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陈嘉庚先生视察厦大演讲词
(2013-07-17 16:38:03)
标签:
陈嘉庚先生厦大演讲词 |
分类: 资料库 |
嘉庚先生视察厦大演讲词
离开厦大十九年以来,我总想找个机会回来看看大家,但因环境的不许可,与各方面的关系,使我这想念不能早日实现,直到十九年后的今天,才得与诸君共叙一堂,惆怅之余,也深感快慰!
现在我想把创办本校的情形约略谈一谈。我的创办厦大,其动机可以说是由办集美引起的,因此想要谈创办厦大的情形,就非先把办集美的经过说一说不可。当满清推翻民国初建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既做民国的国民,我们应该各就所长,贡献国家,尽国民一份子应尽的天职。那时,我想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侨商,我没有其他的才能牺牲,我只能以多少的资财替国家举办若干作育人才的场所,为什么我要捐资兴学,其原因是因本省当时我看到不但省教育水准很低,即南洋的侨胞也不容易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我觉得祖国的同胞就使终身没有教育,到底还不失为中国人,而遥寄海外的侨胞则不然,他们不受教育(祖国的教育),他们就要被外人或吐蕃同化,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危机,为着祖国前途,为着南侨的前途,倡办教育,这不是十分迫切的吗?以上所说,可知我的捐资兴学,只是针对国家的需要,聊尽国民应尽的天职而已,而刚才萨校长竟给我以过分的褒奖,我实在不敢当。花一点钱来尽他为国民的责任,这在外国普通得如家常便饭,一点不足稀罕,在我个人最感到不安和惭愧的,就是像校长刚才所提我从前所讲的“为善不终”这件事,我办了一所大学,中途无法支持竟移交政府承办,这就如做父亲的生了孩子无法培植他,竟还要他的祖父来掬养,这使我多么难以自容啊?
二十年前本省一般教育落后的情形,在座诸君恐怕有所不知,现在我就举一例来说明吧。当时本省同安全县,只有小学五所,其中一所是四年即可有毕业生的县立初级小学,可是说来奇怪,这小学由清末办到民共历十一年未曾有一班学生毕业,理由何在呢?原来这所学校是县立的,县立小学的校长都是县长委任的,县长一变动,校长也随之而变动,再为校长者如没有好好的奉承他的县长,县长便有马上把他撤换的可能。校长一换,学长的面目就完全两样了;旧校长一派的全校师生跟着出去,另一批新校长的教员与学生随着进来,就因为这种怪现状时时发生,所以十一年中没有一班学生毕业。同安一县这样,其他地方举一反三,料想也不外是五十步与百步的相差而已。因为教育情势是这样恶劣与可怜,所以师资也跟着发生困难。记得我初次在南洋当道南学校总理的(即董事长)时候,需要教员就只能发电到上海去物色,因为在本省方面是无法搜致的,后来开办集美小学,为着要在当地请教师,才知道同安只有四个简师毕业生,除一个走入商界外还剩下三个,集美费了不少力气才请到二位来。我们知道当时福州已有一所省立师范学校,为什么本省师资还这样缺乏?原因为省师只准收容省会方面的青年,闽南学生想要投考,多有困难,而省会得入师范那些青年,又多是膏粱子弟,他们并没有立下将来要过着清苦的小学教员生活的志愿,因此我深感到师范教育的亟需兴办,所以当民国三年至四年欧洲大战的时候,兄弟在这时候既颇赚了些钱,于是民国六年兄弟就开始筹办集美师范、又为着中等师资缺乏的缘故,兄弟更感到有在福建举办一个大学的必要了。所以民国八年兄弟的再度回来,一方面固是要扩充集美,而一方面也是为着筹建厦大。办集美我早就决心自力维持,宁视力量多寡以伸缩学校的规模,不想向外求助,办大学则早知非有外人的资助决难支撑其久远,所以当时在厦门召集各界首领开会,一方面固然为着要解决南普陀一带公地为校址的问题,一方面也正是希望外界援助的一种表示。当初兄弟计划以四百万举办这大学,其中拟以百余万为创办费,每年以二十万为经常费。计划既定,厦大就于民十年四月六日开幕,十一年一月迁入厦门演武亭新校舍,是年三月兄弟即再往南洋。