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与千年导引术
(2011-03-06 16:07:01)
标签:
瑜伽讲座瑜伽养生文道千年导引术真正传统瑜伽内功杂谈 |
瑜伽与千年导引术
印度瑜伽与中国导引术都已拥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
引术是我国古代养生功法中最为典型的修炼方法,道家的很多功法运用的就是导引术。而且它还是中医六大技法之一【砭、针、灸、药、按跷、导引】,它可以达到宣导气血、引治疾病的目的。
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属于导引术的范畴。可惜的是,导引术没能系统、完整的传承下来,原版保留下来的恐怕也只有那张“六十四式图”了。但是其原则、原理还在,它的“道”还在。
导引术强调身、心两方面的修炼,它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经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经络是导引的渠道,否则所谓“导引”就无从成立了。导引离不开“气血”这个条件,所谓“导引”,导引什么?就是气血。在这一点上瑜伽与导引术是一脉相承的,而且瑜伽保留的非常系统、完整。
因此,我常常把正规的传统瑜伽称为“瑜伽导引法”。
为什么称“导引术”是六大技法的最高境界?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同时也是引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事物的最佳状态是什么?平衡,而不是一味的杀伐。
“损有余而补不足”也是中医治病所要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因此《黄帝内经》中的《血气形志篇》也提到了“泻有余,补不足”。
其实,中医的“六大技法”里边,都是有补泻作用的,包括药物,它并不是一味的用来杀伐的,它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最终可以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所谓“血气形志”,就是指气血对我们的身体、情志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在《血气形志篇》当中,还告诉了我们气血的一个“常数”,而且叫“天之常数”。这是什么意思?“常”代表恒久、恒定;“数”代表“天道”的不可逆,比如自然界的规律等等(所以,《黄帝内经》是讲“道”的,讲事物的规律的)。人的身体、气血也是有规律的,这里的“常数”讲的是什么呢?是告诉我们哪条经络里的气、血多,哪条经络里的气、血比较少。有的经络“多气多血”,比如阳明经(胃经、大肠经);有的却“多血少气”,比如太阳经(膀胱经、小肠经)等等。
了解了这些常数,就可以掌握它的规律。比如,可以泻多气去补少气的地方,但如果本身就已经少血或者少气了,你就不能再泻它了,只能泻多补少,这也叫“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治病的最高境界,也是天之道。
其实,大家通过这个道理,就可以看出我们生活当中的误区了,我们往往不是一味的“泻”,就是一味的“补”,这样是最伤元气的。元气泄掉容易,靠补药、补品是不可能补回来的,说不定还“补”出一大堆垃圾。我们何必不去借老天爷给我们的资源顺势而为呢?
那么,医生开药方也一样,好的中医他会懂得这个“天之道”,懂得运用这个“天之常数”。而导引术所要达到的境界也正是这种“损有余而补不足”。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引术能够起到调养“精、气、神”的作用。《灵枢·本神篇》就指出:“生之本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就是说,“精”是人的根本,是我们身体的物质基础,没有“精”也谈不上什么“气”和“神”了。而“精”和“神”之间还有一个“气”的问题。《黄帝内经》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个“气”除了先天之气和后天的水谷之气以外,还有一个呼吸之气。先天之气离开了后天的水谷之气,顶多几天元气就耗光了;要是离开了呼吸之气,一会儿就玩儿完。
其实我国的导引术及其传统功法也是非常重视呼吸吐纳的养生方法的,其本质和瑜伽的调气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调身、调息、调心
传统功法当中都非常强调——调身、调息、调心这三条。
中国传统养生讲究“闲心与劳形”,并且还要“常欲小劳,但莫大疲”。《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古圣人的健康之道是:“心安则不惧,形劳而不疲”。导引术就是通过这样的运动方式来达至一种身心和谐、精神放松的境界。
在这一点上,印度瑜伽与我国导引术的修炼方法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它们都强调——身、心、灵三个层面的修炼。
六大功用
瑜伽和导引术单就身体方面来讲,总结起来就有六大功用:
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扶正祛邪、强筋健骨。最终达至“身心合一”的境界。
其实,从本质上说,传统瑜伽、导引术以及道家的丹功,讲究的都是“精、气、神”三个层面的修炼,而不单纯是“筋骨皮”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