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電子書製作:倪門學長 陳永諸中醫師)
中醫鍼灸學講義
編輯者言
一、本書初編,原為編者創辦之中國鍼灸學講習所作學員課本之用(係用油墨自印)。自 一九三七年抗戰軍興,交通被阻,講習所陷於停頓,編者因鑒於愛好斯學者眾,與戰事 期中,藥物來源困難,鍼灸術可代藥物療病,有過之無不及之偉效,亦亟應將斯學公開, 以利民生,於是正式付印,定名曰《中國鍼灸學講義》。
—、本書計分四編:第一編鍼科學講義。第二編灸科學講義。第三編經穴學講義。 第四編 鍼灸治療學講義。
—、鍼科學講義。計分二十六節,自第一節至十八節,述鍼術之起源與鑄造形式及 應用,十九節述古今鍼法與今後應取之途徑'二十節以下,述鍼後之處置與生理之變化, 舉凡關於鍼術之實施,詳述靡遺。
—、灸科學講義。計三十節,自第一節至十六節,述灸之起源與各種灸法'第十七 節至二十六節,述艾灸前後之處置'自二十七節以下'述灸之關於生理之種種影響'舉 凡艾灸之實施方法與宜忌,無不詳述。
-、經穴學講義。計分三章,第一章總論五節,詳述經穴之定義與經穴學上之名位 骨度。第二章經穴編'全身之經穴部位主治取法應用'各穴分條臆列'以前著之《中國 鍼灸治療學》為藍本。第三章附錄篇,為經外奇穴之取法及應用方法。舉凡經穴之學識, 悉盡於此。
-、鍼灸治療學講義。分正續兩編,正編分三十門,關於時令病、臟腑病,悉入於 內。續編分十二門,關於婦女病、幼兒病、五官病、四肢軀體病,悉列於此,其編制法, 亦以《中國鍼灸治療學》為藍本。
-、本書編輯時,適為編者所創之鍼灸講習所韌辦伊始,事務冗繁,乃將經穴講義 第二、三章與治療講義,指定藍本與編制方式交與門人羅兆琨、邱茂良二君分任,編者
則任增刪之事,於此應表而出之,二君之力,未可據為己有也° 一九四。年十月編者識
—、鍼術之由來
鍼學一科.,夫人而皆知為我中華最古之醫療學術,。《靈樞》首篇九鍼十二原:「黃 帝問於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 使被毒藥,無用石乏石,欲以微鍼'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 後世』…先立鍼經」。觀乎此,可知鍼學肇始於軒岐。
《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一十八卷。」後人即為《靈樞》九卷、《素問》 九卷,夫《內經》為黃帝與其臣屬岐伯等,相互問難,辨別臟腑陰陽時序,攝生療治之 法,為中華醫學最早之著作,亦為中華醫學之基礎。但稽乎實際,黃帝時代,文字單純, 冶金術尚未大成,故劉向指《內經》為諸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戰國之末,是非無因, 黃帝岐伯為著者所假托,可以無疑,然則鍼術之發明,當在戰國時。
考之《山海經》有云:「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鍼。」則古代之鍼,先為石 鍼,石鍼即石乏石。《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其治宜石乏石。」閱上文勿使被毒藥,毋 用石乏石,則鍼為石乏石之遞變,由石製而改為鍼製。漢•服虔云:「石,石乏石也。季世無 復佳石,故以鍼鍼代之。」則鍼製之鍼,至秦漢而運用,上文推想鍼術之發明,在戰國 時期'或許無誤。
吾人必欲考據鍼學發明之時期,當先究《靈樞》《素問》之創作時代,《漢志》載 《黃帝內經》十八篇,無《素問》之名,後漢•張機《傷寒論•序》,始有撰用《素問》 之語,晉•皇甫謐《甲乙經•序》,亦稱《鍼經》九卷,皆為《內經》,與《漢志》十 八篇之數合,則《素問》之名起於漢晉之間。至於《靈樞》,漢、隋、唐志皆無此書名' 至宋紹興中錦官史鬆乃云:「家藏舊本《靈樞》九卷。」是此書至宋中世而始見記載。 又杭世駿道古堂《集靈樞經•跋》謂:「文義淺短與《素問》不類,其十二經水篇,乃 王冰時之水名,黃帝時尚無此名。」總此書乃王冰所輯而託名於古人者。觀乎此,《素 問》《靈樞》之著,又在戰國時之後,鍼術或發明於戰國時,必先有鍼灸,而後乃記其 法則'列為章節,成最後之《內經》。
總之,鍼學為石乏石之遺法,由石鍼而改進,可以無疑,鍼學之有文可稽,有法可循, 至千萬世而不泯滅者,皆為《內經》之功也。
二、 鍼術之定義
鍼術者,以一定之法則,用金屬所製之細鍼,於身體一定之部位,如關節之間、孙 胭之處而刺入之,施一定之手法,以刺激其內部之各組識、各神經系統,整其生活機能 之變調,以達疾病治愈之目的之一種醫術也。
三、 鍼之構造
