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世界现存最早的标识了人体经脉的木质漆人——经脉漆雕彩绘漆人,出土于四川绵阳,头、胸、背、手部用红漆描绘有人体经脉十余条,当为针灸铜人之先声。
1993年春2月,在四川省绵阳县永兴镇,当制砖取土时偶然发现了汉代古墓,被定名为永兴镇双包山2号汉墓,在当年2至4月间发掘了此墓葬的后室时得到了一些漆俑。4月末的某日,绵阳博物馆副馆长何志国先生在浸泡于保护液中的若干漆俑中间忽然发现了一具周身髹有黑漆的木制人形,在黑色的人体表面上有用红色漆线描绘的遍布全身的路线。“这是一具人体经脉模型!”何副馆长如此作出了判断,于是,涪水经脉木人被发现了。
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所马继兴先生闻讯后,曾在1994年10月专程去绵阳市博物馆考察。马继兴先生说:这是“一具髹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形,其上镌记有红色漆线的针灸经脉循行经路,但无文字及经穴位置标记。这些遍布于全身的经脉循行径路,在黑漆肤色的烘托下,格外清晰分明,使人不难辨识。这是迄今为止,不仅在中国,也是在世界上所发现最古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
据考证,此墓葬的下限应在汉武帝之前(公元前140年),相当于汉文帝与景帝(公元前179—141年)的西汉中早期,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此经脉漆木人形被命名为“涪水经脉木人” 。
该模型全体涂以黑漆,其上刻有供针灸用的红色经脉路径,但无文字记录。与中医通行的十四经脉系统不同,该模型只有十脉,故可称为针灸木人的十脉系统。与中医通行的十四经脉系统不同,该模型只有十脉,故可称为针灸木人的十脉系统。
木人经脉路线的命名与循行特点:
1.所有阴脉均上行到头部。
2.手少阴脉与手太阴脉上行到头部是通过足阳明脉(为使)而实现的。
3.手厥阴脉的走行极为特殊,经颈部侧方上头面,过耳前直上巅顶,过三阳成五会,左右相会于督。
4.足太阳脉在人体两侧的走行均是各有一条,呈现为单线路走行。
5.脉行路线蜿蜒圆滑而挺直,没有成角度的折曲,更没有三次“之折”或“画圈”的现象。
6.足太阳脉与足少阳脉的两脉之间有形成“带脉走行”的现象。
7.各条脉之间有交叉与交会,但没有关于穴位的特殊标志。这种现象叫做“有俞无穴”。
8.在头面颈部各脉的走行与“经络穴位线图”的杂乱如麻情况相较,有极大的差异。
在上述规律中,最为特殊之点则在于左右两侧的手厥阴脉直上头顶而在督脉上交会终止,其在侧头部与三条阳脉(手阳明及手阳明支、手少阳、足太阳)相切而形成了四个点交会,最后终止于督脉上的“通天”或“百会”而成为又一个交会,从而构成了“三阳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