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 理论卷》(主编 刘晓明

(2012-07-11 15:04:03)
标签:

转载

分类: 沙盘游戏知识

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

    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引入心理咨询较早,只是在称谓上与国际上有些差别。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香港,均称做“心理辅导”。而且最早是在学校里发展起来的。台湾在50年代初就开始选送人员赴美进修,积极向岛内介绍专业理论,并着手培养专业人员,制定计划,开展试点,积极推广,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已经在大、中、小学校全面铺开。香港则在7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学校中推行辅导工作。目前两地在学校辅导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尤其重要的是台港两地行政局均以政令形式规定了学校辅导工作在学校中的正式地位,这对于辅导工作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我国大陆的心理咨询工作追溯起来也有一段较长的历史,1920年,随着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的大潮,心理学也走进中国的大门,当时的南京等师范学校在教育科中首次设立了心理系。1929年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1938年4月,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随后心理咨询工作便在一些地区开展起来。据有关文献记载,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我国心理咨询开创性的工作包括在江苏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职业指导,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介绍职业等工作;一些心理学界、教育学界的人士开展了心理测验项目的编制、修订和测查工作。到30年代,创办了专门的《测验》杂志,并出版了20余种有关的书籍。心理学家丁瓒从1936年开始,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展了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工作,随后在北京市第一卫生所、育英中学和仁立地毯工厂创办了心理卫生咨询门诊。抗战期间,他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创办了心理卫生室,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倡导者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创者,他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40年代,北平、南京、上海、长沙、重庆等地的一些医院、学校、儿童福利机构及医学研究机构,都有专职的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开创性的进展。这个时期在心理咨询方面有显著贡献的专家除丁瓒外,还有程玉麟、潘菽、黄坚厚、林传鼎、陈学诗、任正谊和黄嘉音等。

    但是,尽管我国的许多学者在这个时期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工作,但我国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如美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存在许多空白。

    1949年之后,在少数医院中仍设有从事医学心理学的专业工作者,继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更大程度上属于心理治疗性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心理学界和医学界联合开展了对神经衰弱和积极心理治疗,并总结出“药物、劳动、文娱体育和教育”四结合的快速综合疗法。此后,又把这一方法应用于高血压、溃疡病及精神分裂症等慢性疾病的治疗,均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另外,首钢医院的钟友彬大夫和他的同事在环境条件相当恶劣的情况下,于60年代初和“文革”后期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进行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进行了非常可贵的尝试。后来,钟先生总结概括自己的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钟氏领悟疗法”。70年代末以后,随着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我国的心理咨询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发展起来。

    1979年,当时的北京医学院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第一个成立了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该室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一起,受国家卫生部委托,举办了三届为期三个月的医学心理学师资进修班;从1989年起,又连续举办了每期一年的医学心理学师资进修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数百各专业人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1985年起开办了心理学函授大学,现已毕业学员上万人,其中大多数人成了心理咨询的骨干。此外,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化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杭州大学心理系等,也举办了一些心理咨询培训班。这些工作为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与人才培养工作相对应,80年代初,我国陆续在一些精神病院开设了心理门诊。此后在卫生部门的支持下,许多综合医院也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进入90年代,心理咨询门诊已成为“三级甲等”医院的达标条件之一。目前卫生系统开设的心理门诊是我国心理咨询的一个主要形式。当然,这方面的咨询工作带有较重的心理治疗色彩。心理咨询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领域是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我们将要在下一部分作介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国各地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陆续开办了一些社会性、综合性的独立的心理咨询机构,面向社会提供全面的心理咨询服务。

    可以说,尽管到今天为止,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还远未适应我国社会生活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但其基本格局已初具雏形。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类:第一,是以医院为基础的临床心理咨询,其从业人员一般为接受过医学系统训练的医生或医学院校教师,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前多数受过医学心理学的训练。这类机构多设在医院和医学院校,且各具特色。第二是以学校为基础的教育心理咨询,其从业人员一般为接受过教学、心理学系统训练的教师或社会工作者,部分专业人员接受过心理咨询的训练,这类机构多设在高等学校或社会团体中。第三,是独立的综合性心理咨询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一般集中了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的专业人员,咨询和服务的范围也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国内建立的心理咨询机构已有上千家,心理咨询已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到80年代以来,有关心理咨询的科研论文逐渐增多,其内容涉及心理咨询的方方面面。从全国性的刊物来看,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发表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心理科学》、《中国社会医学》、《医学与哲学》、《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上。有关心理咨询的专著也相继出版,如《医学心理学概论》、《心身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现代心理咨询》、《医用行为科学》、《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指南》、《心理咨询百科全书》等。在这十多年里,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也积极向国内翻译介绍国外心理咨询的有关专著,为国内广大从业人员的学习和借鉴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开始尝试邀请外国专家前来讲课指导,开办讲习班。影响较大的如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它是由德国汉堡科学与文化基金会资助的,是在两位热心于提高中国心理治疗水平的德国专家的积极倡导下而举办的,此讲习班已举办了三届,今后还将继续举力下去。另外中美双方也开始合作,于1995年在北京举办了咨询讲习班。这些工作推动了我国心理咨询专业队伍水平的提高,也使中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有机会直接接触和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进入90年代,我国心理咨询工作在行业建设上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90年11月,经过两年的筹备,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一个分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1年初,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又一个分支-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这两个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分别举办了全国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学术交流会,使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成为了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的主题。此外,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从1991年起在北京组织了心理咨询个案讨论会,定期召开,每次就一个个案进行较深入的讨论,这种做法有利于专业人员自身水平的提高。上海市则实行了心理门诊人员培训上岗制度,保证了心理门诊的质量,也推动了心理咨询在上海的发展。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到今天只是具备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要使它继续健康地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加强对专业队伍的培养和提高。我国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不仅在数量上尚无法与人口大国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而且在质量上也有待提高。在美国和欧洲,对于开展这项工作的人员是有严格要求的。如美国要求专业人员具有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治疗家)、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咨询心理学家)的学位。相形之下,我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我国目前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鉴于我国目前情况,从事心理咨询的人至少应受过专业培训班的训练,取得从业资格。1990年至1991年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几经讨论,已草拟了一份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但这一条例要真正付诸实施,还需得到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的认可。

    第二是要尽快创办我国的心理咨询专业刊物。创办必要的专业刊物,将有助于专业人员了解国际、国内心理咨询的新进展、新成果,及时地交流经验、加强沟通;也将有助于专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训练不足的缺陷;同时专业杂志也是一个行业成熟的重要标专。

    第三是优化心理咨询工作的外部条件。目前,心理咨询工作发展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领导重视不够,社会理解不够,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诸如物质条件欠缺,来访者及亲友、朋友对此项工作时有误解等等,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专业人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的整体素养有关,在一些发达国家,其心理咨询事业发展初期,也曾面临相似的困难;另一方面,也由于我们专业工作者水平还不够高,对心理咨询的宣传普及工作做得不多。因此只有通过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努力向全社会普及和宣传我们的工作,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更大程度的认同和支持,也才能为心理咨询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