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乐死背后的文明与法治

(2019-04-16 05:28:05)
标签:

财经

安乐死

生命

理解

分类: 人生感悟

安乐死背后的文明与法治

先放一张照片在这儿,吓吓朋友们。

 安乐死背后的文明与法治


 

 

当然,我必须做一个说明,才能有吓唬的效果。

这是一张安乐死的照片。中间的这位老人,是台湾著名的体育节目主播傅达仁先生。旁人端给他的杯子,里面盛的不是美酒也不是咖啡而是毒药。吞下这杯毒药之后几分钟,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原是一段视频,网上有播出。本老头不忍,就截图在这里。视频中傅先生的亲人将杯子小心翼翼地递给他,他接过来,对着镜头微笑,又对身边的亲人说了几句话,一饮而尽,然后就靠在儿子的怀里睡过去了。这种毒药据说是一种叫巴比妥盐酸的剧烈镇静剂,几分钟的功夫就可以夺人性命。

这段视频拍摄于20186月,媒体播出这段视频的时候,老先生已经作古半年有余了。

媒体报道说,傅先生生于1933年,近年饱受胰腺癌痛折磨。去年在家人陪伴下前往瑞士,选择一家叫“尊严”的专业机构,实施了安乐死。

视频播出后,网上反应热烈,但褒贬不一。有赞扬维护尊严的,也有批评亵渎生命的。

本老头内心感到震撼。

震撼啥呢?震撼于有关各方对生命的态度。

想想看,在完全理智的状态下,端起一杯毒药喝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气?鼓起这种勇气需要多么豁达的胸怀,需要对生命多么透彻的理解?

都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没有神仙没有万寿无疆。然而死不是去休假,也不是去旅行,甚至也不是长期昏迷,而是一去不复返。人死如灯灭,生命烟消云散,啥都没有了。人死之后,第二天太阳照旧升起,人们照样歌唱,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与死去的人没有任何关系了。所以,谁不怕死呢?然而人生最大的悲剧是,无论你多么不愿,多么恐惧,死还是每个人无法脱逃的终极命运。

千百年来,人类就在这样的恐惧与无奈中煎熬着,最后都是看着自己的生命一点点流逝。越是成就辉煌的人,越是情感丰富的人,所承受的这种终极的煎熬就越加惨烈。许多人,被疾病折磨得不成人样,被死亡惧吓得全无尊严。

正是在这样不可逆转的悲剧面前,傅先生的举动才震撼人心。傅先生用最后自决的行动告诉人们,既然死不可避免,就要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他端起杯子笑的时候仿佛在说:你哭也是死,笑也是死,何不笑一回?

又想想看,他的亲人陪着他远走他乡,不是去旅游,而是去送死;他的儿子亲手端这个杯子给他,不是为他祝福,而是要结束他的生命,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力量?没有对亲人的深切关怀,没有对生命的洞彻理解,谁能够走出这一步呢?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亲人罹患绝症救治无望的时候,人们总是不管患者如何痛苦,如何思想,总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延缓生命,甚至不惜进行巨大的伤害增加巨大的痛苦。为啥?当然是为病人。许多人以为生命是最宝贵的,无论怎样人都贪生,努力救治正是病人的心愿。人们多半不相信病人在痛苦异常时说的决绝的话,不相信,致使许多人在异常痛苦中持续地煎熬直至死去。这是巨大的悲剧。除了为病人,也有为自己的面子,为世俗的眼光。许多做子女的觉得不能顾及老人的心愿呀,不能,一定要治,该切喉就切,该插管就插,不然别人会怎么说,社会有啥观感?我们还怎么做人?

而傅先生的亲人在这里做出了一个榜样。在亲人救治无望的情况下,不管社会的观感,尊重病人的意见,这才是真爱,是大爱!

再想想看,一个社会,立法允许安乐死,这又需要多么高尚的文明,和多么严格的法治?

先说文明。

立法允许安乐死,本质上是尊重人权。人权,就包括对自己生命的处置权。瑞士这样的国家以人为本,把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作为国家的最高原则,人具有选择死亡的权利也是大多数瑞士公民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立法安乐死就自然而然。

从历史上讲,尊重个人权利是文明进步。我国历史上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之说,就是你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随便处置,一根毛发都不能。这样的观点放在今天,显然过时了,应当摒弃了。

我们这个社会在发展之中,一些传统落后的观念逐步被淘汰,一些现代文明的观念在兴起。但是,文明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当下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理解,应当说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我国社会对安乐死感到震撼,就是因为全民还没有接受这样的观念,接受这种自我对生命的处置方式。

再说法治。

前述种种说明,安乐死不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恰恰是对生命的尊重。而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严格的法治是前提。没有严格的法治,这种终结生命的方式就有可能沦为对生命的亵渎甚至摧残。

瑞士法律赋予人民这种权利,有几个前提条件,首先是当事人必须自愿,自愿签署有关文件,还要自己服药自尽。旁人可以协助,但协助者对其死亡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其次,当事人必须清醒理智,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确认不是凭冲动行事,不受第三方的影响。

这些法律规定其实很简单,关键在执行。没有严格的法治,不去严密地甄别当事人确切的意愿,就会出问题。

以我们目前的社会状况和法治状况,肯定不适用这样的法律。说实话,当下实施安乐死的法律,我们许多老人会紧张,因为不知道会不会哪一天莫名其妙就被安乐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