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娜,你到底挨没挨打啊

(2014-01-31 23:10:31)
标签:

情感

分类: 个人文章


李娜“澳网”夺冠这件事虽然也让国人高兴了一番,然而最后成为最热新闻的不是夺冠这件事情,而是李娜回湖北“被奖励”80万、她面对奖励面无表情的事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很多传闻。李娜的事情已经被湮没在了新年的鞭炮声中,可这件极具喜感的事情太具有心理学意义了,所以我忍不住在大年初一晚上也要说说自己的看法。

按道理讲,“澳网”夺冠是大事,是主要事件,更应受到关注;回湖北受奖是花边,是次要事件,更应被人们忽略。事实却非如此,“受奖事件”的风头已经盛过了“夺冠事件”,这是为何?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认知不协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通常四种情况下容易产生认知不协调,其中之一就是逻辑的违背,也就说当某个现象与我们所知道的一般逻辑不一致时,就容易产生认知的不协调。

就像生活中骂我们的人更容易被我们记住一样,那些引发我们心理焦虑的认知不协调事件更容易让我们关注到。相比一下不难看出,显然李娜湖北受奖事件比澳网夺冠事件更容易引发我们的认知不协调。为啥呢?因为澳网夺冠虽然不易,可对于李娜而言也算是顺理成章之事。假设一下,如果是我魏广东忽然一夜之间获得了澳网冠军,那热度肯定要比李娜夺冠热上千倍万倍。所以说,李娜澳网夺冠符合了人们认知的一般逻辑,并没有引发人们认知的不协调。可是李娜湖北受奖这件事情却违背了人们认知的一般逻辑,引发了极大的认知不平衡。按照常理,李娜即便是再不在乎湖北省所奖励的这80万,总还是应该高兴地吧。微信上过年发红包,我收到了个1元的红包还高兴半天呢,更何况是80万了。可李娜一脸的木然,甚至还有些沮丧,似乎不是获了个80万的大红包,而是丢了80万似的,这太让人不理解了。我想很多人都会有我一样的困惑,正是这个困惑引发了人们的认知不协调,造成了人们的心理压力。

李娜,你到底挨没挨打啊

李娜,你到底挨没挨打啊

认知不协调会让人心理不舒服,怎么办?我们自然有自己的方法去让自己舒服的,也就是让认知恢复协调,不然我们怎么愉快地生活下去?改变认知不协调的方法之一就是引进新因素,比如我们一方面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另外一方面又烟瘾难耐,面对这样的矛盾和不协调,我们会引进新因素:吸烟可以提神,可以促进工作效率,这样抽烟就会感到心安理得的多。在面对李娜湖北受奖这件引发我们认知不协调的事件中,聪明的人们引进了新的因素,那就是在过去的某场比赛中,某领导“打”了李娜。有了这个新因素,我们心理一下子豁亮起来了:李娜获奖没有表现出喜悦原来是因为有人打过他啊!这下子事情就合理了,我们的认知也就协调了,我们的心理也就舒服了。也正是为了让认知能协调,让心理能舒服,所以很多人坚定不移地相信确实有人打了李娜。如果没有人打李娜,我们又会认知不协调,又会痛苦,那怎么行?

我们都是局外人,不知道当初那个领导是否真的打了李娜,更不知道李娜为什么拿了钱还不给个笑脸。在这样的一个不确定的信息背景之下,多数人想当然地选择了相信李娜挨打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消除认知不协调。另外一个原因则表现了人们对官方的不满乃至敌视之情。当我们不知道是官方错了还是一般人错了时,我们倾向于认为错在官方;当我们不知道是官方发挥了好作用还是一般人发挥了好作用时,我们倾向于认为好在一般人。

李娜这个人的个性其实就代表了一种不在乎权威、追求个性这样的特点。人们热议李娜如何失去了中国属性、如何成为“国际娜”,代表了人们也有这种追求个性发展的愿望。在与权威的较量之中,李娜取得了胜利,替代性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这是人们关注李娜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李娜自己又变成了新的权威,所以人们对湖北省奖励李娜80万所产生不满,认为应该把这个钱花在普通老百姓身上。

可以说,现今的人们是有一种“去权威化”的特点的,这是追求人人平等的表现,也不是一个坏事,或者说这是一件好事。(魏广东,2014.01.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