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学术论文和读书报告(王一川)
要点
一、怎样写学术论文
• 写学术论文不难,难的是事先明白它的要求、形成按学术规范从事研究的日常习惯
• 学术规范的日常化
• 学术论文应考虑如下九方面要求:
第一,他
• 把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作为直接研究对象
• 借对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的阐释而间接表现自我
• 考察研究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的能力
• 首要的是“他”性而非“我”性,是借助“他”性而呈现“我”性
• 少走冤枉路
第二,材
• 必须援引足够的文献注释或调研材料
• 考察收集和引证文献材料的能力
• 一看论述能否以材料作论据
• 二看材料是否可靠而翔实
• 三看是否按规范作注
• 注释是学术论文的支撑点
• 评委看论文常常就看注释
第三,小
• 学术论文选题不是广博而是窄小,即选取有特定范围、边界或程度并具备材料基础的具体对象去研究
• 可选择人物、概念、流派或形态的历史等,不宜直陈新理论
• 20年多年前导师告诫弟子:写一群作家或一个时代的文艺思潮
第四、新
• 学术论文必须具有创新性
• 创新能力: 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思维加工和再造, 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协作精神,挑战风险的勇气等等
大学生创新素质
• (1)好奇心和兴趣
• (2)直觉和洞察力
• (3)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
• (4)人文素质,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包”等
第五、厚
• 厚是指厚重、沉厚。
• 小而不单薄
• 新但不浮泛
• 小而新的题目需以厚实的材料和严谨的分析去使其丰厚、沉稳
• 厚是指对问题采取多方面、立体或层层推进的研究,使人产生丰厚的感受
第六、面
• 论文的“点”可以牵涉宽广的平面
• 要使小题目不显小气,就需将其置放到宽广平面去分析
• 研究文学人物或作品需研究其同时代人物或语境
• 既通过面阐释点,又通过点阐释面, 实现点面互释
• 面要求宽广视野、比较眼光、全局胸怀
第七,实
• 处处求实、实证
• 以研究基础、翔实材料和严实论证取胜
• 一是有厚实的学术素养
• 二是对对象有足够了解
• 三是小心论证,不说空话,有可靠材料
第八、透
• 说理透彻、分析透辟
• 不要求深不可测,而要求透彻、透辟
• 与其讲深不如说透
第九、反
• 在写作中随时回头反思,反复思量或追问研究是否匹配,做出调整、推翻先前结论。反有三层:
• 一是返回原初起点去再思,调整研究方案
• 二是反过来从相反方向去质疑,自我反驳
• 三是返回去把自身当作研究对象,返观自我人格投影
• 为学与为人的互动
二、为什么要练习读书报告?
• 传承知识
• 训练理解、概括与语言表达能力
• 体会治学奥秘
• 为创新而积累
• 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的必要训练
三、读书报告的基本格式
• 引言
• 一、内容概述
• 二、理论与方法
• 三、扩展讨论或个案分析
• 四、评价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个案
• 硕士生罗成同学介绍读书报告撰写体会
• 题目:阅读《互文性研究》
• 重点介绍:
• 运用“互文性”观点分析舒婷《致橡树》
五、读书报告的要求
• 1.理解书:认真理解和概括书本内容(书里说了什么)
• 2.抓书主旨:在前后左右比较中抓住其主旨(书的贡献何在)
• 3.激活问题:从中激活个人的问题意识
• 4.联系实际:联系中国实际加深体会
• 5.利用书:看看如何用书
六、读书建议
• 第一,知建树究得失
• 总体上知晓该书学术建树(如学术贡献、特点、地位、影响及意义等),不忘探究治学得失。
• 在充分尊重学术建树,冷静评判具体治学长短
• 第二,取人长开己窍
• 读他人书,应取其长,促使自己开窍
• 随时随地像海棉吸水那样尽力吸收他人著述之长
• 始终保持警觉之心也必不可少
• 第三,他失九不及己得一
• 名家难免有片面性或缺点,决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十全十美
• 学人不能满足于评说别人而不知自己建树
• 指出他人的九处缺点也不及自己亮出一处优点
• 名家得失固需评,自己建树更根本
• 成熟的学人应时时自问:换了我,该怎么做?是否做得比他好?
• 第四,读人书想己事
• 读人书时想自己事,筹划学问该怎么做
• 读书无止境,人的学术生命有限
• 不要被良辰美景迷惑,而要以有限生命投入到个人学术园地的开拓上
• 在继承中创新
• 第五,先梳理后立说
• 创新建立在对现有成果的了解与尊重上
• 提出新论点前先应梳理前人已有工作,否则落入雷同、重复陷阱
• 提出新论前应小心求证
• 第六,广读书小落笔
• 一方面广泛读书;
• 另一方面治学时小处落笔,将广泛的兴趣沉落到细小问题的研究上。
• 广读小落,才会作出真正的学问来。
• 广读广落,听起来很美,但终究颗粒无收。
• 第七,读西书做中学
• 年轻时难免向往西学,以做西学为乐为荣,但真正的学术园地还在中国,真正站得住脚的学问还是中国学问即中学。
• 一方面必须研读西书;
•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更重要的是研究自己的问题,做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建树。
• 第八,谈空不如做实
•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通常弊端:空想多而实干少,天马行空地畅想却找不到具体落脚点。
• 读书时应悉心寻找个人治学的具体落脚地面。
注:个人收藏的word文档,但已忘记了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7e8f340100qze6.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