古人以石之細緻而銳者為鍼,即高氏之山,有石如玉之石鍼。石,石乏石也。《說文》: 「石乏,以石刺病也。」《素問•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民,病皆為癱瘍,其治宜石乏 石。」是古昔之鍼以石製者。《本草綱目》中有曰:「古昔以石為鍼,季世以鍼代石。」 是石鍼以後,改為鍼製,觀楊繼洲《鍼灸大成•製鍼法》:「以馬啣鍼為之,或用金鍼 更佳。」則鍼鍼之外,在明時已有金製者。近百年來,科學昌明,百物改良,以馬啣鍼 製鍼易於折損,遂利用純鋼化合物製鍼,銳而滑利,堅韌不折,又勝馬啣鍼製者多矣。 然以其易鑼,有以金銀為之者,特無鋼鍼之滑利耳。
四、 鍼之種類
古昔之鍼分為九種,名曰九鍼°九鍼之意,古人應九數。一曰鏡鍼,取法於巾鍼, 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圓鍼,取法於絮鍼'箒其身而卵其 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三曰錠鍼'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主按脈取 氣令邪出。四曰鋒鍼'取法於絮鍼'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癒熱出血。五曰 皴鍼'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癱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圓利鍼'取法於釐 尾,鍼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入也,長一寸六分5主取癒痺者也°七曰毫鍼'取 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痺在絡者也°八曰長鍼'取法於棊鍼'長七寸'主取 深邪遠痺者也。九曰大鍼'取法於鋒鍼.,其鍼微圓,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 此古人九鍼大小長短法也。在近代除鋒鍼、毫鍼外,甚少用之者。
《靈樞》九鍼十二原篇,首有「小鍼之要,易陳而難入」之文,又第三篇為小鍼解, 是九鍼之外,又有小鍼,馬元臺註為微鍼,殆即近代用之毫鍼也。
https://www.techtcmedu.com/courses/027/%E6%9C%AC%E6%9C%9F%E7%94%A8%E5%9C%96/cda_01.png
五、鍼之製法
《鍼灸大成》製鍼法,以馬啣鍼製,謂其無毒,鍛鍼成絲,分長短斷之,外塗蟾酥 再鍛之'云可止痛。然後纏以銅絲以為柄'磨其一端為鍼尖'再入芳香運氣辛溫和血之 藥品煮之,謂藥可入於鍼質內,其意為施鍼時,藉鍼內之藥氣,以取運血氣也。實則鍼 質堅緻,吸收藥力極微,且煮後復須以瓦屑磨擦之,使之光潔滑利,即能吸收藥力,一 經磨擦,亦已消失,古人之用心,亦有似是而非者矣。
近年工藝,突飛猛進,鋼鍼皆有細絲,勻而堅韌,鍼家以馬啣鍼製鍼,手續太煩, 且脆而易折,故多以鍼絲或鋼絲為之,惟仍入藥煮過,然後一端磨銳成為鍼尖,一端繞 以銅絲,成為鍼柄,繼以細砂捻摩鍼尖,使其利而不銳,圓而不鈍。再擦鍼身,務宜光 滑細緻,於是應用於人身,自無痛澀之弊矣。
鋼絲之鍼,堅韌適中,有彈力而不易折,較之馬啣鍼製者,不可同日語矣。然易起 氧化作用而生鑼'為一大缺點,金銀絲製者,雖不生鑼'而柔軟易屈,美中各有不足。 今有一種不起氧化作用之夾金絲,彈力亦不弱鋼絲,以之為鍼,則甚相宜也。
六、 鍼之長短大小與應用
人之肌肉有肥瘦,部位有厚薄,下鍼亦有深淺,刺激有強弱。為適應其刺鍼之深淺, 則鍼之長短,不可不分也。為適應刺激之強弱,則鍼之大小,不可不分也。就歷來經驗 以定之,長者須三寸五分,短者為七分,從七分與三寸五分之間,為分配一寸、寸五、 二寸、二寸五、三寸,共計七類。於臨症應用,深處如髀樞,淺處如指端,四肢腹背, 厚薄深淺'無往而非宜矣。惟是鍼之長者'鍼絲宜稍大'便於刺也。且刺深者'大都刺 激神經幹,鍼小則力不足而效不充也。短者宜小,利於皮下之輕刺。如以鎮靜制止為目 的,則非大者不宜矣。
七、 鍼尖之形狀
用鍼之目的,在刺激其神經,發揮其行氣行血之機能也,神經機能之活力,固在神 經細胞,而傳導之功,乃在神經纖維,纖維細胞之柔嫩,不能受重大損傷,故鍼刺祇可 刺激神經,不能刺傷神經。鍼與神經之接觸,厥為鍼尖,欲盡激撥之功,而無刺傷之弊, 則鍼鋒不宜銳而宜圓。前人謂鍼頭圓者'血管遇之可以避'蓋亦經驗之談。然鍼頭太圓 者'其面積較大'肌膚之抗力亦強'下鍼較為困難,病者感到痛苦亦重'故鍼鋒尖銳固 不可,太圓亦非宜'當於尖銳之中'帶有圓形,於圓形之中,須存尖銳,總之能利而不 銳,圓而不鈍,斯為上品。
