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银行的钱咋这么好骗?
(2019-02-18 00:35:30)
标签:
财经银行诈骗贷款常识 |
分类: 时事评论 |
有些银行的钱咋这么好骗?
近日,辽宁省高院公布了一起贷款诈骗案,令人触目惊心,然后又令人瞠目结舌。
是啥案件有这等功效呢?
案情其实也很简单。有人用35吨的锌冒充白银拿给某家银行做抵押,获得这家银行开给他的总额达1.6亿的银行承兑汇票。这家银行发现被骗后赶紧报案。可是晚了,人还在,钱没了,据说损失8000万。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1.6亿啦!损失8000万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5000个人打工一年,每人赚16000块钱回家过年,加起来就是这个数吧?一个乡的农民工外出打工一年的全部所得吧?全部取现出来得装一小汽车吧?
咋又令人瞠目结舌呢?你想呀,人家指着一堆锌锭对银行的人说,这是白银,白花花的银子,35吨,想抵押给你们办银行承兑汇票,怎么样?银行就信了,然后就办了。这不是天方夜谭么?银行信贷的规矩在哪里?风险控制的机制在哪里?审慎的原则又在哪里?
看到这条新闻,本老头的第一直觉是这个银行的人真蠢,缺乏常识。
稍微有点常识,就知道银行承兑汇票等于贷款。你在汇票上写多少钱,等于借给对方多少钱。这还不要小心又小心呀?至少要问:你是干啥的?为嘛买这个多的白银?35吨值3.5亿啦!是工业用还是贸易用?工业用你是生产啥东东,需要自备这么多么?如果是贸易,金银的交易需要特许,你有特许证么?即便有特许,货是哪里来的,又往哪里去?为啥停在你的手上出不去?你把他问个底朝天,说不定就露陷了。即便对方滴水不漏,你还可以检验呀,请专业机构用专业的办法检验每一块银锭,是真是假不就一目了然么?
这些常识不深奥,一点不深奥,但凡在银行做了一些时日,就应当清楚。为啥这家银行从信贷员到行领导全都傻了呢?
看来,这不是缺乏常识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本老头想到的原因就是利益驱动。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可以使人丧失理智。情令智昏,色令智昏,权令智昏,更多的是利令智昏。利益面前,有些人就弱智了。
造成这个案件的背后会有些啥利益驱动呢?
本老头姑妄猜之,主管人员可能有政绩方面的考虑。
银行的大小行长需要政绩,而政绩的来源就是客户。上述的这个骗子最初是以一个大客户的形象在银行进进出出。银行的人会算:办这一单业务存款会增加多少,毛利会增加多少,考核的分数会增加多少,年终的奖励又会增加多少,好处大大的哟!要是不办这一单,让别的银行去办,那就错失良机了!至于风险,银行就是做风险生意哟,还能没一点风险?再说,人家有抵押,这么多银锭放那儿,怕什么?于是上下一致,无往而不胜了。
本老头还姑妄猜之,主管人员可能还有私心方面的考虑。政绩的考虑也是私心,但这是放大了的私心。还有些私心只是个人的贪欲,不能与外人道。有些人拿了人家的好处,再要坚持规矩,就难了。比如这个案件中,如果有关方面的人员拿了这个骗子的好处,你要他问个底朝天,恐怕就不切实际;你再要他对抵押物查个水落石出,也有点不近人情。
以上两方面,都是利益使然。一旦利益绑架了银行有关人员,要客观公正处理信贷业务就很难了。到了这个时候,银行有关各方就非常期望对方是做正当生意,抵押物安全可靠。他们即便发现啥蛛丝马迹有点不对头,也会自我否定,然后替对方修复。他们的主观意识里,就是期望啥事都没有。因为利益在这儿,只有交易成功,他们的利益才能实现。
记得早年我到一个新地方工作不久,有人报告说有笔百万元的贷款出问题了,法院在查封抵押物时找不到抵押的房子,房产证也是假的。我就叫人找来负责人,问他怎么回事。这小伙子很虚心,说我们马虎了,上当了。“有这么简单么?”我盯着他的眼睛问,使劲盯着,目不转睛。我问他,贷前调查要现场察看抵押物,请专业机构估价,并到房管部门进行抵押登记,这是常识,你会不懂?我告诉他,不说实情,就作为合伙诈骗的嫌疑人一并交公安处理,你去跟警察说清楚。小伙子出汗了,坦承贷款之前全家受邀去了一趟新疆旅游,回来以后,就手续从简了。他很懊悔,骂这个朋友害了他。后来在公安的帮助下,我们追回了这笔资金,没有损失。小伙子背了一个处分,也心悦诚服。
本老头积多年之经验认定银行发生诈骗案,的确有一些属于经验不足上当受骗,但更多的是因为背后有利益牵扯,诱使银行有关人员作出荒唐的举动。银行的钱好骗,多半不是银行的人蠢,而是有些人贪。
由此说开去,防诈防骗并不难,只要常识就够。然而要根据常识做出判断决定行动,却还要有一颗端端正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