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缺少什么礼物?
(2012-03-28 09:31: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文章 |
现代的孩子在物资生活上所拥有的可谓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很多时候,在孩子还没有提出某种要求的时候,家长的满足已经走到了前边。想我小的时候,看到别的小孩有那种用脚蹬的三轮车,我艳羡不已,但是别说缠着父母要,就是连这种想法都不敢有,因为那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而我的儿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便为他准备好了小床;在他还坐不太稳的时候,我们便为他准备好了宝宝椅;在他还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准备好了自行车、三轮车,真是对孩子的满足五一不走在了孩子需要的前面。
我想,我儿子所拥有的物资生活肯定不是最丰富的,与那些穿名牌、坐豪车、上高费幼儿园的孩子相比,顶多算中下层次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穷人了。可是,我们似乎发现,孩子们拥有的物资越来越多,然而他们的幸福感却似乎越来越少。想想我们的童年虽然物资匮乏,没有电视,没有游乐场,没有玩具,也难得父母送礼物,可是我们上树捉鸟,下水摸鱼,或者拿着杆子戳马蜂窝,或者与小伙们们追逐打闹直到月上柳梢,那种快乐至今犹存。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似乎什么都有了,就是缺少我们当年的快乐,为什么?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由于社会压力增大,我们做爸爸妈妈的自身焦虑水平增加,自然也会把这种焦虑和紧张转移到孩子身上。经常会有爸爸妈妈跟我说,担心孩子语言发展不好,担心孩子胆小不会交际,甚至担心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心理疾病,事实上这些担心多数都是爸爸妈妈自身焦虑的表现而已,孩子本身倒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家长们如此,孩子能轻松的了吗?不过这还不是孩子们越来越不快乐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里的孩子们被束缚在一个一个的楼房里,失去了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失去了与其他小伙伴们玩耍的机会。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原始人祖先曾经就是生活在大自然里的,接触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是我们的本能需要,就像饿了需要吃东西、渴了需要喝水一样。或许也不用说的那么遥远,就说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或者再往上倒几辈,谁家不是农村出来的呢?可以说,农村才是我们的心灵的家园,不仅因为我们的祖先来自那里,更重要地一点在于,那里可以接触到大自然。可我们的孩子们是怎么被养大的呢?他们不仅没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而且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从出生到成人,几乎全部时间都被关在各种各样的屋子里,很少有机会到田野中,到深山里。偶尔去趟公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等人陪护左右,唯恐磕了碰了,唯恐被泥土弄脏了衣衫。孩子们(包括成人)被“文明”包裹的越来越严,内心的“野性”越来越被压抑,其快乐也就越来越少,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这是原因之一。
我们还不得不成人的一点,我们人类是具有社会性的,是群居性动物。没有了与人的交往,没有了各种社会关系,人也就不再是人了。印度的狼孩,与狼为伍,失去了与人接触的机会,最后只能像狼一样嗥叫,像狼一样舔食,已经失去了人的特点。说这么个极端的例子,只是想说明与人交往的重要性。与人的交往还可以让我们感到快乐,因为认识群居性的,一旦与别人有较多的交往,就会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如果得到某些群体的认可,更会增加自己的价值感而感到快乐。这些恰恰也是我们的孩子们所缺少的,家家只有一个孩子,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孩子们也难得到一起玩耍。家长们又都忙于工作,很少能有时间与孩子交流。这是现今孩子们越来越不快乐的另一个原因。
归根结底,现在的孩子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了,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机会少了,与爸爸妈妈情感交流的机会少了,所以快乐就少了,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就增加了。前几天看的一则新闻,一个七岁多的小女孩,因为做错了一件事情,担心父母责备,与另外一个小伙伴留下一封遗书后双双自杀。这当然也只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不过足以证明当今孩子们内心的孤独感、焦虑感和无助感是多么的强烈。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爸爸妈妈问,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对此,父母们无不渴望拥有孩子教育的灵丹妙药,或者能够有一个标准模式,然后按照这个模式一步一步去做就能把孩子培养成人才,能给让孩子获得幸福生活。不幸的是,在孩子教育上,从来就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标准模式,父母们可以从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那里获得教育孩子的专业指导,但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去探索,去与孩子一起成长。
也就是说,在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参与,是父母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这些在现实中却是被父母们最为忽略的。从我们送给孩子的礼物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婴儿时代的转铃,幼儿时代的学步车、小汽车模型、能开的小汽车,儿童时代的乐器、自行车、滑板车等等,这些礼物基本上都是孩子自己玩耍的东西,很少有父母的参与。鉴于这样的原因,我才想起来写这么一本书——送给孩子的新礼物: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最初是由瑞士的心理学家多拉·卡尔夫创建的,主要是用于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20世纪九十年代,沙盘游戏传入中国后,因为其在心理治疗中简单、有效,深受心理工作者欢迎。我作为一个心理学老师、心理咨询师,对沙盘游戏也热爱有加,在心理治疗中经常使用它,并撰写了《沙盘游戏疗法》等书向其他心理工作者介绍这一心理治疗方法。不仅如此,在使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我又和一些中小学老师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那就是把沙盘游戏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之中,针对那些心理健康的孩子,通过沙盘游戏的形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造性和良好的个性。这本书主要就是结合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家长或者中小学的心理老师们学会利用沙盘游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和幸福。(魏广东
关于沙盘游戏的详细介绍,也就是最初沙盘游戏的形式,沙盘游戏的来历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等内容,请看下一节:什么是沙盘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