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2008-05-22 09:28:52)
标签:

杂谈

昨天切切实实经历了一次地震,尽管远在千里之外,但是地震不仅让我们头晕,更让我们心痛。这里编辑一些危机干预资料,供大家参考!

 

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成为中国的一次噩梦,房屋成为废墟,整座山村毁于一旦,无数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中……

据采访调查,许多灾民在地震后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人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例如噩梦连连,“闭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情景。”;或者是成天都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无力。

专家称地震后"心理疾病"的患者有三种。一是过去患有某种病,治好了,这次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又诱发了旧病;二是年迈体弱,各种机能衰退,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由此又致使内分泌失调或某些生理机能更加衰退,诱发了头晕、头疼、心脏病等;三是纯粹因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加上余震不断,产生条件反射,余震一发生便更加恐慌不安,心情烦躁。(转引自39健康网)

地震会造成心理危机,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危机(crisis)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预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因此,危机干预就成为对受灾人群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必然的应对策略。

西方发达国家在灾难后,无论是群体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还是只有个别人遭受到的灾难,都有一支又一支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活跃在最前线,他们给受灾者带去常规社会救援不能解决的紧急心理救护和进一步的心理援助,使不幸的人们在绝望中鼓起勇气、获得希望,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度过人生中这段最艰难的时刻。比如,在日本阪神大地震、美国9·11恐怖事件等重大灾难后,都有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与当地各级危机干预组织携手为灾民提供心理救助。

我国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也慢慢成为我们帮助灾区群众的有效手段。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心理卫生组织组织的危机干预活动在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巧:

危机的发展过程:

1、  潜伏期

有的人较容易在危机中受到打击,特别是个性较为内向封闭、情绪欠稳定、家庭困难或矛盾较多、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生活变化难以适应等,都会导致危机一触即发。

2、  冲击期

突如其来的打击和生活上的变化都可能将一个人推进危机中去,不要以为只有不幸事件才会造成危机,有时开心快乐的事情也会酿成冲击。

3、  退却反应期

这一阶段在生理、情绪、思想、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许多问题:

生理:头痛、胃痛、失眠、心跳加快、食欲不振、暴饮暴食、手足麻木、目光涣散、无故消瘦、虚脱等。

情绪:哀伤、愤怒、彷徨、怯懦、抑郁、焦灼、疑心重、过度兴奋等。

思想:思想混沌、胡思乱想、非理性、自卑等。

社交:逃避社交活动、行为退缩等。

4、  适应期

逐步接受了现实,按照具体进展去寻找解决途径。

情绪在此阶段中常反复不定,但反复会一次较一次缩短或减弱并逐渐恢复平静。

5、  平稳成长期

危机过后,情绪思想恢复平衡,假以时日,会逐步建立曾失调的生活。但不能对之康复期望过高、操之过急,而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如能在此阶段中不断自省反思,能使其变得更加成熟。

 

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巧:

处理危机,时间的掌握最重要,干预动作要快、迅速、敏捷、果断,以实际的行动和熟练的干预技巧介入问题,而不是慢慢建立关系、深入探讨和分析。危机干预往往比平时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更为主动、直接。

1、  快快的倾听,快快的同理、回应。

2、了解及评估处境:抑郁?危险度?

3、予以适当的介入与支持,若他紧张,运用一些“放松技术”,帮助消除焦虑和恐惧。

4、危机中,人会产生许多疑问、质询、愤怒,要营造使其哀伤情绪得以宣泄的环境。

5、尽快找出问题的症结,“危机干预”较平时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更主动和直接,不会浪费时间慢慢探讨分析问题。

6、充分运用环境资源,采取及时方法来应对危机,激发哀伤者的信心和勇气。

7、情绪平伏后,帮助他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而致力于那些可以改变的。

8、帮助他从经历中去领会或发现一些正面的积极因素。

9、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危机中的重要角色:

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起统筹作用,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支援;

少张扬、不猜测、多行动,以示尊重;

以正确观念加以疏导,克服羞耻感、罪疚感;

对危机中人以及家庭的处境和情绪保持敏锐的觉察;

不做和不说对方难以承载的事和话,正确的事和话也需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去表达;

危机处境略微过去,情绪慢慢平伏,生活恢复正常,但关注不能放松,仍需就当事人不同的情绪阶段及时予以跟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