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买卖中的杀熟现象

(2017-05-25 04:06:00)
标签:

财经

杀熟

欺诈

营销

短视

分类: 财经漫谈

买卖中的杀熟现象

我们国人办事喜欢找熟人。到政府去办个证,要找熟人;孩子去学校报个名,要找熟人;到医院去看个病,更要找熟人。找熟人是因为熟人好办事。你要是不找熟人,或者没有熟人可找,正当的事情也能办,只不过常常会遇上一点麻烦,或者耽误一点时间。但要办不正当的事情,或者办那种擦边的事情,就不可能了。

说句公道话,如今政府部门办事规范多了。有些手握大印的朋友即便有心刁难一下小民,看看能不能刁出啥好处来,也不敢了。特别是许多公共服务部门,在网上提供服务,公平而方便。比如以前买火车票,没有熟人不行呀。买一张长途的卧铺票,需要卖很大的人情面子。如今简单了,在网上抢就行,抢不到也没啥说的。所以,熟人的市场好像在收窄。

但熟人还是很重要,人情还是很宝贵。只是熟人好办事的原理已经退出了日常事务,但并没有失效,而是转入到更高更深的层次中去发挥作用了。这里面的学问,朋友们自己去琢磨,本老头点到为止。

本老头这里要说的是有些朋友在运用熟人好办事这个原理时,走入误区了。他在买卖交易时,也习惯找熟人。结果哩,没有得到啥好处,还往往吃了哑巴亏。因为他们不知道买卖之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叫杀熟。

杀熟的表现有许多种,动机也有许多种。本老头经过缜密思考,认为从动机上分类,有两种比较普遍。特提出来警示世人,以便天下太平。

许多年前,我家领导的身形还有点阿娜多姿的时候,喜欢逛时装店。不过看的时候多,买的时候少。因为她不懂,怕上当挨宰。有一回她的一个同事牵着她进了一家店,指着店主说这是我表妹。我家领导很高兴,心想熟人好办事,就放心地买了一件。据说这是孤品,就是这个城市只卖一件。而且只拿进价,人家说只当为朋友跑腿。可穿了三天之后,一个亲戚也穿着这样一件上门来了。我家领导有点诧异,就问出处,又问价格。这么几问,就问得她很难过了,店家欺骗了她也!不仅不是只此一件,而且这个亲戚买的还便宜许多。

我家领导义愤填膺,当时就声称要去找店家。我说先吃饭,吃了饭再说。吃过饭之后,大概血液下沉,脑袋有点迷糊,她就忘了这事了。过了好些日子我开玩笑说,咋不上门去兴师问罪呢?她说,算了吧,都是熟人。她说,我要找店家揭穿此事,我的同事就尴尬了,会以为我怀疑她们合伙来骗我。不管说得清说不清,反正是互不信任了。罢了,以后不去就是。

看看,因为是熟人,为了顾及情面,就只好吃哑巴亏了。

做生意的人杀熟,最常见的就是这种抓住人们碍于情面的心理,大胆切入,宰一刀是一刀,赚一个是一个。所以,有经验的朋友,买寻常物品绝对不会找熟人。你不认识他,没有任何情面可言,砍价就很痛快了,维权也很痛快了,该咋办咋办,没有任何顾虑。

还有另一种杀熟。看上去不是宰你,只是忽略你,但实际上也是侵犯了你的利益。

那天我去买早点,买一种玉米窝窝头,金黄金黄的。据说是杂粮,又据说杂粮有利健康,于是就赶了时髦。其实吃了许久了,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忙着吃粽子,就没来了。一块钱一个,买五个,老规矩。一手交货一手交钱,走了。转身的一刹那,我感到还欠我点什么。对了,没给我积分卡。以往买窝窝头,一头一卡,见头数卡。这里的头不是我的头,而是窝窝头。把这些卡积攒起来,五张就可以领一个头。咋不给我呢?也是一种福利也。但我没有问,不好意思问。男人呐,最怕别人说小气,锱铢必较。所以,装慷慨,装大方,都是男人犯的贱也。有心计的朋友看准那些穿中山装迈四方步的,你就使劲宰,没关系的。

说远了,回来说正题。

转天我家领导去买,也是五个。惊动领导办这种事,我就有点惶恐,远远地迎上去。她在递给我窝窝头的同时给了我五张积分卡。朋友们,这些事都是我管的,而工资等比较大一点的事情,就归领导管了。

我没有卡,她去就有,这我就思量开了。因为她是教授?不会吧?如今谁在意一个教授呢?再说,她的脑门上也没有标明,谁知道呢?

思量的结论是,这个窝窝头的头,杀熟!因为我是老顾客,熟悉了,就宰我一刀。

细致分析,这里面还有更深的商业原理。这里的杀熟,不是欺诈顾客,而是店家运用了一种商业推广的办法。这种办法只惠及新顾客,老顾客被除外了。这种小小的积分卡,就是一种利诱,让新顾客产生好奇,产生好感,然后一买再买,成为回头客。等你回头多了,他认为你已经被绑定了,就撤了你的优惠,把这种优惠运用到新顾客身上去,以便打开更广的销路。

这样的杀熟在商业上屡见不鲜。早年我在外地任职,发现我家乡的啤酒在当地卖得便宜,比在家乡便宜许多。我就纳闷,为啥?照理应当贵呀,不说别的,运输成本就很高了。有人指点说,这是为了打开市场,做推广用的,等于免费广告。这我就明白了,于是放心地喝,不怕有诈。

如何评价这样的杀熟现象?我只能说,这是初级阶段的低级行为。真正有点高度有点境界的买卖,不会耍这样的伎俩。因为这样的干法不利于积累商誉,只会像熊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重视老客户,厚待老朋友,牢牢地保有这个基础,有余力再开辟新的市场,这才是经营之道。

 买卖中的杀熟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