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与胀气

标签:
健康杂谈、气辩证瑜伽导引文道任督二脉 |
补气 与 胀气
我见过几位这样的女士,阳虚、气虚体质,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免疫力低下,动辄就感冒、受风寒,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太弱,还常常气喘吁吁。中医给开了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嘱食疗也是常用一些补气的食物。
照理看上去没有问题,但矛盾的是恰恰有些人特别不爱用玉屏风散,也不喜欢吃一些补气的食物,比如谷物、豆类一起熬得粥,因为一旦使用后即会出现明显的腹部胀痛、痞满等不适感。于是会认为这个医生不行,开的方子不对。其实方子本身没有错,也对证,但是有些医生恐怕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脾胃功能。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发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为什么她们不爱用玉屏风散,甚至不爱吃豆类及豆制品?医生也没开错方子,建议的食疗方案也没错呀,怎么回事儿?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能吃不能受”,也算是“虚不受补”的一种。
原本气虚的人就心气虚、脾气虚,无力推动正气的运行,久而久之必阳虚。正常情况下,吃进去的食物应该是营养被吸收而转化成气血,垃圾则通过正常的管道排出体外,而很多人,尤其是气虚的人,一是动力不足无力可推;二是垃圾太多,使得管道被堵死,此时当然越补越糟,越堵越多,该出的出不去,自然就胀得难受,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虚不受补”。因此,有些气虚、阳虚的人不瘦反胖,痰湿重,既胖还特怕冷。
看起来,用玉屏风散中的黄芪以补气、升阳;防风来解表、发散风寒、抵御外邪;白术又能健脾燥湿,这个方子没什么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也没错。
但是,这种类型的人,有一个普遍的问题——不通。《内经》有句话叫:“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使道闭塞不通”指的就是经络及身体各个通道闭塞不通。我见到的这些人当中,听她们自己诉说起来,简直就是全身的慢性病、疑难杂症,从内分泌到代谢;从五脏到六腑;从体内到体表;从颈椎到腰椎;从妇科到…… 似乎就没啥好地儿了。
于是一会儿调调脾胃,一会儿调调月经,一会儿又调调胀气、腹泻,一会儿调调阳虚,一会儿又调调气虚,最终还是收效甚微,为什么?道不通,药、食都送不到它该去的地方,吃也白搭,反而变成毒素和垃圾继续存在体内加重负担。
还是那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中医讲究因人而异、辨证施治,有的人可能需要通过“扶正”(补虚)来达到“祛邪”的目的;而另一种人可能必须先助它一臂之力,“托邪”而出。所以,补与泻在不同的人身上起码还有一个问题,到底应该先泻后补,还是先补后泻的“程序”问题。
无论是补是泻,都离不开最重要的一条——“通”这个前提(这类人即使用药,也要考虑佐以行气的药物)。
所以,按照这种思维方式,用“瑜伽导引法”既可以通调经络、行气,又可以提升中气,坚持练功还可以达到“扶正”的作用,通过“扶正”让身体自行完成“祛邪”的任务。
其实,我只给她们用了“瑜伽导引法”中最为基础的功法进行调理,与什么高难度动作八竿子打不着。一段时间以后有的人开始泻出大量垃圾,一泻就是两、三天,但是让她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泻了以后非但不像一般腹泻那样感到虚弱,反而感觉轻松、精神了,而且没有一点肚子痛的感觉。另外,还意外收获和调好了多年的颈椎病(有的人曾因为颈椎病而换了几千块钱的枕头也不见效)。
这个时候,该扶正就扶正,该补虚再补虚(重要的是找对医生)。
其实“大道至简”,你发现没有?在我们中国所有的传统功法、功夫中,几乎没有一个门派不谈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打通任督二脉。为什么?这大概就是人体最为理想的健康通道吧!任督二脉代表着人体的一阴一阳,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黑白鱼儿一样,既要保持在同一个“圆”里,又必须阴阳互动,还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既动态又平衡的状态呢?就是老子的那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东方文化。
http://s12/small/775154b3hb36a37692e6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