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仪式的重要意义
(2011-09-09 12:22: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文章 |
魏广东
在众多心理学家中,荣格是比较重视心理遗传的,或者说比较重视人类发展过程中心理方面的遗传。他称这部分——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心理——为集体潜意识。不过,别人也有很多人重视这一方面,美国的心理学教霍尔也认为,人类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对人类整个心理发展历史的复演。恩格斯也指出:“正如母体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以蠕虫为开端的几百万年的躯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儿童的精神发现则是我们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晚一些时候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只不过更加压缩了”。总的意思就是说,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心理也肯定是会有积淀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作为一个个体所具有的心理,必然也会有祖先们的影子的。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我们意识所不能觉察到的(如果能觉察到那就不是潜意识了),它当然也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的。集体潜意识的组成成分是一个一个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只是以形式存在着,也不是实体,就像我们内在的各种潜能一样,虽然我们有,但是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它们并不会显现出来。而原型是无数的,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经常出现过什么场景、事件,那么就会有相对应的原型。在众多的原型之中,荣格专门介绍了成人仪式原型。
现在 我们几乎很少有什么成人仪式了,偶尔会有一些地方搞一两次十八岁成人宣誓活动之类的,一般也不是常规活动,多是心血来潮之举。据说我国古代成人仪式还是很重要的,远古时期,人们会对即将成人的人进行一系列的鉴定活动,鉴定合格才能成为成人,才能娶妻生子,才能参与部族的重大活动。到了封建社会,也还是有成人仪式的,男子到20岁要行“冠礼”(也称“元服”),就是戴上冠帽,表示已经成人;女子15岁要行“笄礼”(“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就是女子可以盘发抽笄,表示成年。男子成人之前只有名,而没有字,进行完冠礼之后,会给男子一个字,而在此后的人生中,只有父母长辈才会称呼男子的名,其他同辈的只能称呼字。比如韩愈,他的名是愈,字是退之,同事一般就只能叫他韩退之,不应该叫韩愈了。对于女孩子而言,成人礼——笄礼之后也还没有字,只有出嫁之后才能由丈夫给起个字,所以说未出嫁的女子称之为“待字闺中”。
为什么要搞冠礼或者笄礼这些成人仪式呢?可能很多组织过和参加过这些活动的人也未必知道其中的原因。荣格认为,人们在刚出生的时候,心理上是具有一体感的,这种感觉让人感到舒服。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的外界的刺激增多,心理发生了分化,最终将实现意识自我(Ego)和潜意识自我(Self)的分离。这种分离会对本来的整体感造成伤害。为了弥补这种伤害,人们要重新建立意识自我和潜意识自我之间的联系。成人仪式就是这种重新建立联系的象征性活动。
在未成年之前,个体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个体和父母之间,犹如意识自我和潜意识自我意愿,是一体的,是不分开的。成年之后,个体要和父母分开,进入社会之中成为社会一员。这就像人的心理分化一样。成人仪式的作用是什么呢,那就是,给参加仪式的人以心理安抚。成人仪式让他们内心有这样的一个经历:与父母分开了(分离),融入社会了,而社会代表着更为抽象的父母形象(重新建立联系)。
所以说,成人仪式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还是很有帮助的。在我看来,幼儿进入幼儿园,也是一种与父母分离进入集体的过程,应该也搞一些入园仪式(类似于成人仪式)。有人说,三岁的孩子懂得什么。事实上,成人仪式并非是让参与者明白仪式的意义,而是通过仪式获得心理的安抚和成长的力量。
总之,还是应该恢复成人仪式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