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曲与心理学

(2013-02-18 23:31:37)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个人文章

 

戏曲的曲种很多,大的就有京、越、评、豫和黄梅,略小一点的像昆曲、川剧、二人转、晋剧、秦腔等,此外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地方戏,像我们山东的吕剧、柳琴,广东的粤剧,无锡的锡剧,扬州的扬剧,湖南的花鼓戏,等等。尽管如此,喜欢听戏的人确实少数,甚至于人们对于喜欢听戏都会感到诧异,认为有这一爱好的人都是落伍之人,都是怪异之人。

多数人不喜欢听戏,其原因在于听不懂,且不说豫剧、越剧这样的地方戏,就是京剧字正腔圆的唱词依然有很多人听不懂。我曾说过,听不懂关键是听得少,如果全民都像学英语练听力一样听戏曲,我想,没有哪种戏曲是听不懂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从小学开始普及戏曲艺术,对于戏曲的发扬光大还是很有好处的。听不懂戏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戏曲唱词多讲究押韵,类似于诗词,对于文学功底较浅的人而言,理解起来是要费一些时间的。尤其是昆曲,其唱词比文言文更难懂,所以听懂确实困难。就这一点而言,从另外一面也证明了戏曲是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的。试想一下,如果你能理解了优雅婉转的戏曲唱词,那你的文学功底是不是自然而然就会随之提高呢?基于此,我认为,学习英语对多数人而言不过是一时的功利,而听听戏却有利于终生的怡情养性和提高修养,所以听听戏还是有好处的。

然而,戏曲的好处还不仅仅是怡情养性和提高修养,它与心理学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对于学心理的人来讲,听听戏可以帮助你更深刻的理解心理学的某些理论;而对于一般人而言,戏曲中的人物角色可以激发你内在的力量,为你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提供能量。

先说戏曲对于心理学学习者的帮助吧。我本人讲沙盘游戏疗法比较多,沙盘游戏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技术,我自然对荣格的理论也学习颇多。荣格的理论中,情结和原型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所谓情结就是个体成长经历中一些相似的负性情绪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的,比如恋母情结,就是因为需要母爱而没有得到母爱所产生的负性情绪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情结是一个一个的独立系统,可以看做是个体的子人格,当某个情结控制了个体时,个体的心理就会表现出这个情结相关的特点。所谓原型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些经历积聚而形成的一种类似于概念的抽象形式,人类共有,个体生而有之,遗传而得。比如母亲的原型,就是人类进化中对母亲印象的总括,对于个体而言,这种对母亲认识的倾向生来就是具有的,而不是出生后经历产生的。原型是一种形式,是一种概念,是看不见的,它只有通过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母亲原型,此处的“母亲”并不是某个个体的母亲,而是人类对母亲特点的提炼与概括,这些特点是抽象的,是无法看到的。那么表现母亲原型就必须用一些象征的形式,比如绘画母亲形象,或者某个人物被符号化而成为母亲原型的象征,还有小说、音乐、舞蹈等形式也可以表达。而戏曲中的人物也多是典型的原型的象征。

戏曲大多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昆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京剧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较为年轻的越剧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发展中,这些戏曲中的人物形象被反复凝练,变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有符号性,越来越能够集中表现人物所代表的某些特点。这些被表现的人物其实早不是当时的历史人物了,而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符号,或者说成为了某些原型的象征。

比如诸葛亮,在戏曲舞台上几乎全部都是羽扇纶巾、长须飘飘的形象,很少有哪出戏里的诸葛亮是小生。鲁迅先生曾批评国人夸诸葛亮太神近于“妖”,意指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的形象远离人物本来面貌。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诸葛亮早就不再是三国时期那个老家在山东的诸葛亮了,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的智慧、尽职尽责的象征。这里说的智慧、尽职尽责就是概念,就是原型,而诸葛亮就是这些原型尤其是智慧原型的象征形式。

戏曲与心理学

比如周瑜,在戏曲舞台上几乎都是头插雉鸡翎、被插护背旗、银盔银甲的武生形象,没见过哪出戏里周瑜是戴胡须的。事实上周瑜比诸葛亮年龄更大,但是在同一出席中,诸葛亮有胡须,而周瑜就没有胡须,这是因为,诸葛亮代表的是智慧,而在人类心目种,老人才是智慧的象征,因此诸葛亮就是有胡子的。周瑜代表的是气盛和心胸狭窄,老人自然不会如此,多是年轻人如此,所以周瑜就是没胡子的。历史学家们考证,周瑜并不是像戏曲或小说中说的那样,其实他是一个才华横溢,文韬武略,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人们却不买帐,不会有人夸别人时把对方比喻为周瑜的,这也是因为周瑜已经不再是“曲有误,周郎顾”的那个多才多艺的周瑜了,而成为了象征年轻气盛、有才能却又有缺点的象征符号。

