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幼儿园的一点建议

(2011-09-07 11:32:32)
标签:

杂谈

分类: 个人文章

魏广东

这几天儿子开始上行幼儿园,每次早晨送去的时候,他都会心情不好,一路上愁眉苦脸,也不愿意说话。待走到幼儿园附近的时候,便会遇到一些小同学,个个也都是如此,不是哭泣,就是双眉紧锁。而家长也并不轻松,不仅仅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哭,更主要的是,从情感上与孩子的分割也是很难的。

我国古代似乎没有幼儿园一说,至少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网上有报道,第一所幼儿园——怀德幼稚园位于鼓浪屿日光岩下,至今已经有111年的历史,那是由洋人办的。这个消息从另外一点表明,中国创办幼儿的历史不过百年左右。而大批的创建幼儿园,据学前教育史专 家唐淑教授告诉大家:中国近代全托幼儿园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因为抗日将士要上前线,抗日根据地人民政府特地为这些为人民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抗日将士的后代设立了保育院这种保教一体的社会教育机构。再后来,那就是建国后,城里的年轻父母们要上班,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依然需要幼儿园、托儿所来帮助他们照顾孩子。总的来说,古代的人是没有幼儿园的,那时候多数应该都是在家里长到一定岁数,直接进蒙馆开蒙,估计也要到五六岁的样子了吧。

即便是现代,也并非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幼儿园,很多农村就没有幼儿园。我就没有上过幼儿园,我们那的孩子一般要长到七八岁就直接上小学了。现在,农村有了一定的变化,学龄前儿童——大概五六岁吧,先上一到两年的学前班,然后上小学。与城里的孩子3岁(甚至2岁)就上幼儿园相比,我们农村的孩子上学还是要晚得多的。

上幼儿园好还是不上好?早上好还是晚上好?对此也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由日本学者认为,过早上幼儿园,尤其是上全托,对于孩子人格的发展不利。其理论依据就是依恋理论,由于一岁到两岁正是孩子依恋关系建立的阶段,如果与父母之相处时间太少,不便于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健全。不过,美国的专拣又说,并不是这样,他们认为正常依恋关系的建立并不取决于儿童是否由母亲亲自照看,而是取决于照看者能否使儿童获得正常的依恋经验。北师大的陈会昌教授则强调了,在我国,家庭教育“溺爱”严重,如果不合父母来开一定距离,会造成过度依恋。过度依恋的结果就是,情感上不能独立,生活上不能自立,当然也是不好的。

心理学上讲,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人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连接,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6个月之后的孩子就会明显的表现出这种依恋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表现的比较高兴,而妈妈离开之后则会不安。这样的依恋大概持续到2岁,这种依恋关系的强度才会有所下降。如此来看,孩子2岁之后上幼儿园就应该可以了。然而,弗洛伊德又说,3-6岁的男孩又处于俄狄浦斯情结阶段,特别依恋妈妈。这个时期,男孩是不愿意离开妈妈的。

专家很多,莫衷一是。但是不论如何吧,幼儿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家里不受太多管制,几乎是为所欲为,去幼儿园一定意义上是脱离父母,进入集体生活。所以,入园这个事件对孩子而言,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是一个转折性事件。既然是转折,就应该给孩子以足够的思想准备。

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成人仪式。历史上也把男女成年叫“成丁”,在我国原始社会中,青年男子跨入成年阶段经历的仪式叫作“成丁礼”(也叫“入社式”)。这种仪式通常在庄严的场合进行毅力和智力的考验,以检定青年是否具备充当氏族部落正式成员的条件。检定合格后,由少的长者给他们讲民间史和部落秘密(所谓秘密,就是结婚、生育、世代交替)。经过成丁礼,青年就可以正式加入氏族社会,成为部落成员了。

到了封建社会,未成年男子称“童子”,男子到20岁要行“冠礼”(也称“元服”),就是戴上冠帽,表示已经成人;女子15岁要行“笄礼”(“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就是女子可以盘发抽笄,表示成年。当时的加冠仪式十分隆重,不仅要选良辰吉日,还要选择为冠者冠帽的贵宾,可见对冠礼的重视。到了加冠这天,冠者的父亲要穿上礼服,迎接加冠的贵宾,亲朋好友乃乡间的官吏到齐后,加冠的贵宾将帽子戴在冠者的头上,再为冠者取名(即别名)。成人后称自己的名,称别人的字。加冠仪式结束后,冠者要拜见参加仪式的亲朋和长者,以及乡间官吏。荣格认为,这种成人仪式对人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减少了个体从父母那里分离出来的痛苦,促进了个体对社会的融合。

由此,我觉得,幼儿入园的时候也应该搞一个入园仪式,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和演讲之后,再让幼儿正式进入幼儿园。这样的仪式,并不是为了教育幼儿懂得什么道理,而是从心理上给幼儿一个安抚,帮助他们有一个从家庭走出来融入社会的准备。这样的仪式,就像我们那里小孩在某个地方吓着了之后要“叫魂”一样,具有很好的心理安抚作用。

现在的幼儿园,直接把孩子拉到门里,瞬间割断与父母的联系,虽然可以减少孩子的哭闹,却无疑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

所以,我对幼儿园的建议就是:搞个入园仪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