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很多“胸痛”的情况为肋间神经痛,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极少见,继发性者多与病毒感染,毒素刺激,机械损伤及异物压迫等有关。其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并沿肋间神经分布。包括大家熟知的带状疱疹后遗痛,以及肿瘤肺转移的胸痛症状大多是肋间神经在作乱,后面后将通过两则典型的病例阐释老师的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先进行一些肋间神经的科普宣传工作!
人体有31对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分布在躯干、腹侧面和四肢的肌肉中,主管颈部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其中包括胸神经12对,在脊椎周围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其中第1-11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第12对因为位置的原因成为“肋下神经”。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分布有节段性规律,依据临床疼痛部位可以确定脊髓病变的位置。 其节段性分布: T2 → 胸骨角平面; T4 → 乳头平面; T6 → 剑突平面; T8 → 肋弓平面; T10 → 脐平面; T12 → 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
2011年7月,我开始跟随老师的时候,便有一位70岁左右的阿姨因“带状疱疹后遗痛”来到御源堂中医诊所就诊。阿姨性格随和,精神也不错,但是被这种剧烈的刀绞一样的疼痛折磨的日渐消瘦,只的躺在床上咬牙忍着方不呻吟出声音,自然正常的饮食和睡眠受到极大影响,经过一些治疗也没有明显的缓解,最后医院建议施行“神经阻断”手术,因为心存畏惧和不甘,她最终选择针灸治疗,这种治疗过程十分多见,一些针灸的适应症因为没有得到合适的治疗,使病人承受了非常大的痛苦,实在遗憾!其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左侧胸肋部,大约在第7-11肋间,在相应的膀胱经处也有痛感,很典型的肋间神经的分布,围着胸廓呈条形。老师在相应的膀胱经腧穴以及肋间隙为其进行针刺治疗,针刺的深度较浅,长针斜刺,取穴较多,因是不留针治疗,大约十分钟即便结束,随即患者走出诊室休息,没过多久,阿姨又敲门而来,说:“胥大夫,您再给我补几针吧,治疗过的地方不痛了,没针到地方还疼!”老师欣然应允,可见镇痛效果还是立竿见影的,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疼痛的部位逐渐的减少,阿姨也彻底绝了做手术的心!
2012年4月7日,另有一位45岁左右的温州女性患者应诊,手捂住左侧胸肋部,眉头紧锁,表情痛苦不堪,神情疲惫不堪,言谈乏力。该患者膀胱癌肺部转移,病情已是严重,现在最痛苦的就是胸肋部随时可能发作的隐痛,部位自胸椎附近至乳外侧,大约在第2-5肋间,老师用类似的方法为其治疗,也出现同样的状况,治疗过的部位疼痛即刻消失,原来被主要部位掩盖的疼痛呈现出来,如此进行大面积的“灰尘清扫”,该女士才半信半疑的舒展一些面容,至今,她痛苦的表情仍让我百感交集,疾病真的很可怕,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惜福吧!
老师讲,此时的疼痛症结不在筋上,这种针刺方法借“浮针”之理,而浮针的作用部位主要在浅筋膜的结缔组织,其间分布着肋间神经的皮支!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仰望老师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