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文章 |
或许每个人内心都渴望悲惨和孤独
周日,在新华书店等见一个老乡的时候,翻阅了一下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写的《我和父亲季羡林》。虽然没仔细看,但是对于季羡林的了解还是忽然间丰富起来,活泼起来。其书写了一些季羡林生活中的事情,让人认识和了解了作为一个普通老人的季羡林。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书中所写,1995年,季羡林与儿子闹僵,不让儿子来看望,使自己完全孤立起来,进入孤独悲惨的感受之中。作者说,季羡林先生就是要以抛弃所有人的方式,让自己成为悲剧性人物,孤独悲惨似乎成了他的生命的追求。
这样的一个说法,倒使得我内心感到一动。扪心自问,似乎自己也有这样的情景:在外遇到重大挫折,无朋无友,无亲无故,家人远隔且不便倾诉,就如受伤的雄狮,只好独自舔舐伤口。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自怨自艾,悲天悯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此等等,似乎自己悲惨到极点,孤独到极致,无助且无力。然而,这仅仅是痛伤吗?似乎又不是,仿佛于苦痛之中微微杂陈着一些甜蜜,挣脱的心理上微微含有一丝沉浸。就像伤口的感觉,虽然疼痛难忍,却微微发痒,让人似乎有点刺激。白岩松说,痛并快乐着,“快乐”二字显然不够紧缺,应该是痛并“享受”着,更加恰当。
周围的人似乎也有这样的例子。季羡林是一个。当然普通人也不少,比如那些抱怨自己命运悲惨的人,实际上他们并非是渴望摆脱这样的命运,甚至是习惯这样的命运,如果换作另外在他看来是快乐的命运的话,他可能才真的进入悲惨之中。比如那些学了精神分析之后的人,回顾自己的婴儿期、幼儿期,剖析一下自己所谓的当下的感受,也顿然慨叹命运之多舛,世道之不公,几欲泪下。比如那些不断奔波于各地,让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理论刺伤自己的人。还有更多的,就是过上两天好日子,就相近千方百计挥霍一空,搞得家破人亡的人。凡此种种,似乎人们都渴望悲惨和孤独。
为什么这样?
收刮了一下心理学的知识,感觉用强迫性重复解释很是贴切。所谓强迫性重复,就是我们经历了一些悲痛或快乐之后,人们会制造同样的机会,然自己获得同样的感受。那我们人生之中,最大的、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我想,或许应该就是孤独和悲惨吧。姑且不论在我们长大之后,父母这样那样的修理,然后是社会这样那样的修理。使得我们难以自由自在的发展。就说刚出生之时,慕然之间,我们从一个无忧无虑、不愁吃穿的环境,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这个世界又是那么的空旷,我们自己却无一丝一毫主宰能力,吃、穿、住、行,全凭着别人的安排,此种感觉,犹如把人从地球抛向另外一个渺无人烟的星球之上,那将是多么大的恐惧和孤独!设若,我们有幸有一对仁爱的父母,我们或许会稍感欣慰,如果是一个根本不管我们的需求的父母,那我们的恐惧和孤独势必更加强烈。或许会随着成长,我们慢慢可以爬,可以走,可以说,可以吃,甚至可以操控别人,这样的感觉会有所减弱,但是,它与我们相伴终生。每当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我们会拿来这种感觉细细品味,让我们回顾起刚出生那一刻的感受。有的时候,比如季羡林先生,年纪大了,威望重了,学生络绎不绝,子女往来不断,实在难以有一个感受初生时感觉的机会。那怎么办?那我们就创造机会,推开身边的亲人,让自己重回孤独和悲惨之中。
或许这是歪理?我也不知道。不过,歪理也是理。实际上,上边这些东西却不是我最想说的,那只是个铺垫。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意思:我们的悲惨与孤独,是我们内心的需要,是我们自己制造的结果;当我们处于悲惨孤独之中时,绝不应迁怒于别人。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