八、 鍼之選擇、修理與保存
我國鍼醫用鍼,大都為鋼鍼所製,間有以金銀為之。鋼鍼富於彈力,製鍼最宜,惟 易生鑼,因鑼而發生斑痕,苟不注意,小之筋纖維纏繞鍼身,發生刺痛,不易脫出,大 則為之斷折,故鍼身之有無斑痕,為選擇上應注意之一。金銀雖不生鑼,無蝕痕之可慮, 惟質柔軟,鍼鋒易毛,且易成鉤形(鋼鍼亦時有之),其弊同於鋼鍼。故鍼之良否,亦為選擇 上應注意之一。不論金銀鋼鍼鍼,愈用愈熟,熟則滑利而少痛苦。若一旦臨症應用,病 家因體位移動,致鍼身屈曲,或鍼鋒成鉤,棄之似甚可惜,再用有所不能,如能善為修 理,屈者直之,鉤者正之,則仍不失為一枝良鍼也。
鋼鍼易鑼'宜每日拭擦,若貯而不用,則塗以油質,可久藏不變。金銀雖不生鑼' 用時亦必拭擦。貯藏之器,普通都用針管,但鍼鋒易受損傷,最宜用鍼包,使鍼固定不 移,則鍼鋒鍼身,可無受損之慮矣。
九、刺鍼之練習
以如線如髮之鍼,運於二指之間,欲使之透膚入肌,直搗目的,非有充實之指力不 可。指力之成也,則非熟練不成°善用鍼者,微捻即透入內層'患者似無感覺。其初學 者,如切如鑽'令人難忍'每使患者視為畏途'裹足不前。不特此也'同一病而同一治' 一收宏效,一無進退'何也?亦指力之有無,捻運之純熟否耳。故欲謀斯道之進展'受 病者之樂就,指力上捻運之練習'未可忽視也。
練習法'其法亦有二:一用棉線球練習法,以棉花三四兩搓成球形,每晨用棉紗線 緊繞十二轉,暇時以三、四寸長之毫鍼'用右手大指食指及中指,時時捻進捻出,日復 一日'而線日增一層,經年屢月,線球大而結實,捻鍼乃施展自如,功力已至。用諸人 身,不復感痛苦矣。
又法:以書一冊,懸於壁間,高與肩齊,初取一頁,依次而捻刺之,日加一頁,五、 六頁後'二日加一頁,增至十頁'二日加一頁,如積至三十餘頁'能不費力而鍼透之者' 可以應用自如矣。
次述捻運之練習,捻運之主要技術'在乎提插捻撥,左旋右轉,進退疾徐'各有法 度。彼手技蜩熟者'與未經訓練者'於病之療治'其功效相去倍蔬°故初學者'應有相 當之練習。練習之法,先以鍼插入棉被中,為提插捻習運動之練習,繼為左旋右轉之捻 撥,再進為進退疾徐之練習,能心有欲而手應之,圓轉自如,然後以之臨症,可謂得心 應手,庶無往不利矣。
十、刺鍼之方式
刺鍼之方式,專言進鍼時應用之手法,就所知所見者有三法:一為打入之法,二為 插入法,三為捻入法。打入法今已不行,插入法兼有行之者,最流行而最普遍者,為捻 入法。
打入法:其鍼短而粗'鍼尖挾於左手拇指食指之間,按於穴上,尖著皮膚'二指保 持其鍼尖與鍼體之角度,然後以右手食指扣打而入,入穴約二三分深,然後以左手之拇 食中三指'扶持鍼柄'而捻運之。此法今已不行,聞陝北尚有行之者,日人亦有打鍼法, 惟不用指打而用槌打,其技不及我國多矣。
插入法:今日有所謂達摩鍼法者,其鍼亦粗,類似九鍼中之圓利鍼,進鍼皆用插入 法。先以左手拇食兩指,固定穴位,右手持鍼'拇食二指挾持鍼尖,露出尖端約一二分, 鍼柄則支於虎口,然後以鍼尖密接於穴上,準定入鍼角度,二指略行寬鬆,藉虎口掌腕 之力'直插入穴一二分或三四分'鍼稍停'乃行爪括指循提插等法。
捻入法:為普通之鍼法'亦為下鍼法中之簡便法。手技分長鍼、短鍼下法二種:先 言短鍼下法,凡用短鍼之處,大都屬頭部支末,筋肉淺薄,知覺神經末梢分佈最密之部。 鍼捻入之時,先以左手姆指,爪切穴上,右手拇指中指,挾持鍼柄,無名指傍挾鍼身, 鍼尖著穴,於是手持鍼柄之指,捻轉送下,至應入之目的而止。長鍼之挾持法,同於短 鍼'鍼著穴之後'左手拇食二指,即挾持鍼身,當右手捻動鍼柄送下之時'左手拇食二 指,一方扶持,不使鍼身偏側;一方助鍼絲送下,至應深之目的而止,然後行捻運之手 術。
又有管鍼法者,盛行於日本,以圓形或六角形之細鍼管,較鍼稍短二分。應用時, 以鍼插入管內,鍼尖一端,按於穴上,左手拇食二指挾持之,右手之食指,扣打鍼柄, 鍼即入穴,然後將鍼管上提,挾管之二指則移挾鍼身,保持原有之角度,鍼管既去,乃 以右手捻動鍼柄而下。此法雖手術較煩'如術者指力不足'與婦女、膽怯者用之'亦免 痛之一法也。
十一、刺鍼之方向
刺鍼之方向者,言刺鍼入穴時所向對之角度也。約分之可列為直、橫、斜三種:
直鍼者,不論直下或平進,皆保持其九十度之直角。所謂直角,係皮膚面與鍼尖相 接合,其兩方作成各個的直角是也。人體經穴大部分,皆從直角下鍼。
橫鍼者,即沿皮下鍼,不入筋肉,鍼從銳角刺入之謂也。所謂銳角者,鍼尖與皮膚 面相會,大約為二十五度角是也。橫鍼之穴甚少,僅頭部與胸部數處。
斜鍼亦曰斜刺'鍼從斜角刺入之謂也。斜角者'鍼尖與皮膚成四十五度以上之角度 也,如鍼風池、太谿、崑崙諸穴,應用亦甚少。
十二、刺鍼之目的
