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死亡质量民生道德 |
快乐地生还要幸福地死
国家放开二胎,许多朋友欢欣鼓舞,摩拳擦掌要再生一个。哪怕跟儿子的儿子同龄,叔侄成哥俩,也顾不得那么多。
本老头日薄西山,想的是另一回事。说出来有点煞风景,但还是要说。
前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统计数据,叫死亡质量指数。乍一看,觉得荒唐,死亡还有啥质量可言?不过回神品味一下,的确有一个如何善终的问题。于是仔细看下去,发现我们又悲催了。
在统计的80个国家中,我们这一项的排名是71。啥意思呢?就是我们的国民死起来要比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痛苦。在这个统计中,英国第一,前二十的都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真搞不懂,这些人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不仅活得滋润,死起来也痛快。
反观我们国家,GDP都老二了,人均收入也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老百姓死起来咋还那么痛苦呢?
本老头想呀,这里面的因素估计很复杂。
首先是经济的因素。说实话,我们的人均收入是不低,但许多老百姓被平均了,实际生活水平还是很低。到中西部的农村去走走,到城市的小巷子里去看看,许多人还是很贫苦。因为经济条件受到限制,许多同胞老了,病了,不能得到很好的医治。全民医保是搞了,但大家知道,这只是最低医疗保障,大病重病,长期的慢性病,就无法救治了。我家领导是个医生,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病患是可以治疗的,但因为费用太高承受不起,就开点药回家了。回家会怎么样呢?回家就是等死。生活贫困的人们知道如果有足够的金钱,他本可以活下去的。这些人在这样的心情中离去,非常痛苦。
其次是文化因素。这里面又有复杂的分支。一个是观念问题。我们的社会观念是重生不重死。生个孩子,添丁进口,全家高兴得不得了,但老人临终,就觉得是晦气的事情,一般人要离远一点。一个是道德问题。我们这个社会敬老孝顺的道德在沦落,在快速沦落。许多子孙对老人的态度很势利,对我有利就孝顺,没什么利益可图,就礼节性地应付一下,要他掏心掏肺掏银子对老人,做不到。家庭养老,给予老人温暖的临终关怀,许多家庭普遍做得不够好。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许多老人最后的日子非常悲惨,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情,甚至连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只有带着痛苦离去。
再次是管理因素。我们国家有以国为本的传统,没有国哪有家?所以在对待老百姓生老病死方面,的确忽略了很多。只是近些年来政府才调整施政方向,注重民生。又由于我们整个社会刚刚脱贫,还没来得及建立健全临终关怀的一整套制度和设施。看看我们的现状就知道了。我们现在的老人,最后的一站多半是医院。而我们的医院是救生不救死,有希望救活,他就努力抢救;没希望了,他就通知家人领回去,说想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吧。我们没有除了治病之外其它的机构,来给与临终的老人以妥善的照顾和心灵的抚慰,让他们平静地比较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最后要说的就是精神因素。西方人死亡的质量指数相对较高,本老头猜测,可能也不完全是他们的经济条件优,他们的子孙道德高,他们的临终关怀好,最主要的是他们心中有一个上帝。这就是精神因素,也叫宗教因素。西方人老了,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会比较平静。为啥?他们心中有一个希望,说可以进天堂,见上帝。虽然要与人间的亲人分别有点不舍,但那边的诱惑也很大。就像有些人弃妻别子出国去发展一样,只是心情有点复杂而已,并不痛苦。我们的国民不一样,将死之时只有恐惧,没有别的。他不相信有上帝,也不相信有轮回,只知道死了就了,一把骨灰而已。这种完全虚无的感觉会让人十分痛苦。
有些朋友可能会反驳,说我们有共产主义理想呀,相信人类会进入这样美好的社会,而且自己为这个美好社会的到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种信念会让大家笑着离开这个世界。这个,应当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可以肯定,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绝对是少数。为啥?因为这是完全无私的人,到死的时候还想着别人,一般人做不到。进入老境濒临死亡的人,多半想自己的多,这是人的本原。人类美好的未来,毕竟是别人的事情,而佛教的轮回,基督教的天堂,都是有关自己的前途,所以特别诱人,足以安慰他平静地离开。
本老头分析这些,不一定靠谱。如果阁下您觉得有点道理,俺就隆重建议重建国民的宗教信仰。这个真的很重要。
应当把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区分开来,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让政治信仰解决现世的问题,宗教信仰解决来生的问题。这样,现时的政治主张与宗教信仰就不会打架。
古人说,死生亦大矣!生是大事,放开二胎就是解决生的问题。其实生易也,而且很快乐,过程快乐,结果也快乐,死就难了。如今我们国家快速进入老龄社会。怎么有尊严少痛苦无遗憾地死,是许多老人面临的问题。在解决生的问题的同时,国家也应当把老百姓有尊严地死作为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从物质到精神统筹规划,以此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也借此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