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要的是和你一样的生活你能给么?
(2015-01-21 05:48:21)
标签:
手足帮助感恩自主情感 |
分类: 人生感悟 |
他们要的是和你一样的生活
这回本老头不说国事,说点家事。
几个博友在博文中说到兄弟姐妹之间的恩怨问题,多半是一方为了手足之情勉为其难地付出,一方打着手足之情无休无止地索取,付出者付得不甘心,索取者也取得不满意,结果呢,手足之情还是难以维持,有的甚至产生怨气,形同路人。
本老头年纪大了,这样的事看得多了,就想说几句。
人们年轻的时候多半很顾着自己的兄弟姐妹。那个时候没成家,父母兄弟姐妹就是自己的亲人,全身心顾着家人自在情理之中。成家了以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情况就不一样。人们多半是主顾小家,兼顾大家了。如果还是大家小家不分,把兄弟姐妹与自己的妻儿一样对待,对于现在这样的家庭结构就不合适了。通常的模式是,小家一经成立,经济就独立了。什么叫独立?用经济术语说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法理上说,小家庭有赡养父母的责任,这是法定义务,但没有供养兄弟姐妹的义务。当然,如果父母能力不济,兄弟姐妹又年幼,为兄为姐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大家庭也是应当的。但一当兄弟姐妹成人了,特别是成家立业了,这种经济上的惯常帮助就应当终止。这里面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上的资助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叫付出者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资助实际上是一种大锅饭,会养成受助者的依赖,淡化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许多朋友不能很好地厘清这里面的区别,背负着不该背负的家庭义务。结果哩,费力不讨好。正如前文说到的那样,这种温情脉脉的帮助初衷总是好的,但种下的是龙种,长出来的常常是跳蚤,兄弟姐妹之间的无私援助弄不好就会带来恩恩怨怨。
何以如此?为兄为姐的帮助了你,你为什么还有不满呢?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你要是拿出一点钱来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上学,人家会感激你一辈子,但你要是拿这点钱给你贫穷的侄子侄女什么的去读书也好,去就业也好,去买楼也好,人家只会感谢你一阵子。一阵子过去之后,你的兄弟姐妹看看你家的条件,再对比他自己的境况,可能会觉得你拿是拿了,但拿得少了,还可以拿得更多一些。拿到什么程度为止呢?这么说吧,你吃肉了,他也有肉吃;你吃海参了,他也可以吃海参。这就公平了,这才是兄弟,这才是姐妹。这种平均主义的思想十分普遍。这就是恩怨的由来。
为什么一些朋友会做这样的傻事?这就要说到传统观念了。我们中国有一些老观念比如长子如父长女如母,是造成一些家庭责任不清的思想根源。这是要不得的。过去的年代,生活艰辛,孩子成人不容易,需要长兄长姐对弟弟妹妹的关照救济。如今不同了,即便父母没有能力,也有社会救助系统,再强调这样的观念,就有些过时了。这样的意识,经常被一些人利用向自己的兄弟姐妹索取,也使一些抱着旧脑筋的朋友无端地喂养着自己懒惰的兄弟姐妹,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这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外衣是手足之情。喜欢向自己的兄弟姐妹伸手的朋友,伸手的时候总是把手足之情挂在嘴上。其实呀,说得刻薄一点,这手足之情在他们那儿只是一张要钱的支票,支票一旦兑现,拿到钱了,这就是一张废纸。有人说我们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国度。的确呀,人们口不离情义。但实质是什么呢?许多人情的背后是银子。要是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利益,还讲情义么?许多人就不讲了,包括兄弟姐妹。好比你是一个大官,或者是一个大款,风光的时候许多人十万八千里攀远亲攀得来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是随叫随到,但一旦不做官了,或者没有钱了,什么事也办不成,可能情形就不一样,远亲自不必说,手足也不一定是手足了。
说到这里,本老头就想奉劝年轻有为的朋友,你要是在意你的兄弟姐妹,想长久保留那份可贵的手足之情,就要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努力劝他们上进,帮助他们出息,最好以后能与你比翼齐飞,即便有差距也不要太大。否则,大家成人以后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很难再有手足之情的,你就是天天把银子给他们,他们也是不满意的。因为,他们想要的是和你一样的生活,你能给么?
不过造化弄人,人们之间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即便是一奶同胞,因为天生秉性的不同,还有个人努力以及所处环境机遇的不可复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长大之后个人境遇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像橡树的种子,都是一棵树上结的果实,成熟之后散落各地,经年之后有的就成参天大树,有的就像歪瓜裂枣。这是自然现象,兄弟姐妹也是如此。怎么办?那就要承认差别,和而不同,双方都不能有比肩的想法。大家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还有手足之情,还有兄弟姐妹可做;如果老是抱着羡慕嫉妒恨的心态,老是这样想: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你为什么这样风光,我为什么这么凄惨?难道你不该帮助我吗?那就玩完,不仅帮助难以持续,手足之情也会消失殆尽。因为任何一份善良,一份爱心,一份责任,也都是要悉心呵护呵,它经不起无情的撕咬和背叛!
本老头说出了人性中的一些灰色,要是冲撞了您心中的美丽,俺在这里道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