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在外面被人教训了做父母的咋办?

(2018-04-26 03:39:31)
标签:

财经

制裁

规矩

文明

丛林

分类: 时事评论

孩子在外面被人教训了做父母的咋办?

朋友们,你们说咋办?撸起袖子跟他干!

开玩笑啦!

不过,的确有许多父母会这样对待。

我小时候在农村,孩子们放学之后经常在回家的路上打架,有的被打得头破血流。接下来的处理有意思。有些父母的第一个反应是责骂自家的孩子。你这个没用的,怎么被人家打成这样?你的两只手呢?然后就要孩子说是谁干的,一定要说。孩子没办法只好说了。如果是个强悍人家,父母就会不吭声,再把孩子补打一顿,以泄心头之恨;如果是一般人家,看上去不怎么厉害,就会拽着孩子去上门问罪。至于为啥被人打,是不是该打,不太讲究。

当然也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吃亏了,也心痛。但会问清楚,为啥被人家教训成这样?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比如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回和一群小伙伴去偷人家的梨子,独独我倒霉遭到躲在暗处的主人突然袭击。一竹竿打过来,额头上立马起一个大包。这个包隆起得真不是地方,回家很快就被母亲发现了。我母亲是一个很刚烈的人,是非也很分明,一定要我回答为什么。我一五一十照实说了,并把这个老太婆的凶狠夸张了一点。母亲听了,并没有打算去打回一竹竿,而是狠狠滴说该打!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就会偷牛!现在想,谢天谢地,我长大之后没有去偷牛,还得感谢这一竹竿。

哪一种处理方法对头?不要讨论,我母亲做得对也!朋友们一定没有异议。不仅这里的朋友没有异议,就是拿到联合国讨论,也是没有异议。

照理,这个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放在做事方面,社会生活中的道理也可以放在国家关系之中。但奇怪的是,我们许多热血青年(其实不止青年,还有许多老年。而且更多的是老年)一听说我们的啥啥啥企业在国际上被人家制裁了,就义愤填膺,要撸起袖子跟人家干!许多爱国人士呼吁政府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它制裁我们半斤,我们就制裁它八两,并上升到国家尊严民族气节的高度。仿佛不这样干,就不配为国家,不配做父母!

这一阵沸腾的舆情现在有消停之势。本老头在这里做点分析,朋友们看看说得对不对。

这些慷慨激昂的朋友也许并不清楚我们被制裁的企业为啥被制裁。如果弄清楚了原委,知道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几度失信,漠视国际通行规则,可能就不会这么火爆。大家如果能够这样想,联合国的决议你总要执行呀?你不执行,人家给你一个机会,罚你的款然后双方签订和解协议,你总要执行吧?总不能对什么都虚与委蛇?不管对方的制裁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事出有因,不是无端欺负,就应当冷静下来,检讨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长大!

也许这些朋友也不知道制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果知道只是不卖给我们一些东西,可能也能平静下来。虽然这些东西很重要,我们这家公司离不了,但人家不卖,出多少钱都不卖,有啥可说的?你说卡脖子,问题是你的脖子为啥伸在人家的套子里?你自己不自强,就莫怪别人欺负。

这些爱国热情高涨的朋友也许知道事情的原委,但就是感情上接受不了。要知道,这可是我们自家兄弟!自己兄弟被人欺负了,还能不作声?至于道理不道理,见鬼去吧!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干,那就叫帮情不帮理。这样帮下去,大家都长不大,永远是孩子。

如果把国家比作父母,我们做孩子的,就应当努力为父母争气。这个争气不是到处惹事,也不是到处逞强,而是努力使自己文明起来,优秀起来,让世人称赞。这才是爱父母,爱国家。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外惹是生非胡作非为,被人家痛打一顿,父母咋办?好办,一边治伤,一边教训!而不是要拿着竹竿去回敬人家一下。当然,如果自家孩子虽有过错但被人家教训过头了,自然要讨说法。但再怎么讨说法,总要基于事实,合于情理。这里的理,就是WTO的贸易规则。而不能一味意气用事。

如今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一些做生意的公司,在国际上吃亏了,不是平白无故吃亏,而是自己踩线犯规吃亏了,不是认真检讨自己,而是拿爱国说事,努力激发老百姓的爱国热情,无形中逼政府为它说话。这不是爱国行为,是败家子行为。

想起前一阶段我国外交部连发几次旅游警示,敬告国人不要前往某些国家某些地区,以免身犯险境。并且说,对于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者,国家救助的时候,所花费用一律自理!

本老头看到这样的新闻,就猛烈地拍巴掌。对,就要这样做!在国际交往上,国家应当爱护每一个公民,给大家提供保护,但公民们也应当守规矩,不惹事。同样的道理,企业也要守规矩。不仅要守国内的规矩,还要守国际的规矩,守所在国的规矩。公民和企业不守规矩,就要它们承担责任。总不能大家一出国门就忘乎所以,以为干啥都有国家买单。只有这样,公民也好企业也好才能长大起来,国家才能强大起来。要知道,国家的振兴不是要走强者为王的丛林之路,而是要走现代文明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