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在讲课的时候,常常会用一些电视剧的情节来讲解某个知识点,学生或许会以为我是一个电视迷,实则不然,我每天看电视剧的时间平均起来肯定不会多于五分钟。对这些电视剧,我不过是趁着从书房到客厅打水的时间瞟上一两眼,然后就基本上知道了故事的情节甚至故事的结局。真不知道是因为电视剧太通俗了,还是因为我太聪明了。我读书也有类似的习惯,很多书翻阅一下,基本上也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尤其是很多书里边都是“大路旁的话”,毫无新意,实在难以让人坐下啦细细研读。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好习惯,时间长了就会导致一知半解,这是我应该注意的。 但是,我还是会认为我不能坐下来慢慢读这些书,作者也有很大责任,尤其心理学的书,很多都是以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写中国人要读的书,有的时候让人转好几个弯才能搞明白什么意思。比如,翻译温尼克特的“good enough mother”,定义为:“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她的婴儿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地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对她的失败。”这样的话语,真是要请教一下别人才能搞明白。现在,心理学界也有不少人致力于心理学的中国化,搞跨文化研究,以我这样的后辈之间,先把这些理论翻译的中国人能看明白,再搞所谓的心理学中国化也不迟。
钟友彬先生的《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出版于1988年,已经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此书早已湮没在林林总总的心理学书籍之中,以至于只有在二手书店才可以淘换到一两本。虽然也看了不少新的出版的心理学书,我倒是有一种感觉,新书除了在纸张上显得新一些,话语上显得拗口一些,倒也没有比钟先生这本旧书有什么不同。我一致认为,现在的心理咨询行业,各种培训犹如卖衣服,总是新款大行其道,老款则无人问津。实际上,仔细看看,你会发现,所谓新瓶盛老酒,换汤不换药,新旧都一样。比如钟先生这本书吧,其中所列举的例子现在还会在不同的培训中听到。不知道是两个来访者雷同了,还是两个咨询师雷同了。
钟先生的书,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例子和中国人熟知谚语,讲解了精神分析的内容,又用了一半的篇幅介绍了他的认识领悟疗法以及实际案例。总而言之,是一本好书,很值得一读。
一、个似曾相识的例子
在《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第158页,钟先生简述了弗洛伊德列举过的例子:一个53岁的妇女,自称婚姻生活非常称心,她的丈夫是工厂的经理,儿女都已长大成婚。丈夫一向对她很体贴关心。有一次她接到一份匿名信,说丈夫爱上了工厂里的一个年轻的女职员。以后即对丈夫产生怀疑,虽然多次证明并无其事,仍不能解除她的这种猜疑心理。弗洛伊德分析,这是因为病人自己无意识中对她女婿产生了性爱,自己意识不到,反而把这种想法和感情投射给了她的丈夫,认为丈夫对自己不忠实。这也可能是由于丈夫性能力减弱而她的性欲相对增强的缘故。
我清晰的记得上述这个例子在某次培训中,讲课者作为自己的病例介绍给大家。
二、什么样的人适合进行心理分析治疗
按照心理分析理论的说法,神经症的根源是被潜抑到无意识中未能得到解决的欲望,是早年形成的症结。经过心理分析工作,病人能真正意识到并在情感上体验到这是幼年形成的病根,就像打开一个久猜不中的谜语,洞察到自己以前意识不到的致病原因,症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种洞察叫做“领悟”。
因为心理分析需要病人能够领悟该理论以及该理论的解释,所以需要病人要受过适当的教育。至于对分析法相信与否,相信到什么程度,并不重要。因为不相信治疗本身也是神经症病人临床特点之一,只要能遵守治疗规则就可以了。弗洛伊德认为抱着合理的怀疑态度的病人更适于心理分析治疗。实际年龄可以不加限制,但一般说,20-40岁的病人较易收到疗效。
