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四川旅游杜甫草堂秋枫知晓人文摄影 |

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4年,创作诗歌240首。后由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草堂占地近300亩,并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理扩建时的建筑风格。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以下即为此次采风纪实,敬请朋友欣赏。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草堂寺的一条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损毁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泽东视察草堂时,曾对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此摄影留念。

梅园,位于杜甫草堂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手机片)

由于行于年后头一周,草堂多处室内览区尚未开放,所以只能在里面到处走走、看看,从而领略一下大诗人杜甫在此留诗百首的创作感受。(手机片)

这里的环境非常的静谧与雅致,难怪我们的大诗人能有如此丰富的感受和想象,并为我们留下那么多流传百世的绝诗佳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也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创作的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意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青睐,影响深远。

在杜甫诗歌的语言表现上,人们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而“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即“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更以“沉郁顿挫”四个字准确概况出自己的作品语言风格。不过后来据记载,杜甫处于盛世末期的时候,年少的他也拥有着雄心壮志,更在当时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魄佳句。但后来,随着安史之乱,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理想与现实差距巨大,从而使杜甫的诗风大有转变,并趋近现实主义。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