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我和你的关系

(2012-02-14 15:18:29)
标签:

美术

童年

创造

父母

启蒙

育儿

分类: 由妈感慨
在这个兴趣纷乱的年代,我一路走来。

    边走。边看。边想。

    回想我跟美术的关系,那应该从20多年前说起。(写完了才发现篇幅那么长……我好不啰嗦)

    最早对画画的记忆,是在我很小的时候,记得爸爸在黑漆的房门上,用粉笔画了一只简笔的鸟。那两扇门上就给我画满了那只鸟。那画法,直到现在我熟练到不能再熟练。

    还有,就是我妈妈在我们所有的衣服上、鞋子上、枕头上都绣了花样。在绣之前,她自己在纸上先画样,然后剪下来,糊在衣服上或鞋子上,再开始一针一线地绣。在童年,我经常看到妈妈做这样的事情。这是她的兴趣,也是任务。所以在童年,我们几乎没有买过鞋子和衣服,都是妈妈做的。后来,她自己说,我从来不会让你们穿单色的鞋子,必有花。也不会重复。因此我们的衣服和鞋子穿出来,经常会有人问:这是买的还是做的?直到我升高中,妈妈不能为我做衣服和鞋子了,便专门为我做了一个新的枕头,绣的是牡丹花。

    我妈妈用勤劳和智慧,丰富了我们的童年生活。也启蒙了我的美术。尤其她的改造,她的以旧改新的创意,奠定了我的性格,以及我今天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或许就是受父母的熏陶,我从小对美有着自己强烈的追求。

    四年级以前,我不记得我画过画。除了画过那只鸟以外。四年级,我同桌仰格。他妈妈是个高中生,心灵手巧,会画画,他把妈妈画在白纸上的鸳鸯和仕女图拿到学校去,我不记得其他同学有没有羡慕,只记得我自己已经被折服的不行了。在那时候的我认为,我妈妈画的那点小花小鸟,跟他妈妈画的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我开始讨好他,期望他能借给我临摹临摹。感谢,他满足了我的期望。其他同学是没有资格的,只有羡慕的份。我把他借给我临摹的画,视为珍宝,很是爱惜。估计就是从那时候起,我迷上了画仕女。一发不可收拾。

    本子上画满了各样的仕女图,我不记得父母有因为我画画而指责我,只记得升初中后,我转到姥姥家跟表弟一起上学,我依然迷恋画美女。姥姥说我,我就偷着画。(60人的班级,我表弟班里前5名,我只有20——30名),但那依然没有打消我画美女的激情,并且初中有了美术课,我清一色的优+。接触了新的美术课题,无形中更加提升了我对美术的爱好和追求。似乎那时候一周一节的美术课,根本不能满足我对于美术的饥渴。

    在“荒废”中,97年我升入了高中,那时候美术专业正在盛行。做小学老师的姑奶奶告诉我可以学美术,到时候考大学容易些。我当然是很期盼被批准,父亲允许了。当时高中的美术老师唐老师每年都要为大学送一批优等美术生。唐老师美术班的学生80%都能考进美术院校。这对于普通班的升学率来说,已经很吓人了。购买了全部的行头,正式走进美术班,走进那间弥漫着墨香、颜料味的美术画室。画室里的工作台和树立的画架画板。以及贴满墙的作品,聚光灯、摆设的静物……让我迷恋。这一进,就再也收不回了。我的美术生涯正式拉开帷幕……

    因为热爱,因为在美术里可以找到自我,我发了疯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用沉迷一次形容那时候的我一点都不过分。

    我们那时候画画是奔了“像”去的。那时候,所有的练习都是“石膏像、人头像、全身像、半身像、”也就是画哪个像哪个。这根本用不着质疑,往“像”里画就是。“色彩”也就是画苹果橘子、瓶子罐子和衬布。还一个“速写”也要求画准比例和动态。顶多就是在手法上完点花样。其他的你别玩,玩了就是比例失调。就是走形。有那么个别想特立独行的准备玩“达利”“毕加索”。别想。玩了就考不上学。唯一一科不需画像的“图形设计”,可以有点“画画肠子”的也就是图形的临摹,也都有固定的模式。变也变不出神来。。。。

    每天除了铅笔就是炭笔,除了铅笔炭笔,就是水粉。顶多试一下钢笔和圆珠笔,就这,老师都已经会说你了:你用钢笔画,你敢确定你不需要橡皮改吗?一下子就能画的准吗?

