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听一听内心的声音

(2013-07-28 03:50:30)
标签:

文化

分类: 个人文章


前些日子,北京、上海等地的微信用户发现微信发生了故障,微信信息无法发出、无法刷新朋友圈、无法接受或者打开图片。一时间,微信遭遇黑色星期一在微博上迅速成为焦点。网友们称,没有微信不仅影响了工作,耽误了沟通,甚至会感到恐慌。

微信故障引发的恐慌是现代人心理现状的一个很好的反映。我们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日益依赖于各种网络社交工具。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查看朋友留言;网上睡觉之前的最后一件事,依然是刷新网络,查看朋友分享的最新趣事;在等候电梯的时候,在乘坐公交的时候,甚至开车等红灯的瞬间,我们都会忍不住拿出手机翻阅一番。在现代的网络工具盛行之下,我们已经越来越少阅读书籍,越来越少闲坐发呆,越来越少月下乘凉仰望星空。

网络社交工具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剥夺了我们很多曾有的其他快乐。我们试图减少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却发现一旦我们就会感到寂寞、无聊,会感到时光难捱,甚至会感到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现代人这是怎么了?依我看,这些现象都是现代人内心越来越空虚的表现。

人的心理是具有能量的。有的人把更多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也就是更多地关注社会关系,关注社会关系,我们常常把这种人称为性格外向的人;而有的人把更多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也就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精神时间,我们常常把这种人称为性格内向的人。内向与外向本无好坏之分,只是心理能量的指向不同而已。但是过度外向的人就会缺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注,会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左右,进而失去了自我感,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内部动力。过度外向的人一旦遇到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比如独处,就会刚到空虚无聊。过度的内向则会造成个体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与社会脱节。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我们不得不把大量的心理能量用在对社会关系的关注上去。于是,我们渐渐养成了“外向”的习惯。而如今随着手机等网络设备的普及,我们与朋友、社会群体的交流越来越容易,越来越便捷,于是我们的心理能量就会更加多的被分配在了外部。与此同时,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关注越来越少。因为缺少对内心精神世界的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贫乏。

前些日子新闻上说浙江某寺院推出“短期出家”的修行体验活动,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现代人洗去尘世铅华,获得心灵的暂时宁静。其实这并非是什么新闻,早在几年前就有不少寺院开展了这样的活动。此外,社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修行活动,甚至有人还会受某些“大师”的欺骗,去参与所谓的修行。这些现象恰恰说明了现代人因为过度关注外界社会,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社会期许智商,缺少对自己内心精神时间的关注而造成内心空虚,因此便自发地去寻求丰富内心的方法。不幸的是,我们习惯了去外界寻求帮助,所以即便是在丰富内心世界这个问题上,我们也渴望通过他人的帮助来完成,而不是自己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丰富内心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自己倾听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学会慢下来,安静下来。2011年的时候,有一则新闻曾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北京大学教师王青松携妻张梅放弃教职隐遁山林,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只与一群黑山羊为伴,仿佛回到了男耕女织的古老社会。这样的回归也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只有慢下来、静下来,我们才能倾听到心灵的声音,才会让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受到照顾,才会让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和强大。当然,王青松夫妇最后又不得不选择暂时放弃隐居生活回归社会,这又说明了,我们关注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不能不关注外在世界。这两个方向是辩证存在的关系。

据说有个美国探险家要去丛林探险,便雇佣了几个当地的印第安人作为向导。这个美国人发现,每过两三天,印第安人向导都会停下来修正一段时间。美国人急于赶路,便提出提高报酬以,减少他们休息的时间以加快行程。但是这些印第安人不愿因为了更高的报酬而放弃他们的习惯,因为他们有一个传统,就是走的不能太快,那样灵魂就会被落在后边,所以要经常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这个故事中,所谓的“身体”其实就是我们的意识,就是我们在社会期许中的行为心理,而“灵魂”则是代表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精神领域。“等一等自己的灵魂”也就意味着在嘈杂的世界中,我们要安静下来,等候“灵魂”的步伐,倾听“灵魂”的声音,关注“灵魂”的需求。所以,我认为,现代的人们应该经常有这样一段时间:关闭掉手机、电脑、电视等现代设备,安安静静地呆上一两个小时,倾听一下内心世界的声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