《內經》有曰:「欲以微鍼通其經脈,調其血氣。」又曰:「虛則實之,滿則泄之, 苑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此古人用鍼之目的也。從今日科學目光觀察之,通經脈, 調氣血,即為刺激其神經與血管,使血行流暢也。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即近代鍼醫, 謂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也。所謂虛,乃某組織機能之減退也。所謂實,乃某組織機 能之亢奮也。莞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無非散其鬱血充血而已。
再言之'興奮、制止、誘導三種之方法而已。
興奮法者,專應用於生活機能減弱之疾病,如肺萎、肝虛、脾弱、腎衰、筋骨麻木 等'所謂虛則補之者。對於此類之疾病'與以輕微之刺激'興奮其各組織之神經'鼓動 其生活之機能,以達療治之法也。
制止法者,與興奮法絕然反對,對應用於生活機能之亢進所發生之疾病,如知覺神 經過敏,發生疼痛。運動神經過興奮'發生痙攣。內臟神經太旺盛'發生某種分泌過多。 宜與強力之刺激,以制止之、鎮靜之、緩解之之法也,即《內經》所謂:「實則瀉之, 邪勝則虛之」之法也。
誘導法者,即頭有疾,取之足,於距離患部之處,與以刺激,使其部血管擴張,導 去其患部之充血鬱血5或病之滲出物5以達療治之目的,所謂微者隨之之法也。
其他如暴者奪之,苑陳則除之,即今之放血法、刺血法也。
十三、直接的刺激與間接的刺激
上節述鍼治之目的,吾人已知不外施制止、誘導、興奮三種作用。但刺激點,須直 接刺其患部之深層神經幹或血管,使之發起作用,以達到其目的,然而在皮膚淺層,知 覺神經之末端,利用反射作用,與以淺刺,亦能達到其目的,較之深刺激,有時反覺為 優。良以末梢之反射'範圍較廣,惟此類之皮膚刺激'藉其反射力而發揮作用'可名之 曰間接刺激。其直接刺激與患部有關之神經、筋肉或血管'可名之曰直接刺激。
十四、鍼刺之感通作用
當鍼刺人身體之時,恰如電氣之感傳,而發生一種如麻痺樣之刺激,亦有始終感如 瘦如痛者'皆名之曰鍼之感通'鍼醫名之曰得氣、行氣。其感通之範圍不一'有在一部 者,有沿其神經所經過之區域而發感通者,如鍼腰部,能感傳至下肢與足趾,如鍼指部, 能波及上膊與肩胛。亦有不循神經之徑路感傳者,如鍼足部,而感傳至頭,鍼胸部,而 感傳至足,良由神經交綜錯節,無處不通。自某部之刺激,神經發生興奮,傳至中樞, 起反射之興奮作用,使間接之神經細胞,亦起興奮,從而波及其他之知覺神經,發生感 通'亦未可知。
從麻痺瘦痛之感通'亦能推知其病之輕重。下鍼即發感通者其病輕'久而始發者其 病重。感傳遠者其病輕,限於一部者其病重。
術者指覺之敏銳者'亦能知其感通之有無與輕重。鍼書有曰:「鍼下得氣'如魚吞 鉤餌之狀。邪氣之來也'緊而急。穀氣之至也,和而緩。」是皆術者之指覺也。指覺非 人人所能,非熟練不可,亦非細心體會不可,斷非筆墨可以形容者也。
十五、刺鍼時之準備
吾人臨床施術之時,宜如何作準備?曰:「第一步清潔術者之手掌手指,與其診察 上之用具,然後診察病人,審明症狀,以定治療之方針,確定應取之經穴,乃出其耀目 之鍼,檢取適於經穴深淺之長度,即以淨紙勒擦之,如用棉花醮酒精拭之亦佳,鍼既檢 定,乃使被術者整其體位,安其心志,毋移動膽餒。鍼穴部位,為之充分消毒,於是徐 徐為之下鍼'行種種之手技焉。」
十六、刺鍼時之注意要項
臨床施術'不特述如上節之先與消毒而已也。於鍼身鍼鋒之是否無損,應有詳細之 審察,苟發現疑點,宜以薄紙試之,全鍼刺過,絕無聲息,則鍼身不損,退出無音,悉 無阻礙,則鍼鋒亦良,以之應用,可以無憂。
鍼既良矣,而患者面無血色,目暗少神,仍未可以猝然下鍼也,必詢其有無受鍼之 經驗,如其未也,宜緩辭之,必欲鍼治,必先告其暈鍼之狀,與不可膽餒,然後徐徐下 鍼,微運即退,長時之強刺激,則絕對禁忌之。當下鍼捻運之時,必十分注意其面部之 顏色'微有變動'立即停鍼°且也二三穴外'雖不發生暈鍼'亦宜停止'使其翌日再鍼' 萬不可以其不妨而多鍼之,惹起極度之腦貧血,則悔已晚矣。
於普通病者,雖不慮暈鍼之發生,然於下鍼之時,若發生筋肉痙攣,切不可強力刺 下,宜立即停止,切之循之,待其攣急緩解,然後徐徐下鍼,否則未有不發生屈鍼者也°
皮膚過於緊張者,刺下每感劇烈疼痛;皮膚十分弛緩者,易於移動,且以堅韌而不 易刺入,故痛感每較常人為重。凡遇此等患者,如緊張者,必先施強烈之按摩;弛緩者, 以左手拇食二指,緊張其肌膚,然後為之進鍼,可免若干之痛苦矣。皮膚之不易移動, 亦端賴乎此。
其他關於小兒婦女之鍼刺,尤宜注意其移動,下鍼宜淺而速,不能久留,否則折鍼 屈鍼'未有不演出者也。
至若病勢衰弱已極,脈微神散,氣短欲絕,當此之時,萬不能輕易下鍼,妄思救治。 《靈樞經》亦曰:「用鍼者,觀察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在得失之意,五者已傷' 鍼不可以治之也。」蓋精氣已衰弱者,根本已敗,油乾燈熄,鍼雖萬能,亦難挽救,以 立再造之功也。
