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不言谢
(2014-05-16 05:09:39)
标签:
谢恩邦交慷慨互惠互利干爹 |
分类: 人生感悟 |
大恩不言谢
我们的先辈对于有大恩于自己的人,分别的时候总要抱拳在胸说一句:大恩不言谢!意思是恩情太重了,杀身都难报万一,说个谢字就亵渎了。这里的不谢,其实是谢在心坎里,谢在骨髓里。流传下来,这感恩谢恩,就是美德了。
近来本老头观察世事,发觉这句凝重的话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大约受恩的人被这种隆恩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不言谢了,也不想谢了,拍屁股走人,管他娘的了。
有没有这种情况?好像有,要不,有些世事解释不了。
比如东北边那个国家,是我们花了几十万条年轻的生命换来的半壁江山,应该算大恩吧?还有西南边那个国家,据说那些年里我们自己勒紧裤带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0%到30%来支援他们,直至赶走侵略者,实现国家统一,也应该算大恩吧?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南一北两个小兄弟一坐上龙椅就翻脸不认人了。具体的情形不说,说来令人愤怒。
这是啥原因呢?俺就想可能是我们给予的恩情太重了,人家承受不起,于是为了解脱,就干脆翻脸了。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民间也随处可见。有些人好交朋友,朋友要什么拿什么,两个人好得比亲兄弟还亲。但不知怎么后来竟闹翻了。原因五花八门,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就是有一方忘恩负义。
分析他们的闹翻,其实是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方慷慨帮助另一方,多半是有期许的,就是感恩。对于施恩的一方,帮助的越多,这种期许就越强烈。也有真君子施恩不图报的,但说实话,君子不多凡人多也。要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给对方了,自然要求对方也能够把自家的身家性命交给自己。这中间如果有一点不对等,或者有一点小误会,就会起猜疑,出麻烦。而对于受惠的一方,要一辈子感恩,也的确是一个包袱。说实话,人们维持美德有一个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美德就很能维持了。这就好比讲信用,欠人家三百五百好说,三千五千也没问题,到期就奉还,美其名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要是欠下了三十万五十万,或者三百万五百万,他砸锅卖铁都还不起,咋办?有些人就会逃跑,还有些人就会赖账,更有些人找个理由挑起争斗。人世间的所谓恩恩怨怨,就是这么来的呵。
真到了翻脸的时候,倒是恩主被动了。有些人为了脸面为了形象,只好屈尊下来,跑到对方那儿去说:好了,就算不报恩,也不要恩将仇报吧?因为恩将仇报,固然证明受恩的人是个混蛋,但施恩的人也让人笑话。
为了避开物极必反的效应,所以古人有句警言,说不要纵井救人,就是不要跳到井里去救人。为啥呢?因为井口太小,弄不好你把人救上来了,自己会被踩下去丢了性命。你自己舍己救人很伟大,但留给人家的是一生的负罪。当然这里的意思是泛指的,即帮助别人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以免给别人造成巨大的负担。
回到国际关系上来。
我们的邦交如今搞成这样尴尬的局面,一味地痛骂别人忘恩负义也不是事,人心就是如此呵。倒是要检讨我们历史上的邦交政策是不是有偏差。我们支援帮助这些邻国的时候是不是过于慷慨了?无私的援助在人家那儿是不是引起了怀疑以为我们还有别的动机?这种不正常的慷慨是不是影响到了人家执政的合法性?
其实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一样,也要讲究一个对等,用行话说就是互惠互利。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得双方的感恩程度平衡,谁也不欠谁的,大家轻松。单方面的给予,越无私越慷慨越会使人生疑,翻脸的概率就越大。教训是别做人家的干爹。
历史上我们做过许多蠢事,如今不是报答来啦,而是报应来啦,好好收拾吧。