戏曲与心理学

说到这里,周瑜却和项羽有颇多相似之处。项羽的脸谱据说是黑色花三块瓦脸,而三块瓦脸象征的就是刚愎自用。就民间传说而言,周瑜和项羽都是才能超群:周瑜七岁就把兵书看,九岁年间破江南,一十三岁封都督;项羽则是年少就对秦始皇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然后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且自封西楚霸王,盛极一时。然后,周瑜和项羽又都比较骄傲,不够谦虚,气量狭窄:周瑜百般刁难诸葛亮,最后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项羽更是目中无人,连一个范增都无法容下;最后,周瑜和项羽死的都比较早,都属于非正常死亡:周瑜36岁而亡,而且是被诸葛亮气死的;项羽死的时候年仅30岁,而且是乌江自刎,并非无疾而终。

荣格总结了英雄原型的主要特点:英雄的身世奇妙却又卑微,他早年即具有超人的力量,他很快名扬四方或迅速获得权力,他与邪恶势力搏斗凯旋而归;他由于骄傲自大而犯下罪过,他因为被出卖而失势,或者他通过一种“英雄式的”献身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周瑜、项羽二人的特点与此还是十分相符的,因此周瑜和项羽可谓是英雄的象征。

再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没看过其它剧种表演的《梁祝》,只看过越剧的《梁祝》。我觉得越剧是最适合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人物的,因为越剧腔调委婉,人物柔和,更善于刻画江南才子抑或年轻男女的形象。越剧《梁祝》是一个爱情悲剧,包括草桥结拜、十八相送、祷墓化蝶等十三场戏。其中,十八相送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途中祝英台多次暗示梁山伯自己是女孩,希望嫁给梁山伯,怎奈梁山伯憨厚,竟未读懂英台心意。这场戏中,英台的娇媚,山伯的憨厚,二人之间的情感流露,无不让人有美不胜收之感。我每次听这段戏都会有一种美极而泣之感。

“十八相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显然不是男欢女爱,不是婚姻盟约,亦不是朋友之谊,其表达的却是情窦初开男女之间的初恋之情。祝英台犹如一个花季少女,爱上了梁山伯,却不知道梁山伯是不是也喜欢自己,便十分犹豫不敢直接开口,于是借用鸳鸯、牛郎织女等暗示梁山伯,其娇媚无比的小女儿形态美妙无比。祝英台和梁山伯,一个娇羞,一个懵懂;一个心有千情万意不知如何说起,一个却浑然不觉。这种情感极具少男少女初恋时特点。初恋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因为它是最纯的,最真的;初恋中的男女又多是害羞的,表达时喜欢暗示而不是直叙。所以,我觉得,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情感正是初恋的象征,他们之间的感情就是那么纯真而美好,就是那么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却。

梁山伯和祝英台最后没有像其它故事中“金榜题名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那样喜结连理,而是离世化蝶,这一点也正符合初恋的特点:初恋是没有结果的。初恋之所以美好,恰恰是初恋是没有结果的,试想一下,如果你和你的初恋情人结婚生子,锅碗瓢盆地过日子,初恋还有那么美好吗?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感情相比较张生与崔莺莺更让人感动,更加美好,也在于二人情感的无果。至于化蝶,无非是人们的一种自我心理补偿,也是象征着与这段情感的告别。当你和你的初恋告别,即将开始走向婚姻时,那初恋不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死亡并化为永恒了吗?总得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感是人们对过去美好情感的回忆和告别,而不是对婚姻或爱情的向往。因为这样的特点,很少有人在别人的婚礼上或者对恋爱中的男女祝愿他们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

戏曲与心理学

戏曲中还有很多人物,比如包公,包公本人并非是黑脸,更不可能脑门上有个月牙,戏曲舞台上的包公也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符号,代表的就是刚正不阿、忧国忧民。

戏曲与心理学

对于学习心理学或者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人,听听戏,体验一下这些人物的特点,对于理解他人是不是会很有帮助?尤其是学习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人,或者使用沙盘游戏的人,了解这些人格的特点,知道他们的象征意义,感受他们带来的情感体验,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在沙盘游戏中使用这些人物的来访者?比如某人在沙盘中放了一个诸葛亮的形象,那么他心里是不是很有可能渴望智慧呢?如果一个人选择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他是不是在告别一段感情呢?

对于不是学习心理学的人,戏曲中这些人物都会带给我们一些心理体验,而这些心理体验是促使我们心理完善的重要因素。比如你在舞台上看到诸葛亮,他沉着、智慧、尽职尽责,就会激发观众的这些特征;你看到包公,他大公无私,刚正不阿,恪尽职守,观众内在的这些特征也会被激发出来。而观看项羽和周瑜这样的形象,则可以帮助观众克服掉未成熟的心理特点,逐渐成熟起来;梁祝这样的形象,则是可以帮助观众告别一段旧情,开始新的情感生活。

总而言之,多看看戏,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制作一些诸葛亮、周瑜或项羽、梁祝、包公等戏曲形象,放在沙盘游戏中,这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容易了解来访者的。(魏广东,2013.02.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