雖然,急性病症,而形似虛脫,若與以強刺激之反射'每有因此而慶更生者,是又 不能恐受誹謗之嫌而袖手旁觀也。
十七、刺鍼時醫與病者之體位
凡將施術之先,醫者與患者,須有一定之體位,苟患者之體位不正,則取穴不確, 且神經筋肉骨骼之位置,微有不同,欲其舒經行氣,不可得矣。即醫者之體位不正,而 草率施術,往往亦能發生偏側,難於進鍼,或屈鍼之弊,此體位所以要注意也。
考各經穴條下,關於取穴之法,皆有證明,如仰臥、俯伏、拱伸、蹭跪,各有定法。 然病有輕重'力有盛衰'未可執而不化'坐臥側伏'宜隨機權變也。茲定二者之體位如 左:
甲、患者之體位
患者之體位:以舒適與筋肉弛張之程度,成自然為標準,如是在施術之中,不致十 分移動,若其姿勢屬於勉強,必中途轉側,發生折鍼屈鍼之弊。關於各部施術方面,如 採取左之方式,則大致不誤。
在頭部側面施術之時,用坐式、仰臥式、或側臥式。如關頭之後面,則取坐式、伏 臥式或側臥式。
在顏面部,取正坐式,或仰式側臥式均可。
頸部及胸部、腹部之前面,則使之仰臥而施之。正坐亦可。
在刺側胸部、側腹部時,取側臥為善。
後頸部及肩胛部、背部,則用坐式或伏臥式。
四肢及臀部'取坐式或側臥式'患部向上方以施之。
乙、醫者之體位
醫者之體位無定,必隨患者之體位如何,而採取適當之位置。總以易於施術,易於 發揮腕力與指力為原則。
十八、進鍼時之程序
進鍼之時,其先決條件為消毒,於刺鍼時之準備一節,已言之矣。準備已畢,即為 刺鍼之實施'其程序有三:一曰爪切,二曰持鍼'三曰進鍼°為分述之:
爪切:《難經》有曰:「知為鍼者信其左,不知為鍼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 左手壓按其所鍼榮臉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鍼而刺之」 云云。此即言進鍼之時,宜先彈努爪下而後進鍼也,彈努爪下,即按摩爪切,非惟使其 皮下知覺之神經麻木,進鍼減少痛感已也,主要在探尋穴位,切準穴門,下鍼不致傷筋 傷骨也。按摩爪切之法奈何?初於其應刺之部位,以左食指或拇指,微著力按摩,探尋 骨隙,穴位既得,以爪切上,成十字紋,或一字紋,然後以鍼尖,著紋之中央而下,直 達應刺之目的,可無阻礙矣。若操切從事,持鍼即刺,雖依其分寸而不按切,則未有能 中的者'故用鍼者信其左也。
持鍼:持鍼之道'亦甚重要。《內經》有曰:「持鍼之道'堅者為實'正指直刺, 無鍼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又曰:「持鍼之道,欲端以 正,安以靜。」明季鍼家楊繼洲氏曰:「持鍼者,手如握虎'勢若擒龍,心無外慕,若 待貴人。」此皆言持鍼必端正而心靜,要聚精會神'屬意於指端鍼端,直刺橫刺斜刺, 保持其角度而後下鍼,期克盡持鍼之法也。
進鍼:古人於進鍼之時,先定補瀉之要,後行進鍼之法。《靈樞•經水篇》曰:「凡 瀉者必先吸入鍼°凡補者'必先呼入鍼° J後之醫者'令咳嗽一聲以代呼'或曰口中收 氣以代吸,乘患者呼氣或吸氣之中而下鍼,其規則謹嚴,審慎從事,亦成一派。自今日 人體生理解剖之學明,知古人之所謂營衛氣血者,一為血液之流行,一為神經生理之現 象。鍼之補虛瀉實,不越乎興奮、制止等之作用,對於補瀉之手技,僅屬於一種刺激法 之強度,進鍼時對於呼吸上,實無注意之必要,而心之靜,手之穩,徐徐捻撥而下,一 方視其面部之表情,為進鍼捻撥之緩急,面色不變,口眼不皺引者,進鍼可速下。反之 宜輕微漸進,此乃進鍼之要訣也。
十九、進鍼後之手技
鍼既進矣,即為捻運,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補瀉,以新理論,則不越乎制止、興奮、 誘導。三者目的不同,手技遂異,考之《內經》,徵之近賢,名目繁多,心目為眩,大 都標新立異,不切實際。在作者,不外示其廣博,且閃爍其詞,不肯明言,以顯其神秘, 而後之學者,以其玄奧莫測,索解無從,遂視為畏途矣。鍼道之不明,實斯輩為厲階。 毋怪有人目鍼家為草澤鈴醫之流也。編者不才,於古人手技之神秘處,未敢悉皆附從。 如《內經》鍼法,尚有可取之處,特錄其要者,為之註釋,以供同志之參考焉。從科學 立場,吾人對於鍼法,應取之途徑,殿列於后:
甲'《內經》之鋤法
「九鋤十二原」:「小鋤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 未覩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遲速。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 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法,不知機者,扣之不發, 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 正行無間,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鈍道畢 矣。」
