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魏广东学习心得】
行为主义曾经盛极一时,现在已经没落了,虽然我们的教育中或者生活中还会用些行为主义的观点,但是在中国的心理教育市场,几乎没有纯粹的行为主义培训。与其它流派一样,学习和了解这个流派还是很必要的。
【原文】
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创造的,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来论证,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
(一)环境决定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否认行为的遗传作用是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要点之一。华生明确地指出:在心理学中再不需要本能的概念了。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二)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华生对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发展的课题上。情绪发展的课题又分为两种:重点是研究儿童在三种非习得性,即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同时,他也重视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
华生有关儿童情绪的观点,特别是对儿童的怕、怒、爱的分析,主要是来自他对情绪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这些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史上被誉为“经典实验”之一。这也是华生在发展心理学上的一个开创性的贡献。
【魏广东学习心得】
其实我也有点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过去的心理学家之间这么极端呢。弗洛伊德就只强调本能,华生则认为本能毫无用处。为什么不能彼此相望一下,吸收一下,整合一下呢?所以我的感觉,他们都是盲人摸象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现在的整合取向还是很对的。
行为主义最不能让人接受的就是把人看出动物或者机器,根本不考虑人的复杂性。
【原文】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在斯金纳(B.F.Skinner)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把由可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做应答性行为,把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做操作性行为。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1.育婴箱的作用
斯金纳从白鼠的按压杠杆到儿童的抚养,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当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决定做一个新的经过改进的摇篮,这就是斯金纳的育婴箱。他们在实验箱里“长大”的女儿过得很快活,很快就成为一名很有名气的画家。于是,斯金纳把它详细介绍给了美国《妇女家庭》杂志,他的研究工作第一次普遍受到大众的注意和赞扬。在论文《育婴箱》(Baby in a Box)(1945)中,他描述道: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到箱内,箱内干燥,自动调温,无菌,无毒,隔音;里面活动范围大,除尿布外无多余衣布,幼儿可以在里面睡觉、游戏;箱壁安全,挂有玩具等刺激物;可不必担心着凉和湿疹一类的疾病。这种照料婴儿的机械装置是斯金纳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又一杰作。这种设计的思想是要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后来,斯金纳发展了这些思想,写成小说《沃尔登第二》,把一个儿童成长的行为环境扩展到几千人组成的理想国。
2.行为矫正
斯金纳操作性行为的思想被大量用于行为矫正。这种矫正工作并不复杂。例如,教师对儿童的寻衅、争吵都装作不知道,成人对儿童的自伤行为不予理睬。不论何时,成人都应注意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
3.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行为塑造常常使教育者失去耐心,尤其是纠正不良行为、学习这类复杂的行为塑造;在一个班级里教育者很难照顾到每个儿童;在教育经验中,师资水平较差的事实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促使斯金纳深思。在长期的研究中,斯金纳形成了学习和机器相联系的思想。于是,最早的辅助教学机诞生了,它弥补了教育上的一些不足。实际上机器本身远不如机器中包含的程序材料重要。程序教学有一系列的原则,如小步子呈现信息、及时知道结果、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等,这些教学进程中的耐心、促进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及时反馈的速度,几乎是一般教师所不能及的。尽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妨碍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考虑较少,但是斯金纳的工作还是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斯金纳在心理发展的实际控制上做了不少有价值的工作。现代认知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心理学、日益流行的教学辅助机、临床收效较大的新行为方法等,都受到了他的强化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魏广东学习心得】
育婴箱之类的外在刺激确实对个体发育成长有影响,但肯定不是全部,父母之于孩子,最重要的还是亲密的情感。如果制生活在育婴箱中,而没有父母对孩子的亲密,孩子的人格能健全吗?
总的来说,行为主义基本上都是只管成果,而不会考虑个体人格、情绪。
【原文】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A.Bandura)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全面反映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这里着重介绍两个方面。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接受反馈(强化),即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而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班杜拉认为,外在结果虽然每每给予行为以影响,但是,它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唯一结果。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标准。这种自我评价的标准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他人,用自我肯定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确立的。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对儿童达到或超过为其提供的标准的行为表示喜悦,而对未达到标准的行为则表示失望。这样,儿童就逐渐形成了自我评价的标准,获得了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对榜样示范行为发挥自我调整的作用。儿童就是在这种自我调整的作用下,形成观念、能力和人格,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即社会引导成员用社会认可的方法去活动。为此,他专门研究了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和亲社会行为等社会化的目标。
1.攻击性
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如当儿童用合乎社会的方法表现攻击性时(如球赛或打猎),父母和其他成人就奖励儿童;当他们用社会不容许的方法来表现攻击性时(如打幼小儿童),则惩罚他们。所以儿童在观察攻击的模式时,就会注意什么时候的攻击性被强化,而对于被强化的模式便照样模仿。
2.性别化
班杜拉认为,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来获得的。
班杜拉认为,儿童常常通过观察学习两性的行为,只是因为在社会强化的情况下,他们通常所从事的仅仅是适合他们自己性别的行为。有时这种社会强化还会影响观察过程本身,也就是说,儿童甚至会停止对异性模式细致的观察。
3.自我强化
班杜拉认为,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他曾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让7~9岁的儿童观看滚木球比赛。在比赛中,只有得高分,才可以用糖果来奖励自己,否则,将作自我批评。以后,让看过和未看过滚木球比赛的儿童分别独自玩滚木球比赛游戏,结果,看过比赛的儿童将糖果作为自我强化物,而未看过比赛的儿童对待糖果的态度是只要自己愿意和喜欢。可见,在儿童评价自我的行为上,即自我强化的社会化方面,社会学习表现出了明显的效果。
4.亲社会行为
班杜拉认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和利他主义等)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亲社会行为靠训练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有时强制的命令可能会一时奏效,但会有反复,只有正确行为模式的影响才更有用,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的环境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两者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认为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个人的内在因素),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等。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但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他虽然也重视认知因素,但并没有对认知因素作充分的探讨,更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他偏重的是人的行为的研究,在行为研究中没有给认知因素以应有的地位,而只是一般化地对认知机理作些简单的论述。因而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