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义”
(2021-12-29 04:46:28)
标签:
财经道德真理力量工具 |
分类: 人生感悟 |
可怜的“义”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朋友们,看看本老头多有学问,动辄孔子孟子的。
本老头没事,就此琢磨琢磨。
大家知道,孟老夫子这里讲的是他的义利观,即舍利取义,舍生取义。
义是啥?本老头理解,是道德,是真理,是公平,是正义,总之是精神层面高尚的东西。
孟老夫子的义利观,这就非常伟大,不可置疑了。
你想呀,咋想是一回事,咋做是一回事,但你总不能说,为了利,我不要义;也不好说,只要能活着,啥道德真理,啥公平正义,都不要了。无论谁,即便他很坏很渣,挂在嘴上的,都是言必称义。
本老头不在这里声讨人类的这种两面行为。说实话,这是有关生存问题。大多数人实为生活所迫,没啥好说的。
本老头琢磨的是其中灰色部分,发现三个潜规则。
第一,义这东西,其力量不在自身,而在言者的身份上。
增广贤文上说,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所谓劝人,通常是晓之以义。可你自己卑微,劝人家要如何如何,有用么?没用,道理讲得再好,徒增笑耳。
好比你是单位的员工,一般的员工,看到同事偷懒,份内的事总是推给别人,就劝他:不能这样呀,在其位要尽其责,你不尽责,损害的是你自己的名声。有效果么?多半会被人怼回来。但要是老板找他这么一说,可能他就会出汗。
人微言轻,是我们的国情之一。人们重视义,重视道理,但更重视说道理的人。所以,我们的领导很辛苦,路人皆知的道理,也必须由他说出来。
这叫啥?义为人所设。
第二,义这东西,解释权常常在强者一方。
在老百姓这儿,哪些属于义,哪些属于不义,有基本的共识。特别是有关道德的。比如诚信,比如谦逊,比如敬老,比如感恩。大家都认为是美德,应当遵循。
但真理问题,还有公平正义,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一争论起来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
比如救助穷人,这是公平吧,正义吧,但十个人会有十种看法。有人认为应当勤劳致富,有人认为应当有福同享,还有人认为应当设定最低生活标准。而对于这个标准,又会有各自的主张。
特别是在政治领域,在国与国之间,谁站在真理一边,谁是公平谁是正义?就难解难分。
到底谁说得对?很简单,强者为王!
在民间是这样,在庙堂是这样,在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你看当今的世界,大多数国家根本不会思量国际上的声音哪个对,而只会看是谁说的。这就是现实。
这叫啥?义为势所伏!
第三,义这东西,其职责是为利服务。
古时候的贤人讲义,多半是对自己讲,是自己内心的追求。如今人们讲义,多半是对别人说,是对别人的要求。
为啥要对别人讲义呢?因为别人信了义就对自己有好处。比如有人借了你的钱不还,你就对他讲诚信的道理。你是要培养他的美德么?我看未必,只是要他还钱。他还了你的钱之后,讲不讲诚信,你根本不在意。
这就是当下人们对待义的态度。
当义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武器,用来对付别人的时候,义的威力就很小了。事实上,但凡讲道理能够使人信服的,其实背后一定有力量或者利益在支撑。如果没有某种力量或者某种利益驱使,你讲得再动听,人们会感动,但一般不会牺牲自己啥利益去践行你的真理。
这也是现实。
这叫啥?义为利所役!
最后用一句时髦用语结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