編者按曰:本節首言小鍼之不易施,故曰:「易陳而難入」也。繼分粗工上工之所 守,一徒守跡象,不諳妙機,一知守神-能覩病原,而知其虛實,故曰:「粗守形,而 上守神也」,其得神之妙者,知病之在何經,如客之在門,了然其出入之道也。「不覩 其疾,不知其原」言施鍼不可不先審其疾也。次言刺鍼之真諦,在乎遲速'守穴中之妙 機,以適應病體之虛實,即「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也。夫空者,關節之空間也, 即神經出入之處也。神經因受刺激,而發生反射,與局部筋肉收縮,是即機之動也。粗 工不知,僅按其關節而刺之,以為盡鍼之能事矣,此其所以名下工也。神經之機能微妙, 不可思議'因神經細胞之活潑與否'發生反射機能'有強弱之分。如其强也'不能使之 更強'如其弱也'不能使其再弱。故曰:「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也。」欲知反射強 弱之妙機,乃在指端,非可得聞而可得見也,惟有熟練之上工乃能之。乘其反射力之如 何,而應以適當之手技'所謂「知機之道」也。粗工不知此妙機,即不知其往來'故曰: 「闇也。」所謂往來者,指神經反射,感應之起止也。當其起也謂之來,當其止也謂之 去。粗工不知其起止,坐失時機,已止矣,而猶擊之,故曰:「往者為逆。」上工能乘 其起,而應用其手技,故曰:「來者為順。」能明往來,即知順逆,所謂因其衰而彰之, 因其實而虛之,調正其機能之盛衰'達疾病之驅除。迎而奪之,即實而虛之也。隨而濟 之,即衰而彰之也。迎、奪、隨、濟,能隨己意而和之,所謂得心應手,盡用鍼之能事 矣。
凡用鈍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竟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 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為實,若得若失。」
編者按曰:本節言用鍼之大綱,經曰:「凡欲用鍼必先按脈。」脈之虛而無力者, 氣之弱也,當補之,即「虛則實之」之謂也。脈之盛者,氣之盛也,當瀉之,即「滿則 泄之」之謂也。見其青絡怒張,乃鬱血也,則刺而放之,即「莞陳則除之」之謂也。病 痛甚而起之暴者,則解散之、制止之,即「邪勝則虛之」之謂也。「徐而疾則實」,此 言手技,徐入其鍼而疾出也,謂之實。「疾而徐則虛」,言疾入其鍼而徐出也,謂之虛, 謂之瀉是也。所謂實與虛者,一為使神經興奮,謂之有氣。一為使神經安靜,謂之無氣, 此「若有若無」之釋也。「察後與先,若存若亡」者,殆初因其氣虛而實之'乃謂若亡 若存,初因其氣實而瀉之,乃謂若存若亡也。「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者,言瀉之而虛, 若有所失,補之而實,若有所得也。本節不肯定曰有無存亡得失,而曰若有若無,若存 若亡,若得若失者,愚深佩古人之卓見,而體會入微,何也?蓋本節之補瀉虛實,指氣 之虛實言也。古人之所謂氣,固有多端,如本節之所指,乃神經之活力也。神經興奮太 盛'而使之安靜,即古人謂實則瀉之5意為瀉者'瀉其氣也'氣已瀉而不曰氣已無、氣 已亡、氣已失,而曰若無若亡若失。神經因活力衰弱,而使之興奮,即虛則補之之義也, 但不曰已有已存已得,而曰若有若存若得,此非古人之卓識,曷克臻此。
虛實之要,九鋤最妙,補瀉之時,以鋤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鋤, 邪氣得泄,按而引鈍,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蟲止,如留而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 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編者按曰:本節首言補虛瀉實,以九鍼為最妙,繼言補虛瀉實之法。「瀉曰必持內 之」,言必持鍼以入之也。「放而出之」,言提鍼以放邪氣也。「排陽得鍼」者,得以 鍼搖大其孔,排散衛陽,使邪氣可得泄也。「按而引鍼是謂內溫」,此言補之法也,按 而引鍼者,亦即引鍼而按入之,名曰內溫。內溫者,和其內部之氣血也,故曰:「血不 得散,氣不得出也。」自「補曰隨之」以下,專言補之手技。「隨者意若妄之,若行若 按,如蚊蟲止,如留而還,去如弦絕」,誠形容補法之絕妙好詞,吾今為之分解之,一 語道破'不如其含意深長,耐人尋味矣。隨之意若妄之者'隨順也,妄無也'言鍼之捻 撥,順手所至'若有意若無意也。若行若按'行動也5按下也'言鍼似動而似按也。如 蚊蟲止,如留而還者,以蚊蟲之吸血情狀為譬也。去如弦絕者,言緩緩出鍼,以弦絕情 狀為譬也。自「令左屬右」而下,乃言出鍼後之手技。令左屬右者,屬,從也,隨也, 言令左手從右手,於出鍼之時,按其孔穴,則內之氣止,外門閉而氣不泄,於是中氣實 矣。如有留血,急除去之,是即「必無留血,急取誅之」之意也。
