要被心理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