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孤独
(2013-02-19 21:46:16)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个人文章 |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依我看,我们自古以来更多的是孤独的人。垂钓渭水河畔的姜子牙,上下求索的屈原,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子,采菊东篱下的陶潜,举杯邀明月的李白,希冀广厦千万间的杜甫,夜访赤壁的苏轼,渴望糊涂的郑燮,这些人有着千种姿态,万种追求,但估计他们都会或多或少有着孤独之情吧。
何为孤独?孤独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是一种自怨自怜的情怀,是一种自珍自惜的感慨,还是一种微微的自命不凡。孤独的感觉其实很复杂,其主要的感觉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痛苦,却是一种微疼的快感。
依我看,孤独还是一种意识觉醒的标志。荣格讲人的一生的心理发展,最初人的心理是混沌的,也是一体的,因为心理是一体的,所以那个时候人内心也是没有心理冲突的。试想,刚出生的孩子何曾会因为估计颜面而踌躇是否大众之下吃奶?这就是其内心是统一的,没有本能与意识的冲突,所以毫无顾忌。随着个体的成长,由于父母的教育、社会的影响,个体意识逐渐产生:12-15个月的婴儿已经可以做出自己活动与他人活动的区别,也就是说已经有了我的概念;3岁左右的幼儿就已经有了自尊的萌芽;七八岁的孩子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辨别自己观点与他人观点的能留;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春期的孩子通过对父母的批判开始获得自主的意识;待到三十多岁之后,也就是孔子说的“而立之年”,个体已步入成年,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孔子所谓的“立”就是说了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不再是用他人的观点来判断事物,也不再人云亦云了。
三十岁之后,因为意识获得了发展,个体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有主见,对自己内心的认识也开始逐渐深入,心理内外(或者说意识与潜意识)之间逐步建立起来了桥梁。内外一致,心理也就会和谐起来,内心冲突也就会少了。所以说,孔子本人“四十不惑”(孔子说的是他自己四十不惑,并非是所有的人四十都能达到这个水平,需知孔子可是圣人啊),所谓的不惑就是说个体内心与外在行为之间冲突发生的少了。何谓惑?惑就是心理冲突,你内心明明喜欢一个女孩,你却羞于出口,这就是心理冲突,就是惑;你内心明明在意钱,你却在别人面前却装作金钱如我如浮云,这就是心理冲突,就是惑。那么不惑,就是你内心喜欢一个人,你就敢于告诉他;你内心在意钱,你就在表人面前勇敢地表达对金钱的爱。总之,不惑就是内心情感与外在意识之间是统一的,是较少心理冲突的。
孔子四十岁实现了自身心理的统一和谐,便开始思考和关注整个人类的大环境的统一和谐,待到五十岁的时候对社会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达到了“知”“天命”的层次。知道了“天命”,也就是明白了社会、人类整体的规律,便把自己这个小的心理系统努力融入到人类的大系统之中,六十岁的时候方实现了“耳顺”,因为自己融入了社会,自己就是社会,社会就是自己,那还有什么不顺的呢?再努力十年,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此时的孔子犹如融入大海之中的水滴,左右行动,于外不再有约束感,于内不再有限制感,这就是实现了个体心灵融合到人类生生不息的心灵本质中,变得永恒、圆融、统一。这也就接近了荣格所说的“个体化”的程度了。
为什么又回顾了一遍孔子的话呢,就是因为孔子的这段话与荣格所说的人格发展阶段极为吻合。荣格说的心理发展,就是由最初的混沌,逐渐分化产生意识,然后意识在三十岁左右发展到较高水平,内心整合的理论浮现,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慢慢融合,最终心理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就实现了个体化。什么是个体化的状态呢,引用一段话:
In Jung’s theory, the goalof life is to realize the self. The self is an archetype that represents thetranscendence of all opposites ,so that every aspect of your personality isexpressed equally. You can neither and both male and female, neither and bothego and shadow, neither and both good and bad, neither and both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neither and both an individual and the whole of creation.
大概的意思是说,一旦实现了个体化,人也就不再受男女、内外、好坏、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冲突的困扰了。不过,一般人是很难达到个体化,即便是耶稣、释迦牟尼这样的人也只是接近个体化而已,当然,孔子应该也算是接近个体化的人物之一。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就是个体化的表现之一。
现在回到“孤独”这个话题上来。根据荣格的观点,人最初的心理是统一的,确实混沌的,这个时候人连个体存在感都不曾具有,自然也不会有孤独感。你几曾听说刚出生的婴儿会感到孤独,尽管那个时候他更应该孤独,因为那时它才是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都不认识的。因为婴儿没有“我”的概念,自然也没有“我”与“他”区别感,浑浑噩噩,便没有孤独。继而幼儿期、儿童期乃至少年期,个体虽然具有越来越强烈的自主意识,但是他们在心理上依然与父母及权威人士没有完全脱离,意识水平也是相对较低的,孤独感有了却是一种“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情。直到三十岁以后,自我意识足够觉醒,这时候才能独立、清醒地看自己和他人,才会有独立自我之感,这时候才会有深刻的孤独感。也就是说,“而立”之年,便是让你暮然发现身陷孤独之年,一般也就是二十七八岁到三十一二岁开始吧。
这就是我的观点:孤独感是一种意识觉醒的标志。初生婴儿不会有孤独感,随波逐流者不多会有孤独感,糊糊涂涂者也不多会有孤独感。正如屈原所说“举世皆醉我独醒”,那些“醉”人不多会有孤独之感,而清醒(也就是独立意识较强的)屈原因为“醒”而倍感孤独。
也由于孤独代表“醒”,这是高于“醉”的水平的,一些觉醒的人如屈原即因孤独而痛,又因孤独而乐,深陷孤独之中无法也不愿自拔。孤独之痛,人尽皆知;孤独之乐,深查自心方可有所感觉。
不过“孤独”并非是心理发展的终点,不过是中点而已。有了孤独感,人们会开始深思自己的内心,深思外在的世界,并努力实现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就像孔子一样,经过不惑、知天命、耳顺等阶段之后,孤独也就不再有了,继而进入自身内外、自身与世界的融合,实现了圆融的境界。如前所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孔子、耶稣、释迦牟尼那样实现心理圆融,一部分人可能连孤独阶段都没经过,混沌中生,混沌中死;其余大部分人都是在孤独的阶段就已经完结了生命。为什么那三个人接近了圆融呢?我想那三个人与我们不同之处可能就在于,他们在用一生的时间体察内心、观察社会、思考宇宙、追求永恒,最后得以实现永恒和圆融。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也想达到圆融,也应该用一生体察内心、观察社会、思考宇宙、追求永恒。
待我们实现了心理的圆融,那时,即便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你一样是愉悦的;即便你身处闹市,你内心是清净的;赞美不会让你喜悦;批评不会让你难过;你在群体之中无异于群体中的他人,而你内心却完全独立于他人。
孤独,是人成长的标志。不过,我们要意识到孤独不是终点,而要前行,要实现与外界的、自我内外的融合。(魏广东,2013.02.1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