編者復不嫌詞費而重申其義。補者,使神經活潑興奮也。瀉者,排除神經障礙,或 制止其興奮'使之安靜之謂也。
編者屢言之,使神經興奮之手技,必須用輕微之刺激。欲制止而使之安靜,必用強 之刺激。學者試一思之,本節言補瀉之技,雖寥寥數字,深合今之新理,已無遺義,誰 謂古人之學識,不科學也耶?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鋤。
編者按:本節示人以鍼貴得氣,氣至即已,不至則捻之運之,不問其數,誠開宗明 義,如何明且盡也,不知後人,為何復演出六陰、九陽、子午搗臼等種種眩人名目,殆 未觀《內經》鍼法之真義也歟!
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編者按:本節之鍼法,不分補瀉手技,但徐入徐出,以鼓動其氣,所謂:「不虛不 實'以經取之之法也。」補瀉無形者'不分補瀉之手技、形式,但徐入徐出以和其氣血' 故謂之同精。精指榮衛氣血也,榮衛同生於水穀之精氣,故本節簡稱為之精。清者為榮, 濁者為衛,清濁相干'乃生亂氣而為病,非氣血之有餘或不足也'故以鍼徐出徐入以導 之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 而彰之。
編者按:本節言刺法之因病制宜也。病之始起也輕而微,刺入即可出鍼,故曰:「可 刺而已。」病之盛者'宜久留其鍼,以待其病勢衰而後出鍼也,故曰:「其盛可待衰而 已。」因其輕而揚之三句,乃言因病施技之法也。病之輕者,所謂徐出徐入,揚其氣而 已,蓋輕刺法也。病之重而屬實者,所謂用實則瀉之之法而減之也,即重刺激法也。因 其衰而彰之者'補法也'亦即輕刺法也。
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弗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 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編者按:本節言刺虛刺實之必要條件。刺虛者,須實而後已,所謂:「必待其陽氣 隆至,鍼下覺熱,而後去鍼也。」刺實者,所謂:「陰氣隆至,鍼下覺寒,而後去鍼也。」 經氣已至以下,言運鍼之宜專心一意,始終不懈,即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 物也。「深淺在志'遠近若一」者'乃言運鍼淺深,氣行遠近'一如其志也。
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 而納鋤,乃復其方吸而轉鈍,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鈍'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至焉。補 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鋤也,故員與方非鈍也。
編者按:本節言補瀉之貴乎適中其度也。瀉必用方,方者,適當也,以氣方盛者, 所謂適當其氣盛而瀉之。「以月方滿,以日方溫」者,古人用鍼'每擇日擇時擇人之精 神充滿之時也。「以身方定」者,擇其氣血和平之時也。以息方吸而納鍼以下,至其氣 而行焉,則言鍼之出入,必當其吸或呼之時而為之,於是其邪氣出,而正氣行也。補必 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其意頗費解'吾推其大意'補者?補虛也'古人之所 謂虛'每指氣虛言'氣虛者氣不行也5今之所謂神經不活潑而無力以動也。補之使其氣 行'使其移動,故曰:「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則補必用員者,即補必須使氣圓 轉活動而流行也。「刺必中其榮」者,鍼必達於內也。張隱庵曰:「必中榮者。」刺血 脈則出血,出血之鍼屬瀉鍼,補而出其血,理不可通。古人以衛主乎外,榮主乎內,此 刺必中榮者,殆刺必達於榮之部分也。「復以吸排鍼」者,隨其吸氣而出鍼也。故員與 方非鍼也,乃取其意也。
