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是要帮助当事人重新建立或恢复心理的平衡。围绕这一目标,可以根据当事人的不同情况和危机干预者的擅长,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治疗技术。包括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短程动力学治疗。一般说,危机干预主要包括下面两大类技术。
(一)支持技术
由于当事人在危机开始阶段的焦虑水平都比较高,应该尽可能减轻。通过疏泄、暗示、保证、改变环境等方法,一方面可以降低当事人的情感张力,另外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为以后进一步的干预工作做准备。要注意支持是指给予情感支持,而不是支持当事人错误的观点或行为。
(二)干预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如倾听技术、提问技术、表达技术、观察技术是完全需要的。简单说来,干预的基本策略为: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的支持;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当事人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人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情感,建立自信;给予希望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情;培养兴趣,鼓励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会活动;注意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
尽管危机干预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程序,但一些基本的步骤是共同的。Gilliland
(一)确定问题
从当事人角度,确定和理解当事人本人所认识的问题。
(二)保证当事人安全
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要将保证当事人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要把当事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到最低。
(三)给予支持
强调与当事人的沟通和交流,使当事人了解危机干预工作者是完全可以信任,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
(四)提出并验证变通的应对方式
危机干预工作者要让当事人认识到,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其中有些选择比别的选择更合适。
(五)制定计划
危机干预工作者要与当事人共同制定行动步骤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
(六)得到承诺
让当事人复述所制定的计划,并从当事人那里得到会明确按照计划行事的保证。
米切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紧急事件应激报告(CISD)。紧急事件应激报告的方针是防止或降低创伤性事件症状的激烈度和持久度,迅速使个体恢复常态。可以分为正式援助和非正式援助两种类型。非正式援助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急性应激干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个小时。而正式援助型的干预则分为7个阶段进行,通常在危机事件发生的24或48小时内进行,一般需要2—3小时。具体包括:
(一)介绍期
指导者和小组成员的自我介绍,指导者说明规则,强调保密性。
(二)事实期
要求所有当事人从自己观察到的角度出发,提供危机事件发生时的所在、所见、所闻、所为、所嗅等。
(三)感受期
鼓励当事人暴露自己有关事件最初的和最痛苦的想法,从事实转到思想,开始将事件人格化,让情绪表露出来。
(四)反应期
这是当事人情绪反应最强烈的阶段。在当事人谈到自己对事情的情感反应时,指导者要更多地表现出关心和理解。
(五)症状期
确定个人的痛苦症状,可以从心理、生理、认知和行为等方面来描述。
(六)教育期
让当事人认识到,他们的躯体和心理行为反应在严重压力之下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讨论积极的适应和应对方式,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过度饮酒)。
(七)再登入
对前面的讨论进行概括小结,回答问题和考虑任何还需要补充的事项。提供进一步服务的信息。
紧急事件应激报告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来用言语描述痛苦,并有小组和同事的支持,而且在需要时能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对于减轻各类事故引起的心灵创伤,保持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
三、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评估
评估不仅是危机干预的重要步骤之一,也贯穿危机干预过程的始终。干预工作者对评估技巧掌握的程度极大地影响危机干预效果。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干预者必须迅速准确掌握当事人所处的情境与反应。危机评估可以从危机的性质、当事人的功能水平、应付机制和支持系统、自伤或伤人的危险性几个方面来进行,以确定需要实施的干预策略。
(一)对危机的性质进行评估
首先要了解危机是一次性的、还是复发性的。对于一次性境遇性危机,往往通过直接的干预,当事人能较快恢复到危机前的平衡状态,通常能够应用正常的应对机制和利用现有的资源;而复发性慢性危机的当事人,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干预,建立新的应对策略。对于慢性危机一般转诊继续进行较长期的治疗。
(二)对当事人的功能水平进行评估
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评估当事人的功能水平。认知评估包括侵犯、威胁和丧失三项内容;情感评估包括愤怒/敌意、恐惧/焦虑、沮丧/忧愁三项内容;行为评估则包括接近、回避、失去能动性三项内容。
(三)对当事人的应对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进行评估
在整个帮助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牢记要收集各种有关的资料,并评价这些资料的意义。在评估可应用的替代解决方法时,必须首先充分考虑当事人本人的观点、能动性,以及应用这些方法的能力。危机干预工作者个人的建议则作为附加部分考虑。
(四)危险性评估
危险性评估包括对当事人自伤和伤人可能性的评估。
四、常见危机事件的干预
(一)自杀