至十三年,这已有二年多历史的厦大略具规模了,到这时止费资也约已二百余万,这是我开始为厦大去访问三位拥资数千万的侨胞,其中一位是同安灌口人,算是兄弟的同乡,我本希望他们会捐一点钱给厦大,不想他们都一毛不拔,我于失望之后,更加强我勉力支撑的决心,不久世界经济恐慌的不景气已侵入南洋,兄弟难免于祸,统计六七年间,每年亏损以一二百万算,前后共损失千余万,(不景气情形大概这样:本来每担百余元的橡皮,当时跌到每担得到六、七元,以六、七元尽给工人尚不足以维持彼工友的生活)。就在这困苦期间,兄弟还是竭力支撑厦大与集美,其经费仍按时寄到,不打折扣。到得情势愈坏,厦集两校,已难兼顾的时候,我才写信给教育部请其将厦大改为国立,好让我专注精神,以谋集美各部的发展,这是我创办厦大的梗概。这里也许有集美的同学想知道一些关于他们母校的消息,关于集美的过去我不多说,就来谈谈关于集美今后的兴建。
当教部准将厦大收归国办后,兄弟则拟以专力整顿集美,不想未数月而抗战军兴,集美乃迁校后方,而校舍所屡遭轰炸。兄弟此时回闽道经集美曾亲往巡视,其受毁部分,大概我们可以不难恢复她,关于这事,兄弟在南洋曾筹洋二百万元即欲为兴建之用,这二百万元其中二十余万是南洋的集美校友认捐,他们至少捐百元中国法币(合南洋十余盾),万余元由巨港方面捐来,一百万由集美校长陈村牧先生曾去电谓欲在国内捐十万,兄弟以南洋方面已募足,故函止之。总之敌人那一天被我们驱逐出境,则集美便哪一天可以复兴。
末了我要再说说关于厦门大学改名为福建大学的事:
改名这消息兄弟在南洋时全然不知,直到此次回国才晓得,兄弟由仰光乘飞机于三月二十六日抵重庆,二十八号往访教育部长陈立夫先生,陈部长寒暄之后,才告诉我改名这件事。他说欲以兄弟商量此事,后来知道我将回国慰劳,所以等到今天当面征求我的的意思。同日兄弟见孔行政院长,孔院长亦如陈部长言,这时已是三月底,四月一号参政会开幕,事先张副议长伯苓开茶会,邀兄弟前往参加并报告侨胞情形,兄弟趁此机会公开以三点理由辩驳改名的不当:
一、新加坡前有陈笃生先生创办一陈笃生医院,创办时费资仅六千元,后来政府因每年一二百万的津贴,想将其易名为中央医院,事付地方议政局议决,议政局终以尊重创办人陈先生的精神,不予改过,我国素称礼义之帮,难道反不及居留地的政府吗?且厦大之为名乃属地名远非陈笃生先生可比,从知改名更属不必。
二、厦大向有其他大学不同之特殊情形,在我国自古以来虽是以农立国,但其海岸之长,却并不亚于欧西各国,是以我国不但应注重农业,且也应该注及海产,因此前数年,北平方面,一般教授即便感到有以实验方法研究海洋生物的必要,于是他们组一委员会,遴选一大学为实验研究的场所,他的条件是:一、沿海;二、内外海产物丰富;三、仪器完备,厦大就以具备资格入选,从此每年假期均有教授来厦大从事于海洋生物的研究,这就是厦大必需以厦门为名的特殊原因,现在如改名为福建大学,必迁校省垣,那岂不是失去厦大本来重要的地位吗?
三、南洋多闽南侨胞,而闽南侨胞皆以厦门为往返汇兑的中心点,今若改名迁校,海外侨胞闻之必多误会,这于抗建前途亦未始不无影响。且厦门虽失,吾人尚思不久的将来恢复旧,现在把厦大改为福大,这是不是我政府收复厦岛的坚决表示呢?若以厦门沦陷则连大学亦该消灭厦大二字,那么北平、天津今日都沦陷了,北平、天津今日尚存在的大学不是也该改名了吗?
兄弟虽提出这三点理由,但是否改名仍愿听政府之裁决。惟是我们希望厦岛一日得收复,侨胞一日得尚能为祖国兴建教育的事业效力,吾人终不忍厦大从此无闻。当时这意见颇得一班参政员的同情,他们共表愿为兄弟争留原有校名之雅意。过了一两日一晚上陈部长与萧吉珊先生来寓与兄弟座谈至一二小时之久,那时他声明改名之意也已取消,于是这改名事终算不成事实。
今天承诸位盛意来车站相迎并承校长优渥相待兄弟实深感激,此来本应多留些时与诸君多做会谈。但因另有所约,故不能久停,今日欢聚虽觉匆匆,但今后我们的精神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完了。
前一篇:柯伦的诗:一滴水的江湖(长诗)
后一篇:世界十大美容泉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