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银行利率市场化靴子财经 |
分类: 财经漫谈 |
银行艰难的日子就要来临
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出来了。假以时日,这个条例就会正式颁布。
本老头前文说到存款保险条例对老百姓存款的影响。其实,对绝大多数百姓来说这种影响微乎其微,因为你没有多少银子放在银行里等着银行倒闭。有影响的是那些大户。
可是,但可是,可但是,这样的制度对富人真会造成威胁么?其实也不会。当今这个世界,富人多半不会吃亏。他有本事弄这么多钱,就有本事不会让这些钱莫名其妙地让一项国家政策给毛掉。不会,你千万不要替富人担心。
真正要担心的是本老头的那些同行同事,那些搞银行的朋友们。保险条例实施之日,就是银行苦日子的到来之时。
在此之前,都说银行好呀。银行还真是好。本老头在银行将近三十年,见证了银行的越来越好。这么说吧,干银行的人,最初都骑自行车,后来都换摩托了,再后来就都开私家车了。最近谈论的话题多半是换车换房,也有兴妖作怪换老婆的。
银行咋就这么好呢?从大道理上说,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但仅仅从大道理上说还说不通,为啥都改革开放,却还有许多人买不起自行车呢?这就要分析一下行业特色。不是都要讲中国特色么?这个一定要讲,不讲好多事情搞不清楚。
中国特色反映在银行业,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得非常漂亮。国家规定存贷款利率,有一个固定的利差,确保银行躺在那儿有饭吃,这就是计划经济的特色。但不是要改革么?于是又让银行去赚钱,在利差确保的基础上再努力去赚钱,名曰以效益为中心。这就叫搞市场经济。赚了钱,就可以提高员工的收入。这个就不得了,银行等于守着一条大河卖水呀!于是银行的各种收费名目不断推出,银子也就滚滚而来。这些年几家大银行的利润动辄几千亿。从个位数往前数,老百姓根本数不过来。赚了这么多钱,国家高兴呀,说不错不错。行长们请求说,员工们很辛苦,分一点可以么?领导说,可以可以。于是,大家就鸟枪换炮了。
如今搞什么存款保险条例,是啥意思呢?这就是要深化金融改革了,要全面推行利率市场化了。
老百姓看到银行那么跑火,觉得不公平呀,于是不断参奏,要求取消利率政策保护。国家想想也对,应当利率市场化。但要放开利率,没有国家规定的利差了,银行倒闭的风险就会剧增。咋办呢?都让国家兜底?不行。于是心生一计,搞存款保险。银行一旦倒闭了,叫保险公司去给储户理赔。这就是存款保险条例的来历。
搞存款保险没关系,银行最怕的是随之而来的利率市场化!这些年一直在叫要利率市场化,银行一直在提心吊胆,但靴子一直没有掉下来。
实际上,第一只靴子早就已经掉下来了,那就是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了。如今银行放贷款想定什么利率就可以定什么利率。你有实力,它就给你低利率;你可怜兮兮,它就要剥你的皮。银行嫌贫爱富,那是必须的。
不过,贷款利率市场化这只靴子对银行影响不大。在资金问题上,我国一向是卖方市场。在储户与银行的关系上,储户是爷;在银行与借款人的关系上,银行是爷。所以放开贷款利率,银行多半偷着乐。银行怕的是放开存款利率。如今存款保险条例一出台,就意味着存款利率市场化这第二只靴子就要掉下来了。这个,才是银行最为恐惧的。
你想呀,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到那时存款多少利率,你可以和银行谈,跟菜市场买菜一样讨价还价。你要觉得这家银行给的利率低了,就到下一家去。下一家有可能接受你要的价格,也就是资金的价格。这样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银行的存款利率无限接近银行能够承受的最高成本,几近于贷款的利率。如果存款利率等于贷款的利率,那银行就没有一分钱的利差,大家白忙活了,要倒贴全部的固定成本和人工费。如果虽然有一点利差但利差不大形成的毛利等于固定成本摊销和人工费及税金之和,那就意味着银行经营的利润为零。你要是经营不好,吸收的存款利率很高,低价吸不到;放出去的贷款利率不高,高了没人要,这个利差就会很小很小,小到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经营。而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存款利率尽可能地高,而贷款利率尽可能的低,利差尽可能地小。说银行的苦日子就要来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这样放开利率合理么?从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看,非常合理。国家规定利率,实质是一种政策保护,还是计划经济。这对其他行业对所有经济人都是不公平的。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来说是置之死地,能不能后生,就看各家银行的本事了。
可以肯定,利率市场化之后,各家银行的经营战略必然作大幅度的调整。过去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肯定还要做,但利润的重心肯定不会再放在这个传统业务上了,而是会转向多种经营。比如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做社会各类经济交易的中间人,从中收取一点佣金。这是发达国家银行走过的道路,我们很难另辟蹊径。这就是说,银行由过去的躺着吃,要变为抢着吃甚至讨着吃了,你说艰难不艰难,可怜不可怜?
好了,同事们,同行们,收起休闲的帐篷,打起精神来,投入到竞争之中去吧!本老头年纪大了,不陪你们玩了。
想起普希金的诗,修改一下,送给各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急,不要悲伤,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还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