    每天、每年固定的就是这么几样。在开始的时候,我很乐意去奔着老师的要求,往“像”里画。但是我画不像。画不像,也得画,画的多了就像了。果然是的。我用了那么多年练习这么几样,后来就画的像了。画成了“老油条”。即便是那个半生不熟的“老油条”,想考全国八大美院,依然是很难。因为比我老的“老油条”全国看去,那是多了去了……那时候,满大街都是拿着马扎背着画板的。。

    即便是这样的听起来似乎有点枯燥的练习,都已经让其他普通文理科的同学,羡慕不已了。在他们眼里,这些背着画板、领着水桶,浑身抹满颜料的人,已经是特立独行的另类了。这群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追求美,追求境界。

   一学就是三年。高考失利。换了学校。复读重来。

   画室里,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了“无锡轻工”设计学院(现江南大学),98年——01年,那时候的无锡轻工正如日中天,林家阳以他独特的理念扭转了中国美术界的思路。三年的素描、比例……已经把我整的精力憔悴,听说无锡轻工,考专业,不考素描、考思路。我跟着那位向我们做介绍的师哥,去了无锡。去了才知道2万考生,只要200。那场面叫一个浩大。考完,我才知道美术还可以创意。在之前,我以为美术就是画画。

    同行的8人,只有我一人收到文化课考试的通行证。那对我来说是个莫大的鼓舞和赏赐。

    (后来才知道,还有一位同学被录取,也就我们俩。之前和之后的三年我们市就没有人进的去,现在我不知道了)

    9月份,我正式进入无锡轻工设计学院,进行我全新的创造性思维的思念学习。

    四年大学,我知道了思维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而之前的美术学习,几乎是没有什么创造性的创造。仅仅是为我的美术功底打了个死板的基础。而我的想象力,就埋没在了这样的传统教育里。对于我的高中美术生活,我既恨又感激。还好,命运的安排,我走进了我理想我院校。要知道,想要打开一个成年人的固定思维是很难的。四年,几乎一直是在跟思维较劲。。不过,至少我知道了思维和创造性的重要性。

    可是四年毕业,工作跟思维有关系了,却与美术失之交臂。留给我一直在受用的就是我的设计审美观、我的创造性思维、高中四年的美术基础以及我从美术里面学习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唯一要用到美术的,就是工作中偶尔给设计参考意见,这些已经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只是生活里再没有了画画这么具体的事情。

     直到有了孩子,我重新审视美术,不过这时候我开始关注儿童美术。以及儿童美术教育。

这时候,我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进入,让我兴奋不已。这个兴奋不亚于之前的任何一次狂热。

又是偶尔的机会,姑奶奶带我去参观一个朋友的儿童美术工作室,我的思路像被点燃的导火索一样,一点即燃。我也要做。辞了我不错的工作,开始新的学习。。。

    我知道这才是我要的生活。我因为爱自己的孩子,而爱上了每一个小孩,我因为自己喜欢“捣鼓”,而愿意动员我身边的孩子学习创造。我因为知道思维所带给自己的优势,而愿意大胆付精力做一件“出力多,而见效不在表面”的工作。如果说,在美术教育上要附和家长、敷衍孩子,性格使然,我做不到。要做就做真格。即便前期不盈利,我赚一个喜欢,我愿意。并且我沉浸在孩子所带给我的欢乐里,不能自拔。常常看着孩子的作品,心潮澎湃……心里只有一个愿望:跟我学习美术,长大以后的你们不会后悔的。

    我把我上大学后才接触到的思维,用在了年幼的你们身上。你们比我幸福。

    回顾我的美术生涯,爱恨交加。虽是学了美术,都是模式,直到大学才放的开来,才允许有个人的主见,但是已经太晚了。我从最开始就已经掉进了固定的模式。其实不光是我,就我们以及我们之前的那几代美术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中国多少年的教育观念,也都是这样固定的,教什么,画什么。别有自己的想法。你有,你就是不听话。我们就都不喜欢你。所以很少有人敢出格,就算有人想,也是偷着。我也是。去考无锡,就是偷着去考的,因为专业老师根本不信任我们。回来了也是一顿批评。在他们眼里,我们按部就班就可以了。殊不知有多少人就“死”在了按部就班里。

    如今,我要跳出来。跳出固定的框。这么多年,我一直是在按照自己的思路在生活。很自由。如果说这算个优点,那么感谢我父母。他们给了我自由选择的权力和机会,并且我妈妈一直在用勤劳和智慧改造着她的生活,乐此不疲。至今,我儿子穿我妈妈做的衣服,和鞋子,当然鞋子不再绣花,换成了新型的设计。我还戴我妈妈做的小猫手套。家里用着我妈做的木工收纳盒……生活中随处可见她的设计。

    我希望,我可以用我的经验和学习,来创造更宽的环境,来影响更多的孩子。

    还是那句话,我因为爱我自己的孩子,而爱上了所有的孩子。我因为爱创造,而爱上了跟孩子一起创造。

    希望:奠定,就从童年开始。。。

 

感谢您看完了这么长的字……附一张当年设计学院的照片……………………

http://s4/middle/774f48e8hb8c05509a123&690

         http://s11/middle/774f48e8h78e9b142b7a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