病人常常要问医生治疗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才能解除他们的痛苦等等。对这些问题不应做肯定的答复,但应当坦率的说,分析治疗短时间内是不能奏效的,至少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甚至2-4年。每周会见3-6次,平均每次一个小时。
关于收费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不仅关系到医生的收入,还有别的心理学意义,因为钱包含着和性同样的意义。在治疗前不讲清楚会影响到治疗的进展。另外,在一般病人眼里,治疗费太低,治疗价值就不会太高。弗洛伊德还发现,对神经症病人免费治疗可增加他们的阻抗。
以上文字节选自《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160-161页。
三、一句话
弗洛伊德认为:那些清高文雅的人对钱和性持同样矛盾的、伪善的和学位的态度。
(P161)
四、野蛮分析家
20世纪最初的十年里,心理分析已经开始向全世界传播。有一个40岁的妇女患焦虑症状,找到奥地利一个青年医生看病。这个医生说她的病是和丈夫离婚后引起的。性欲不满足是焦虑的原因。建议她回到丈夫那里,或者再找一个情人,否则就设法自己解决,当然是指手淫。这个病人确信她不能好了,因为她不能回到丈夫那里,其他两个办法也是为道德和她的宗教信仰所不能接受。因此,焦虑加剧,而那个青年医生说那是弗洛伊德主张的新办法。于是病人由一个老朋友陪伴去找弗洛伊德。这件事情引起弗洛伊德的重视,1910年他发表《论野蛮分析》一文,指出心理分析方法在于和病人的长期接触,逐渐战胜病人的阻抗,才能取得进展。不注意方法,直接向病人指出他所隐蔽的东西是错误的,是一种“野蛮”分析,反而对病人有害。即便是现实神经症的焦虑状态,明显的和性生活有关的病,也应首先考虑从生活和躯体方面加以改变。(P182)
奥地利男青年的例子虽然是一百前的事情,但是一百年后的今天,肯定也不乏其人。比如在沙盘有些这种心理咨询技术之中,就有不少心理咨询师哭着闹着想学如何分析来访者的心理,其做法不属于想成为“野蛮分析家”的表现吗?
五、弗洛伊德时代的一个事件
1928年,一个搞心理分析的人来到维也纳,弗洛伊德推荐他到当地心理分析研究所通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个人回到纽约,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宣称他曾和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人一起进行过研究,有特殊的资格,因而引起纽约心理分析家的气氛。(P185)
这样的人什么时候都有啊。
六、怎样才能学好心理分析
唯一的方法是请有经验的分析家对自己进行分析,才能体会到分析工作的真意、实质和方法,也才能深刻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无意识中的心理过程和阻抗。(P186)
七、阿德勒的自卑症结论
即使在最愉快的环境里成长的正常儿童,也会感到自己幼小、无助,为周围成人所左右,也会感到自卑。由此看来,任何人幼年时期都会产生自卑,自卑成了人类普遍的心理特征。真实因为自卑,所以成人不断努力,其目的就在于提高个人的自尊心,增强优越感。(P193)
八、中国的故事——幼年的重要性
中国人早就有“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说法,其部分意思就是幼年环境对人个性形成的影响。P213
陶朱公范蠡的二儿子犯事被捕将被处以极刑,范蠡便派三儿子去救老二,老大觉得这么大的事情应该他应该承担起来责任,便死活要自己代替三弟去救二弟。范蠡执拗不过,便让老大去,结果发生了老大先行贿后又要回来的故事,老二被杀。范蠡说,他早就意料到了,因为老大从小跟自己创业,知道钱来的不容易,肯定舍不得花钱,舍不得花钱办不成事啊。
这件事说明,幼年经历的重要性。
九、简单的总结
钟先生的认识领悟疗法,简单的说,就是认为病人当前的症状是由于幼年所产生的恐惧造成的,或者现在仍以幼年的心理对待周围事物。帮助病人了解到这样一点,病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所谓认识领悟疗法即是如此。
我在做心理咨询中也使用过此法,一强迫症者,晚上睡觉之前要祈祷九遍,都则就会担心父母家人不安全。帮助其进行回忆,想起幼年时期有一次母亲外出晚归,他在家十分担心,便去迎接母亲。结果在路上看到一只被汽车轧死的猫,十分恐惧。此恐惧延续至今,造成强迫症状。经过解释,问题已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