在危机干预工作中,总会面对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求助者。虽然危机干预工作人员不一定能够识别每一个有较高自杀危险的求助者,也不可能100%预防具有高度危险的求助者自杀,但已经证明,评估、提供支持和干预措施对这些人是有帮助的。
对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求助者的评估包括三个方面:
1.危险因素
一个人如果具备下面列出的4—5项危险因素,就可以认为这个人处于自杀的高危时期。有自杀家族史;有自杀未遂史;已经形成一个特别的自杀计划;最近经历了心爱的人去世,离婚或分居;最近由于经济损失、受虐待使得家庭不稳定;陷入特别的创伤而难以自拔;有精神疾病;有药物和酒精滥用史;最近有躯体或心理创伤;独居而且与他人失去联系;有抑郁症,目前处于抑郁症的恢复期,或正因抑郁发作住院;在分配个人财产或安排后事;有特别的情绪和行为改变,如冷漠、退缩、隔离、容易发怒、恐慌、焦虑、或者社交、睡眠、饮食、学习、工作习惯发生改变;有严重的绝望或无助感;陷于以前经历过的躯体、心理或性虐待的情结中不能自拔;有愤怒、攻击性、孤独、内疚、敌意、悲伤或失望等情感表达。
2.自杀线索
犹豫不决或内心冲突的大多数想自杀的求助者,都会表现出一些自杀线索,或者以某种方式寻求帮助。这些线索可能是言语的,行为的或处于某种状态的。言语线索指口头或书面表明的,可能直接说“我不想活了”或“死了更好”,也可以是写遗书。行为线索可能是与人告别,安排后事,甚至割腕。状况线索包括配偶死亡、离婚、难以忍受的躯体疼痛或不能治愈的晚期疾病。其他线索包括严重的抑郁症、孤独、绝望、依赖及对生活不满。
3.呼救信号
值得庆幸的是,几乎所有的想自杀的求助者都提供了几种线索或呼救信号。有些线索和寻求帮助的信号易于识别,有些是难以识别的。可以说,没有人100%地想自杀。每一个求助者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危机工作者来说,不论是否存在强烈的死的愿望或绝望感并伴随自杀方式,都必须评价自杀意念的强度以及自杀危险的程度。
下面的十条几乎适用于进行自杀干预和预防的任何人:不要对求助者责备或说教;不要对求助者的选择、行为提出批评;不要与求助者讨论自杀的是非对错;不要被求助者告诉你的危机已经过去的话所误导;不要否定求助者的自杀意念;不要让求助者一个人留下,或者因为周围的人或事而转移目标;在急性危机阶段,不要诊断、分析求助者的行为或对其进行解释;不要让求助者保留自杀危机的秘密;不要把过去或现在的自杀行为说成是光荣的、浪漫的或神秘的;不要忘记追踪观察。
(二)灾难
相当比例经历了灾难的人会表现出躯体的、情感的及行为的反应。灾难后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积极应对,近期效果可以达到减轻痛苦,增强日常活动能力,尽快稳定身体、认知、行为和情绪反应;远期效果可以是在认识上把灾难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防止和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
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干预从时间可以分为三段:紧急期,即灾难发生后一两天内;灾后早期,大致是从灾难发生第2天到第8-12周;康复期,从灾后第8-12周开始;紧急期心理干预包括下面几个内容:
1.保护
采取措施保护幸存者免受再次伤害或者再次暴露于创伤刺激。
2.直接给予指导
和蔼而坚定的指导是必要的。灾难幸存者可能会处于震惊、麻木状态,或者有一定程度的人格解体。对于能自由行动的幸存者,要指导他们远离灾难发生地,与严重受伤的幸存者保持距离,远离还可能存在的危险。
3.重建社会联系
幸存者可能失去了他们所熟悉的社会联系。支持性的、非评价性的言语或者非言语沟通有助于幸存者体验到友好和关心。同时,帮助幸存者与亲人建立联系,与提供准确信息及适当资源的地方建立联系,与能够得到额外帮助和支持的地方建立联系。
4.对幸存者的分类
绝大多数幸存者会经历正常的应激反应,但有少数人可能需要紧急的危机干预来处理极度恐慌和极度悲伤。极度恐慌的表现有:肢体颤抖,容易激惹,言语杂乱无章,行为古怪;极度悲伤的表现有嚎啕大哭,暴怒,一动不动地呆坐。此时危机干预工作者要尽快与被干预者建立治疗性的关系,保证被干预者的安全。
5.紧急医疗护理
对于极度恐慌和悲伤的幸存者,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一直陪伴在旁边或者有其他人陪伴,直到幸存者的情绪平稳下来。如果必要,考虑使用药物。最重要的是保证幸存者的安全,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方式与幸存者产生共情。
(三)丧失
作为人类,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会经历丧失。明显的较大的丧失如爱人或子女的死亡,可能导致危机。从这种丧失中恢复可能需要好几年,而且在一个人的余生中可能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虽然这种丧失是永久的,危机干预工作者还是可以为丧失者提供帮助,前面提到的六步法模型及其他许多方法用来处理丧失都是有效的。危机工作者可以通过让悲伤的求助者进行回忆,在回忆中重构所有的危机,让丧失者加强自我,以有利于健康的方法解除悲伤。这种方法可以使丧失者从毁灭性的事件中吸取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激发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丧失亲人的悲痛和逐渐康复在每个人都有不同。危机工作者可以提供帮助,但丧失者只能自己来克服悲痛,抚平创伤。
(四)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一方对另外一方实施的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家庭暴力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医学和精神卫生问题。家庭暴力常常使受虐待的一方受伤、残疾甚至死亡。更常见的是对受虐待者心理健康的损害,包括自卑、恐惧、抑郁、焦虑、仇恨、或者情绪不稳定、情感淡漠等情绪问题;行为退缩、流浪、吸毒、酗酒等行为问题;导致或诱发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受虐待者可能因为不能忍受而自杀或杀人。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已经失去自我控制,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不能做出正确选择,早期干预的重点在稳定心理和情绪,尽量恢复到一定的平衡状态,然后调整认知,使求助者认识到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进而强化理性和自强的部分,获得对生活的控制。另外,帮助求助者动员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其他家庭成员、朋友、亲戚、社会团体、法律保护服务等,及时对家庭暴力进行干预,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前一篇:关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后一篇:[转自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