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严要求的理论根据
(2019-07-10 05:13:56)
标签:
财经银行任务打折思想方法 |
分类: 人生感悟 |
高标准严要求的理论根据
我们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许多人并不知道孔子,也不知道孟子,但不影响他成为孔孟很好的学生。因为,儒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浸润,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我们这些后人,与生俱来。
比如孔子教育学生一段话,几乎所有做官的朋友,以及但凡担负了一点管理职责的朋友,都身体力行。
一段什么话呢?
这就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孔子在几千年前说的话,多半难懂,得靠猜。但这一段不难,意思很明了。制定一个高目标,实践的结果可能只达到中等目标;制定中等目标,最后可能只达到低等目标;如果一开始制定的是低等目标,那恐怕就一无所得了。
这句话的教育意义在于,一开始设定目标的时候就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即便没有达到目标,也得乎其中,不致太差。
有没有道理?这个先不说。反正几千年下来,至今还是人们推崇的管理指南。
记得当年我在职场上打拼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个游戏规则,就是营业指标层层加码。好比总行下100个亿的存款新增任务给某个省行,这个省行就会按照120个亿的任务分解下去;市一级银行接到10个亿的任务,就会按照12个亿的任务分解到县一级支行。经过这样层层分解并层层加码,如果把全国基层支行的任务加起来,会远远超过总行下达的任务。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且理直气壮。理由是啥呢?很简单,只有定一个比上级要求更高的目标,执行的结果才能确保完成上级的任务。
不独银行这样干,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干。
连开会下个通知,都会有很大的提前量。确保在主要领导到达之前,与会各位全部到齐。
不仅经济领域下达指标这样干,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这样要求。他们总是要求孩子向第一看齐,争取读名校。“取乎其上”,期望“得乎其上”。其实许多父母知道不可能“得乎其上”,但也不会放弃“取乎其上”。心想即便不能“得乎其上”,至少可以“得乎其中”。
这已经成了民族思维民族习惯。
不过我觉得这个民族思维民族习惯不好,很不好!
这样的思维里面隐含着一个认可。认可啥呢?就是凡事可以打折。无论啥重要的事情,上级下达任务的时候都会预留空间。预估到下级不会百分百完成任务,于是就预留一个打折的空间。为了确保完成任务,就把任务上浮。在上浮的基础上,下级即便完不成,打折了,打折的结果也完成了任务。
凡事可以打折,这就要商榷了。
首先,不利于上级意志的贯彻落实。照理,但凡管理要求,应当是刚性的,该怎样就怎样,要多少就多少,不该有弹性。这样才有一言九鼎的效果。而为了给打折预留空间,因而高标准严要求,就会给被管理者传达错误的信号,造成下级思想混乱。那些不知道这个潜规则的下级,会因为过高的指标过高的要求而望而生畏,失去信心;那些对这个潜规则心知肚明的下级,会因为上级的不严肃而心生儿戏心理,根本不在乎那些高标准严要求。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普遍养成了对上级高标准严要求的戏娱心理,为啥?就是长期以来打折造成的。
其次,养成假大空的不良习气。我们睁眼看满大街上的标语口号,多半是实现不了的高标准严要求。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责,习惯性地转化为人人有责。这就是假大空。最近看到一个标语:国家安全,人人有责。我就疑心:国家安全属于高大上,一般百姓根本接触不到国家安全的事情,何谈人人有责?但人家就这么写了。估计初衷是要老百姓个都来关心国家安全,没有百分百,有个百分之一也是好呀!我们的各种教育,总是要求百分百不留死角。做得到么?做不到也得这么说。这就是习惯。再说,标准提高一点,口号叫响一点总没有坏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呀!但老百姓看多了,就笑笑,说别当真。
实际上,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思想方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但实践起来,常常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