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刺的刺激量问题,《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的很清楚:“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说明针刺的刺激量不可能客观化,只能根据患者的反应来决定。几个月前,一位负责电影服装的朋友因为严重失眠找我治疗,大家都知道,搞艺术的人都极其敏感,尤其是女性。这位朋友说她曾经晕针过,所以对针刺很恐惧,我说晕针很正常,她说不是一般的晕针,是针刺后昏迷送到医院急诊抢救过,这时我才意识到她晕针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给她轻轻点按颈背部后,用极细的直径0.25mm的一次性针灸针在其颈背部如蜻蜓点水般快速点刺,结果效果很好。第二周复诊,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说,从开没睡这么好过。上周本来在广州拍电影,专门坐飞机回来扎针。关于针刺的刺激量问题,弟子程延君理解得比较深刻:
我们知道,方药的运用是有体质区分的,其实针灸治疗也是这样。同样的针刺强度,在不同病人身上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反应。比如性格比较敏感的人,对针刺的感受常比一般人更加强烈,胥老师说,这样的病人,疗效一般也会比较显著。
随诊期间,有一位男性抑郁症患者,三十多岁,情绪容易激动,比较敏感,家人言语稍有不慎就会触怒他,招致打骂。最初该病人是因为背腰部不适前来就诊,胥老师在其脊柱阿是穴快针治疗时,虽使用极细的毫针,病人针感十分强烈,一针下去,立即无法承受。接下来的几次治疗,循序渐进,能够承受的刺激量和针数也逐渐增多,但是每扎一针总要休息一两分钟才能继续针刺。而且病人自己对于针感的描述很准确,对每一针的体会都比一般人要强烈的多。随着治疗的深入,病人背腰部不适感有明显改善,令人诧异的是,他的精神情绪也大有改观,和胥老师聊天,也常常会有爽朗的笑声了。
也见过病人,对针刺非常不敏感,即使是粗针针刺也总感觉不够强度,老师对这样的病人,每治疗一次都很费力气。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病人,性格往往大大咧咧,比较豪爽。
我想,疾病的发生与整个人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经常能相应的反应在经筋上:容易紧张的人,经筋也相对紧张;诸事不顺心,烦躁苦闷的病人,经筋也不会柔和。同样,针灸治疗,在缓解筋经紧张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状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