吸則納鋤,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鈍.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鈍, 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名曰瀉。
編者按:本節專言瀉鍼之手技。下鍼必乘其吸氣之時,不與其氣逆,下鍼之後,仍 乘其吸而轉鍼'靜留若干時'待其氣至'於是乘其呼而出鍼,邪氣皆出'故名曰瀉。夫 所謂靜以久留者,有二解,熟是熟非,不能起古人而問之,但求理之可通,驗之有徵耳。 所謂二解者,一鍼入穴中,留置不動,以壓制其神經之興奮,可收止痛止痙之效果。一 為靜其心意'鍼留穴中,而捻撥運之,對於因充血鬱血而發之疼痛、痙攣,有絕大之效 果。張馬二家,依其字義而解,僅知其一耳。
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 以閉其神,呼盡內鈍.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自至,適而 自護。候吸引鈍,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闇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編者按:本節專言補鍼之手技。馬玄臺之註疏,隨文解釋頗明,摘錄如左:
此言補虛之法也。言未用鍼之時,「必先捫而循之」'謂以指捫循其穴,使氣以舒 緩也。「切而散之」,謂以指切按其穴,使氣之布散也。「推而按之」,謂以指推其穴, 即排蹙其穴也。「彈而努之」,謂以指屢屢彈之,使病者覺有經脈怒張之意,使之脈氣 填滿也。「爪而下之」,謂以左手之爪甲,掐其正穴,而右手方下鍼也。斯時也,鍼始 入矣,必通而取之,以取其氣。候氣已至,外引其鍼,以至於門。門者,穴也。即推合 以閉其神。此乃始終用鍼之法,而其間尤有節要,不可不知也。方以爪切下鍼之時,使 病人呼以出氣'而吾納其鍼'必靜以久留,候正氣已至'為復其舊'無慢心如待所貴' 無躁心不知日暮,其氣已至,又必調提而護守之。又候病人,吸入其氣,而吾方引鍼, 正氣不得與鍼皆出'正氣在內而鍼在外'各在其處'遂推闔穴門'令神氣內存'正氣之 大者,為之留止,故名曰補。
編者再按:本節之靜以久留'與瀉之靜以久留'有不同焉。以編者之推測'上節靜 以久留,可為二解。一為留鍼法,一為刺激法,就其收效言,甚合瀉之本義。今移之於 補之手技中'則似有不合,以其效用言'不合補之本義也。故本節之靜以久留'當另有 一種手技'所謂法於往古,驗於來今'從補字之義推之。必屬徐徐捻運之一種輕微刺激' 是耶!非耶!尚待考徵。
乙 '科學瞿見黑占之銅^去(本書指導修習鍼灸治病術者,悉照此條各法應用)
1單刺術
單刺術者'鍼之目的,刺達筋層間,立即以鍼拔去之法,屬於極輕微之刺激。此法 應用於小兒或婦女之無受鍼經驗者,或身體衰弱極度之症候。
2旋撚術
旋撚術者,鍼在身體刺入中,或刺入後,或拔鍼之際'右手之拇指、食指,以鍼左 右撚旋之一種稍強刺激之手技。適用於制止,以興奮為目的之鍼法。
3雀啄術
雀啄術者,鍼尖到達其一定目的後,鍼體恰如雀之啄食'頻頻急速上下運動之,專 用於以刺激為目的之一種手技。然而其緩急強弱,不僅為制止作用,亦能應用於以興奮 為目的之一種鍼法。
4屋漏術
屋漏術者,與雀啄術之運用,少有些微不同,即鍼體之三分之一,刺入後行雀啄術。 再行三分之一,仍行雀啄術。更以所剩之三分之一進之,仍行雀啄術。在退鍼之際,亦 如刺入時,每回行雀啄術而出鍼,此為專用於一種強刺激為目的之手技,適用於制止、 誘導二種目的。
5置鋤術
置鍼術者,為以一鍼乃至數鍼,刺入身體各穴,靜留不動,放置五分鐘,乃至十分 鐘,然後拔鍼之一種手技,適用於制止或鎮靜為目的之鍼法。
6間歇術
間歇術者,為鍼刺入一定度數之後,於此中間,任意引拔放置,更數回反復,行同 一之手術,應用於血管擴張,或筋肉弛緩時'為興奮目的之鍼法。
7振顫術
振顫術者,鍼刺之後,行一種輕微上下振顫手技,或於鍼柄上以爪搔數回,或以食 指伏於鍼柄之上端,頻頻輕打之,搖撼之,專應用於血管筋肉神經之弛緩不振者,即所 謂之興奮法、補法者是也。
8亂鈍術
亂鍼術者,鍼刺入一定之深度,立即拔至皮部,再行刺入,或快或遲,或向前向後, 向左向右而運用之。此亂鍼法,專應用於強刺激,適用於誘導、解散充血鬱血之鍼法。
上述八法,為手技中之簡單明瞭而易於實施之手法,無《內經》鍼法之繁複而有功 效。凡百病症'悉可以此八法應付之。凡修習鍼術者,當以此為準繩,希今之修習鍼術 療病,三注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